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永刚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5):46-49
晚明以降,东林党议祸至明亡,学术领域内呈现出程朱学与王学的激烈对抗.然而,在其影响下的雅文学演进之脉络却异常清晰,即出现了由吴中到湖北,再到江浙三次重心的转移.这意味着在政治与学术的双重观照下,晚明文学的变轨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矩可循的. 相似文献
2.
3.
蓝东兴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2):115-117
晚明文学中妇女不再只是配角,她们敢于冲破传统礼教,显示出鲜明个性,但是妇女解放的程度有限, 思想没有理性的觉醒,在文学作品中多以悲剧角色出现。 相似文献
4.
邓泽森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
东林党形成于明代万历年间,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领袖的江南学者、官员组成的一个政治派别,其成员主要是一些在野或下野的士大夫。他们笃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格言。但是他们一的活动未能改变明代行将灭亡的厄运,只是给后人留下了“党人碑后勒遗文”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蒋寅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4):1-9
由于受"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及传统的文学退化论观念的影响,自近代以来对清代文学的评价一直偏低,尤其是传统诗文方面更是如此.本文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及其近代转型着眼,简要地论述了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分期及文学史地位,对学术界研究不足的传统诗文的发展和变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刘鹤岩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5):6-9
在崇祯皇帝继位、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垮台以后,当时的文坛出现了三部揭露谴责魏忠贤阉党的小说:《警世阴阳梦》、《皇明中兴圣烈传》和《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在这三部斥魏小说中,《魏忠贤小说斥奸书》的历史意识与文学意识结合得最好,是最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作品,这部书令人瞩目之处是,该书作为一部历史小说,用艺术的手法,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晚明时期东林党与魏党进行顽强斗争的过程,在历史小说的写作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周茂君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8(1):134-138
世界广告历史发展应分为四个时期:1841年以前的古代广告或原始广告时期;1841年—1920年的近代广告或印刷媒介大众化时期;1920年~20世纪70年代末的现代广告或电子媒介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当代广告或网络媒介时代。其划分应以世界重大广告事件、传播科技和媒体的发展为依据。 相似文献
8.
周茂君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8(1):134-138
世界广告历史发展应分为四个时期:1841年以前的古代广告或原始广告时期;1841年-1920年的近代广告或印刷媒介大众化时期;1920年-20世纪70年代末的现代广告或电子媒介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当代广告或网络媒介时代。其划分应以世界重大广告事件、传播科技和媒体的发展为依据。 相似文献
9.
论21世纪的历史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历史分期可以确立基本原则:一是多元化,一是形式化。所谓多元化,就是合适,怎么分都行。所谓菜式化,就是只看形式,不看内容。基于这两条原则,ZI世纪不但需要作出新的历史分期,而且也需要有越来越多、越来越新的各种不同的历史分期。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是一个民俗史料、民俗著作丰富的国家。对历史民俗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既是中国民俗学的优势,也是中国民俗学研究不能忽视的的学术重点。在民俗学视野下进行历史民俗文献研究,要求对“历史民俗文献”进行准确的学术界定,充分发掘并重视历史民俗文献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对历史民俗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提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早期的民俗学者以严谨的学风开创了历史民俗文献的学术风尚,现今中外学者也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历史民俗文献研究的学术进程。同时,历史民俗文献研究存在着许多研究薄弱或缺失方面,这一方面说明学术研究的缺失偏颇,另一方面也启示这是有待开发的学术宝库。 相似文献
12.
张琳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2):62-65
从新闻学的视角探究伤痕文学出现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伤痕文学具有新闻的宣传意义和揭露功能;伤痕文学充分吸收了新闻报道真实性的特点;伤痕文学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真实信息的迫切要求;伤痕文学的出现加剧了文学的新闻化和事件化。 相似文献
13.
高攀龙是晚明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东林学派领袖。晚明党争视阈下的高攀龙文学呈现多面复杂的情形。高诗以效陶为主,清真雅正是其主要特征。高攀龙在陷入党争而遭贬谪、罢官、削籍乃至在东林书院被毁的情形之下,其诗歌创作依旧基本保持原有诗风。而作于万历年间的记事文章则呈现剽悍激愤之风,与其多数文章的中正典雅之风全然不类。高攀龙逝后,门人陈龙正整理其遗稿并于崇祯五年编刻《高子遗书》时,有意将此类文章删汰不选,以维护老师粹然如一的理学醇儒形象。高攀龙作于天启年间的尺牍,流露出愤懑、悔恨、无奈、宿命乃至绝望的复杂思想。这不仅与其以往尺牍中自信从容的道学气象不符,而且与其反复申诫的理学观念中的“无事”思想相悖,由此体现了身陷党争中的高攀龙理学与文学的背离,为还原高攀龙真实文学形象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4.
卞仁海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59-63
避讳学是一门研究避讳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的边缘学科,历史悠久、文献丰富、成就巨大是我国避讳学研究的最显著特点。伴随一部避讳史,也有一部中国避讳学史。中国避讳学史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避讳史料学时期——先秦至明代,二是避讳学的萌芽期——清代,三是避讳学的形成期——近代,四是避讳学的发展期——现代。 相似文献
15.
姜振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6-10
物理学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前物理学时期(古代)、经典物理学时期(近代)和现代物理学时期(现代),其分界点为1638年伽利略发表《新科学对话》和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解释黑体辐射问题。后两个时期又可以划出一定的发展阶段。研究物理学史分期的目的,在于揭示人类在各历史时期对自然界物理现象认识的程度及其纵向结构。 相似文献
16.
乔福锦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103-112
从儒门六经之修订,到现当代社会史史料搜集,乡村社会文献整理,在中国已有两千余年之历史。自主体、类别、性质、特征等方面观,与传世典籍文献、官方档案文献并列而存在的民间文献包括乡村社会文献,是一个特定的文献系统。从历史文献学学科视域中审视正在迅速消失中的乡村社会历史文献,进而实现系统科学整理,是民族文献遗产保护的现实举措,是社会史研究的基础工程,也是历史文献学学科重建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阎浩岗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6(4):39-46
评价丁玲及其成就不应局限于“纯文学”的狭小视野,对这样一个“现象级”人物应以大文学乃至文化的视野予以研究和评价。丁玲一直是将精神追求看得高于物质享受、追求最大限度精神上自我实现的人,加入党的事业使其找到了突破和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方式。丁玲的人生追求体现于其不同时期的作品中,给这些作品带来不同于他人的思想蕴含、精神气质、文化价值与文学价值。“中共党员”这一身份对丁玲的人生与创作来说都至关重要,应从丁玲的党性与政治信仰、从她对文学功能的理解来解释其晚年言行。靠近政治给丁玲的人生之路带来了曲折和磨难,极“左”路线使她失去了二十多年宝贵的创作时间,但另一方面磨难与底层体验也成全了她,给她的作品带来独有的内蕴和意味。 相似文献
18.
王俊才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2):40-43
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东林学派,针对明末的政治黑暗和学术空疏,讲学议政、急当世之务,提倡学以致用。东林学派开创的经世致用学风,对整个十七世纪的学术思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熊鸣琴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01-204,214
《曾布日录》有着极重要的史料价值,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哲宗朝事迹时引录《曾布日录》甚多。其中原因在于:由于党争因素的影响,《哲宗实录》前后两次编修,内容不一,李焘只能参照其它史料对哲宗朝事迹加以辨析。而宋高宗对曾布《三朝正论》的欣赏,曾布及其子孙对《曾布日录》的曲笔及删润,使得南宋的舆论导向对《曾布日录》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