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现代语言学关于语言的系统观念,对"语言"和"言语"的划分,关于语言符号"能指"、"所指"的观念,关于语句"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等理论观点,对中国新诗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引进西方现代语言学的观念,可以推动中国新诗史和新诗基础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新诗是用现代汉语进行创作的.它是现代汉语的艺术之花.新诗的句子是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进行结构的.它是现代汉语句法的精粹.所谓新诗句法,是指新诗诗句的组织结构的规则.研究新诗句法,为它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描绘轨迹;同时为使诗歌爱好者熟练地掌握语言工具,促进新诗形式的日臻完美,这应该是语言工作者的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有关现代性的研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话语资源,现代新诗的现代性问题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现代新诗的现代性问题本身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问题,包括现代新诗从题材到主题以至语言艺术方式等多个方面.语言问题是其中最受忽视然而最为重要的问题.现代汉语的现代性事实上从根本上制约和决定了现代新诗现代化的方向及其内涵.而现代新诗现代性本身则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现代译诗不仅在中国新诗理论先行的情况下率先实验了新诗的文体主张,而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历史上不断地验证并完善了中国新诗的文体观念。从语言、音律、形式以及风格等方面考察现代译诗对中国新诗文体观念的践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文学现象发生的原因,将有助于这一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5.
以新诗文体为例,首先论述译诗集中体现了中国新诗的现代性特征,引领中国新诗朝着“现代”的方向发展;进而认为翻译诗歌是中国新诗现代性的推动力,反映了中国新诗的现代性诉求;最后从具体的角度出发,分别论证了中国新诗的语言形式、精神情感以及先锋特质、颓废色彩等现代性因素与翻译诗歌之间的关联,从而说明翻译诗歌在中国新诗现代性的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诗的进步"是朱自清诗学体系的核心概念。借助于"新诗的进步"说,朱氏最终突破了胡适现代新诗本体话语的束缚,把现代新诗的合法性建立在了新诗自身的历史存在之上,宣告了"新诗史"的诞生。这个进步的新诗史观和叙述框架,至今仍然支配着我们对中国现代新诗的思考和叙述。朱自清以"新语言"和"新世界"两大标准为尺度,对中国现代新诗史的具体论述和分析,也因此成为了新诗史的经典结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新诗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新诗与旧诗的高下优劣一直是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的重要话题,其实质是怎样看待新诗的标准问题.近来有关新诗二次革命的呼声再次掀起有关新诗标准问题的论争,与胡适当年提出新诗革命的主张一脉相承.因此,重读胡适当年谈新诗的有关论述,结合中国现代新诗90年发展历程中的成败得失重新思考新诗的标准问题,可以给我们思考今日新诗所面临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新诗的出现和歌谣运动的发起都是新文学运动影响下的产物。新诗吸收了歌谣在语言、节奏方面的优点,从而使其走向现代化、中国化、本土化。歌谣在发生源泉、创作者以及形式方面向诗歌靠近,借助诗的影响提高其在学界的地位,从而奠定歌谣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新诗歌谣化,完成了生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统一,推动了现代诗的发展;歌谣诗化研究,完成歌谣身份的转化,为歌谣成为现代学科奠定基础。新诗与歌谣的相互影响,加快了文学现代化的步伐,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韩国的古典诗歌都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代之而起的是新诗的繁荣和发展.本文力图从中、韩诗歌的末路状况入手,分析中韩新诗产生的必然性,同时通过中韩新诗在产生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的分析,指出中韩新诗在内容、主题、语言形式、诗论等方面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0.
人称代词作为中国新诗词汇中的新元素,不仅是新诗内容与语言形式变革上的一种外在体现,其背后折射出的诗人个体意识更参与了新诗诗思建构的全过程,反映了诗歌创作观念和构思方式的现代转型。人称代词对新诗情境的有机构建,推动了新诗独特情感体验方式的建立生成,增强了诗歌中人物(事物)的相互对话性与叙事意味,扩大了新诗的题材范围和表达范畴。多种人称在新诗中的身份立场和叙述视角的不同,产生了多层次观察和叠加叙事的效果,使主体人物之间关系的多样性和诗歌的逻辑关系趋于复杂化,促进了新诗审美功能的现代转变。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近代中国向西方的不断敞开,中国人的时间观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进化论"为基础的线性时间观有效地撼动了传统的"循环时间观"。基于"线性时间"的现代"时间体验",作为思想变革的内在驱动力,有效地促成了中国新诗的发生。早期新诗对"时间"的抽象化、人格化抒写迥异于古典诗歌的时间抒写,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与现代性内涵。在新诗的传播与阅读中,新诗作为一种"时尚"被广泛阅读,阅读群体在共同的阅读中产生了一种时间上的共通感。"进化论"时间观的理论参与,早期新诗具有现代特质的"时间"抒写,以及新诗阅读与接受过程中"现代时间"的塑形,共同促成了中国新诗的发生。从"时间"体验的角度阐释中国新诗的发生,既是对以往研究范式的突破,同时开启了探寻百年新诗发展症结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诗歌牵动着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文化乃至我们整个中国文化在二十世纪自我转型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的环节,但是迄今为止的新诗阅读却存在一系列没有解决的问题:新诗,究竟在现代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今天的诗歌阅读和批评,困难何在?这都需要我们从历史和现实出发作出深入的回答.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现代新诗的死亡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分别以孔子、老庄、杨朱、佛教为代表的四种死亡意识 ,它们以潜在的方式作用于中国现代新诗写作 ;西方诗潮中的唯美主义、存在主义对于中国现代新诗的死亡书写产生了重大影响 ;多义性与综合性是中国现代新诗死亡意识的两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现代白话取代文言成为新诗写作的媒介。这种取代导致汉语诗歌的语言表述产生了质的变化,从而诞生了整体隐喻化的诗学语言表述结构,愈益突出了诗人表述的主体性,由此而带来了新诗语言表述形态的多样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考察文化转型期本土与外域的文化联系与冲突时,时间差和空间差有助于为中国主流诗人定位,也有助于对中国新诗发展前景的把握。中国新诗应当是现代的,面对现代人的外在世界与心灵世界,面对传媒的现代化和21世纪文学主潮,有所调整与回应。中国新诗应当是中国的,在世界诗歌的开放网络中,实现中国时空的自主转型。  相似文献   

16.
英美意象派诗歌在中国现代新诗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诗歌理论不仅直接加速了中国的新诗革命,还参与和影响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理论的建构。论文对英美意象派诗歌理论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影响阶段及特点进行了梳理,以期揭示其与中国现代新诗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7.
从文体看中国新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体重建的课题已经摆在中国新诗面前,它关涉到新诗兴衰甚至存亡。从文体考察,新诗分自由诗和现代格律诗,而以前者为主。新诗的诗体重建,在无限多样的诗体创造中,有两个美学使命:规范自由诗和倡导格律诗。“自由诗”的冠名是不确切的,因为“自由诗”的“自由”是极其有限的自由。现代格律诗建设的中心问题是艺术实验。当下的新诗已经和初期白话诗不可同日而语,但从文体角度看,还处在草创阶段,新诗期待着在下个世纪能完全摆脱草创期的幼稚而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诗知性品格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诗知性品格的建构 ,总体上呈现出初步彰显、逐步提升、渐趋融合的发展态势。这是现代新诗知性品格逐渐自觉、成熟的过程。它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有别于传统诗美原则的新的艺术方向 ,也为考察中国新诗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自白话新诗的第一位尝试者胡适在1919年《谈新诗》一文中大谈李义山、美白石诗词之“具体性”的那一刻起,中国古典诗文化的“物化”境界就不断向中国新诗散发着自己瑰玮的光辉,展示诗学基本思维模式的赋、比、兴更以其各自的“物性”积极参与到中国新诗建设的世纪性工程当中.如果说“赋”对客观外物的观照方式牵引了中国现代新诗的宏观取向,“比”的物态化、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新诗的发展及其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崛起的中国现代新诗,到一九四九年解放前夕民主革命风暴的结束,经历了整整三十二年的时间。新诗的诞生和成长,始终和二十世纪变动巨大的中国革命历程息息相关,它的发展决不是一个孤立的纯艺术现象.在这个短暂而又丰富的历史行程中,新诗不但担当了革命变革的先导,形象地反映出时代社会的风貌和声音,同时它的艺术本身也在不断的变革中探索前进。这种探索一直到今天仍然在曲折迂迥地进行着。一部中国现代新诗史,就是许多杰出的具有时代感和使命感的诗人群,以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方法,形成各种思想潮流和艺术流派,用他们的理论和作品,在中国新诗发展的里程碑上留下的光辉的记录。中国现代新诗和过去的诗歌有着迥然不同的地方,因而显示出它新鲜而强大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