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特别权力关系需要控制,但不能完全消除。法治是控制特别权力关系的最有力的武器。限制特权原则、符合正当程序原则和遵循法定程序原则构成特别权力关系法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而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在于持续提高党委领导权力质量。高校党委领导权力质量是领导权力满足高校各类顾客及相关方发展需要所呈现出的向好和趋善。就高校实际而言,规范高校内部权力关系,乃是高校党委领导权力质量得以实现的核心问题。这种领导权力质量最主要的实现路径在于规范高校党委领导权力与行政权力、学生权力、学术权力和教师权力的关系,其落脚点在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3.
特别权力关系理论被公认为是行政法学的重要理论.伴随着人权理论的发达,德国在实践中不断限缩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适用范围,甚至出现取消这一理论的主张.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现状下,有必要回顾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在母国的成长过程及其现状,吸收对我国行政法发展有用地东西,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是大陆法系国家长期以来指导学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理论,我国的法学理论中,并无明确的特别权力关系概念,但具有特别权力关系特征的管理关系却在学校与学生之间实际地存在着。由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质,学校与学生间特别权力关系依然有其合理性和正当性。随着特别权力关系理论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学校与学生间特别权力关系也应作进一步梳理。  相似文献   

5.
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是大陆法系国家长期以来指导学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理论,我国的法学理论中,并无明确的特别权力关系概念,但具有特别权力关系特征的管理关系却在学校与学生之间实际地存在着。由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质,学校与学生间特别权力关系依然有其合理性和正当性。随着特别权力关系理论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学校与学生间特别权力关系也应作进一步梳理。  相似文献   

6.
特别权力关系理论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然后传入日本,再由日本传入中国。传统的特别权力关系是指在特别的行政领域内,为达到特定的行政目的,行政主体可以对相对人实施不受"法治原则"支配和控制的特别的公权力,而相对人只具有服从义务,并没有权力救济手段的行政关系。二战后,顺应实质法治国原则和人权保障的要求,世界各国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均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限缩特别权力关系的适用范围,甚至废除特别权力关系,引入法治保障相对人权利已是大势所趋。因此,我国应研究借鉴当今世界特别权力关系的理论新趋势,以推动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7.
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而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在于持续提高党委领导权力质量.高校党委领导权力质量是领导权力满足高校各类顾客及相关方发展需要所呈现出的向好和趋善.就高校实际而言,规范高校内部权力关系,乃是高校党委领导权力质量得以实现的核心问题.这种领导权力质量最主要的实现路径在于规范高校党委领导权力与行政权力、学生权力、学术权力和教师权力的关系,其落脚点在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8.
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关系是由多重权力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网络;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所形成的权力关系具有自身的基本属性:广延性、综合性、坚韧性、目的性、有效性、潜在性、服务性、责任性和对称与非对称性。权力关系的基本属性决定了运行权力必须遵循权力伦理和权力道德。比之一般伦理道德,权力道德具有自身的基本特性:内容的政治性、本质的责任性、形式的公权性、功能的示范性和角色的多重性。  相似文献   

9.
试论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中的高校处分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了特别权力关系中公务法人利用关系的典型形态—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按照特别权力关系理论 ,这种关系确有其特殊性 ,因此校规和高校处分权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但根据人权保障理论和依法行政的精神 ,法律也必须对这种关系加以规范和调整 ,并赋予法院司法审查权和学生的申请救济权。从而必须进行学校与学生关系领域的理论创新、立法创新和司法创新  相似文献   

10.
运用公共管理学和公共部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剖析腐败和权力的伴生关系,这种伴生关系主要表现在权力腐败中存在的供求关系和依赖关系.要杜绝这种伴生关系,一方面要减少政府不必要的权力,减少公共权力对资源的垄断支配,另一方面要建立切实可行的选人、用人、监督人的制度.  相似文献   

11.
关于宪法权威的产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行贪污治国必须要确立宪法权威,宪法权威同人们的宪政信仰有密切的联系.其原因一是宪政信仰影响着宪法的正义性进而决定宪法的权威性;二是宪政信仰影响着宪法的强制性进而影响着宪法的权威性,所以应培养人们的宪政信仰信念.  相似文献   

12.
确立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素,法律只有促进国家意志与民众意愿进行良性互动才具有生命力。如果民众不认同法律权威,那么法律就只是国家单方面的意志,并不能真正定纷止争。长期以来,围绕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法律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如何将法律本土化一直是困扰民众认同法律权威的根源。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在于公开民主地制定良法,让民众监督执法,提高司法水平,改进司法权的运行机制,提高民众运用法律维权的能力,共同构筑民众认同法律权威之路。  相似文献   

13.
论监护与亲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并未把亲权人和监护人分开。亲权的行使以亲子关系为基础,但关于监护权的归属并不当然地授予亲权者,即父母。由此可见,从法律制度上把亲权和监护加以区分,把亲权人和监护人区别开来,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行政权是行政学和行政法学的共同研究对象,它是全部行政法理论的基点和中心范畴。对行政权的控制成为行政法治的关键,然而,由于传统行政权理论的单方性、强制性、执行性的局限,行政权概念内涵与现实行政实践的冲突已屡见不鲜,有时用传统行政权理论解释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行政现象显得力不从心或者大相径庭。因此,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对行政权内涵进行重新认识,分析矛盾表现,并在借鉴国外行政权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对现代中国行政权的认识,力求对行政权进行全方位把握,并确立符合现代行政实际特点的行政权概念。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物权法》立法过程中首先确定的是《物权法》的基本价值,《物权法》的基本价值体现了立法者在制定《物权法》过程中所奉行的基本理念与精神,它明确了我国《物权法》应实现的目标。《物权法》作为一种专门用于解决因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紧张关系的法律制度,应具有除秩序、正义、效益之外自身独特的价值。本文对物权法这些独有价值加以探讨,如:明确财产权的归属,发挥定纷止争的作用;提高物的利用效率,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热情,推动社会进步;鼓励人们合法获取财富,维护人格尊严等,进而说明《物权法》对于法治的基石作用。  相似文献   

16.
法律权威以法律认同为逻辑推演的起点,而法律认同又以法律具有权威为必要条件。法律权威与法律认同的良性互动以法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产生预期的法律实效为前提。法律在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中缺乏实践权威导致公众对法律缺乏认同感,法律规范难以转化为民众公认的生活方式;公众对法律缺乏认同感、法治观念淡漠进而又削弱了法律权威。中国法治建设的当务之急乃是强化法律实践权威,提升公众法律认同感,使两者良性共契,及时摆脱目前互相弱化的恶性循环态势。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加强法制教育、进一步培养生长干部学员法制权威意识的必要性,指出了目前军队院校"法制权威教育"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模式较落后、缺少专业军事法律人才培养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军队院校"法制权威教育"应从统一思想认识、普及法律意识和规范教育体系等三个层面做好工作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制度权威和个人权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权威和个人权威是社会权威关系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权威力量,起着不同的社会作用。同时,制度权威和个人权威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制度权威和社会权威对立统一的基础在于现实社会的物质关系。社会权威关系的历史发展呈现出制度权威日益成为社会权威主导形式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9.
树立法律权威是任何国家建立法治社会必备的基本要求。邓小平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以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两个方面深入地阐述了树立法律权威的重要性。这为我们党和国家走依法治国之路、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斯·韦伯经过系统论证,从合法性角度提出三种权威类型,即传统型、个人魅力型和法理型。其中,法理型权威是我们的治国理念,也是司法遵循法治的基本要求。但是,法官在司法过程中,自由裁量权的运用不容忽视,它会动摇法理型权威的根基。因此,必须在法理型权威中整合进个人魅力型权威,即加强法官个人魅力的建设,这样才能充分保障司法权威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