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绿色消费是人类在追求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种消费方式,并迅速在全球普及。我国的绿色消费面临着多种困难,企业的供给约束、消费者约束和现有的宏观经济体制等诸多因素成为阻碍绿色消费普及的主要原因。要推广绿色消费,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建立健全市场秩序和法律规范;企业必须进行生产转型,开发绿色产品;消费者要增强绿色消费观念,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和理念;谢费者协会应该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根本,加大对假冒伪劣绿色产品的检查,维护绿色产品市场的有训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绿色消费需求与绿色产品开发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市场对绿色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全球的绿色消费需要 ,引起了各生产企业管理者观念的更新。生产者可以不理会环境的时代已经过去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要 ,他们必须开发新的绿色产品 ;为了创造一流的新产品 ,必须改变传统生产模式 ,实现“清洁生产” ;为了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必须树立环保新形象。绿色消费将引起生产领域的彻底革命。  相似文献   

3.
消费是商品经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大环节中的最后一环,对刺激商品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绿色消费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新的消费模式,它能够推动绿色产品的生产,对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绿色消费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使公众尽快认识绿色消费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绿色消费是一种有益于人类健康和社会环境保护的新型消费模式。绿色消费注重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目前,我国绿色消费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须构建绿色消费模式及其综合评价体系,改变绿色产品结构,培育绿色产品企业和绿色商品市场,促进绿色消费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题,倡导绿色消费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否建立绿色消费模式取决于广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态度和产品环境性能认知。调查消费者"环境标志"的基本认知、"环境标志"的深入了解、产品"环境信息"与产品环境影响、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倾向等情况并从年龄、性别、学历三个角度为切入点调查研究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态度和消费理念可知,要提升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态度和产品环境性能认知,应从加强对"环境标志"的宣传普及、建立产品环境信息咨询平台、规范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置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性生产模式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 ,获得最大的经济生态效益。绿色产品设计是可持续性生产模式的起点。绿色生产过程是将绿色产品设计转化为现实的重要环节 ,完善的生产工艺和环境质量管理体系 ,保证了生产过程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绿色产品结构是生产过程的结果 ,是联接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从未来重庆将成为“水库城市”的实际出发 ,重庆要从可持续消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扩大内需 :发展绿色经济 ,扩大绿色产品消费需求 ;扩大发展型、精神型产品消费需求 ;扩大增益型、服务型产品消费需求 ;扩大技术型、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产品消费需求 ;发展资本市场 ,创新金融产品 ,扩大金融型产品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倡导绿色消费的意义,从国内外两方面论述了绿色消费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证实了绿色消费拉动了绿色市场需求,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后,传统产业面临的国外绿色产品的竞争与挑战,客观上要求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浪潮席卷了全球,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逐渐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一种自律行为,更加倾向于绿色消费,绿色营销就是适应这种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营销理念.并逐步成为21世纪中国市场营销的主流。我国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就必须树立绿色文化观念,调整自身行为,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从产品、定价、渠道、促销、管理等各方面都实施绿色营销组合策略。  相似文献   

10.
完善绿色消费法律制度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消费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在消费领域的表现。我国绿色消费法律制度的缺失主要表现为绿色税收法律制度缺乏体系性和科学性;企业法律制度中缺少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制度;政府采购法中缺乏政府采购绿色标准;绿色认证系统混乱;缺乏绿色消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因此,应完善与绿色消费相关的税收制度;完善企业行为法律制度,促进绿色营销与绿色消费;完善政府采购法,促进政府进行绿色采购;完善保护绿色消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建立完善的绿色认证系统。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绿色农产品的消费者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搜集一手资料,运用SPSS13.0软件作为分析工具,探讨了广州市消费者的绿色农产品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发现绝大多数广州市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有认知,但认知程度低,个人和家庭特征、购买习惯以及是否有绿色消费倾向等因素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程度有显著影响;广州市消费者绿色农产品的主动购买意识不强,消费者的个人和家庭特征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没有显著影响,而购买习惯、认知程度、认知途径和功能评判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有显著影响。宣传绿色消费理念对促进绿色农产品消费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要成功地推行绿色产品 ,消费观念的改变至关重要。本文在分析绿色产品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绿色产品的四项评价指标及一种评价方法 ,并基于绿色产品提出了可持续消费观  相似文献   

13.
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消费者越来越强烈地关注环境问题 ,绿色消费成为消费者追求的消费模式。合理的定价是绿色产品能否占领市场的关键。利用Hotelling模型对绿色产品的定价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得到“绿色产品的最优定价与提供具有基本效用的生产成本呈正相关的关系 ,与消费者的绿色效用系数呈正相关的关系 ,与市场中存在的绿色消费者人数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绿色产品的发展动因和现状 ,就绿色商品的包装、绿色商品的标准、绿色商品的销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社会经济地位、环境关心对当前中国城镇居民绿色消费的影响,检验环境关心在社会经济地位与绿色消费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和环境关心都对城镇居民的绿色消费具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城镇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环境关心越强,其越倾向于选择绿色消费;并且,社会经济地位还通过环境关心这一间接路径正向作用于城镇居民绿色消费。因此,增强城镇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有助于提高其环境关心水平,进而推动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基于变量操控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探讨了卷入程度、感知可获性、确定性/不确定性、消费者感知效力和社会规则对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的态度及购买意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卷入程度、确定性/不确定性及消费者感知效力对消费者对于购买绿色产品的态度有强烈的正向影响,并依次与购买意向强相关;低水平的感知可获性则解释了为什么尽管消费者态度可能是积极的,但购买意向保持在较低水平;而社会规则解释了尽管个人态度是消极的却仍可能产生购买意向的情况.政策制定者应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类群,有效弥补“态度一行为意向”差距并促进绿色产品消费.  相似文献   

17.
绿色消费作为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对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意义。要促进绿色消费,应当积极运用法制的力量。对绿色消费的内涵进行阐述,分析了我国有关绿色消费的法律规定,提出完善绿色消费法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绿色消费是全球化背景下消费者运动的一个特定领域,绿色消费权应当定位为消费主体的自主消费选择权。绿色消费需求的法律取向正是对绿色消费权的确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对绿色消费权的确认与保护是打破环境壁垒的重要手段,绿色税制的设计与实践是实现绿色消费权的具体保障措施。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当确立政府倡导、鼓励绿色消费的原则,通过明确相关方面承担的社会责任保障消费者能够拥有足够的绿色消费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及相关理论拓展研究,构建了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影响研究框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ogit模型就消费者风险偏好、健康意识、支付意愿、行为与意识一致性、消费者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对消费者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在男性和女性群体存在明显差异;健康意识和支付意愿具有显著正相关作用,且女性模型更显著;男性存在意识和行为不一致的现象,以至于反向选择,对绿色农产品购买具有显著负作用;家庭特征比个体特征对消费者购买绿色农产品行为更具有显著作用,女性且与小孩同住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相应增加,而独居群体购买倾向较差。   相似文献   

20.
以绿色金融政策促进绿色消费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经济绿色化发展,金融机制是推进绿色消费的基本手段。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创新绿色消费金融机制、完善绿色信贷制度、建立绿色保险体系、构筑绿色社会信用体系等,并配以相应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准入政策,促进绿色消费发展,发挥其引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