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6 毫秒
1.
目前关于《荒原》的宗教思想,主要存在“骑士寻找圣杯”和“个人精神世界的崩溃与重组过程”的观点,但两种观点各有其不足。尝试剖析艾略特的《荒原》创作根源,通过对《荒原》的主线分析,找出既能驾驭全诗各片断又能解决“荒原”缺水却有水的矛盾的是基督教主线,即“罪-遭上帝离弃-地狱-救赎”,同时还阐释了在该主线下衍生的无数基督教故事。基于以上分析,推断出艾略特在《荒原》中的创作视角为基督教视角;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信仰基督教才能摆脱精神荒原,得到最终救赎。  相似文献   

2.
“现代神学之父”施莱尔马赫对宗教的本质做了全新的界定,肯定宗教的多样性和实证性,并提出了宗教谱系学。依据其宗教观及其对犹太教与基督教、《旧约》与《新约》、历史上的耶稣与信仰的基督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反映他的犹太教观。虽然激烈地反对传统观念,然而对于犹太教,他却承袭了很多传统的偏见,未能从他所倡导的宗教直观出发公正地对待它,而这反过来又影响了他的基督教观。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是信仰的时代,视觉艺术成为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外化形式,人们的审美经验也由基督教信仰所决定和塑造。基督教信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上帝的复合,救赎意识贯穿于视觉艺术接受活动过程,这在教堂建筑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迹。救赎意识使得中世纪的审美意识具有了超越性的特征,这种超越性是中西方美学精神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内化发展与基督教信仰刘彦生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影响广泛的世界性宗教之一。就其组织根源来讲,它是犹太教一个分支的发展,但就其思想渊源来讲,则主要是古希腊罗马哲学内化发展的结果。所谓内化,是指哲学思维由对外部世界的探讨转向对理性、对人主体行...  相似文献   

5.
理性与信仰——西方哲学和宗教关系流变探析黄颂杰朱晓红古希腊罗马哲学是西方文化的摇篮。希腊哲学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特质规定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特质。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标志,有人说,西方文化是一种基督教文化,罪恶和救赎构成它独特的文化张力,通过信仰而得救赎并...  相似文献   

6.
<正> 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则具有极大的影响。作为一个具有完整内容和独特智慧风貌的文化实体,儒家文化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儒学。基督教最原始的根源当推溯于犹太教,其自身的开端却是早期基督教或原始基督教。原始基督教大约产生于公元一世纪中期的巴勒斯坦地区,恩格斯把公元325年尼西亚会议前的基督教称为“das urchristentum”,意为最初的基督教,我国史学界则称其为原始基督教。  相似文献   

7.
解脱论是宗教教义的核心。佛教和基督教在解脱论之间存在以下四方面的主要区别 :一是两种不同的信仰与解脱的范式 (简称“信解范式”) ,即佛教的“人→神→人”范式与基督教的神→人→神”范式 ;二是两种信解范式所不同的理论基础 ,即“佛性论”与“《圣经》解释学”;三是两种信解范式不同的出发点 ,即“性非善非恶论”与“原罪论”;四是对佛、基信解范式发展影响最大的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 ,即“中道涅 般木 观”与“过程神学”。佛、基解脱论在这四个方面分别具有比较严格的逻辑关系 ,从而决定了它们各自不同的宗教修行方式和客观结果。但…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神哲学史上 ,克尔凯郭尔是对悖论进行生存论探究的第一人。他认为 ,基督教是关乎生存的宗教。基督教植根于悖论。对基督教而言 ,悖论是一个应张扬和加强的优势 ,而不是一个应遮蔽和减弱的缺陷。本文剖析和梳理了克氏著作中的若干悖论 ,并认为 ,他的悖论的主旨在于揭示理性和信仰的关系 :信仰高于或超于理性。理性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界限 ,“为信仰留下地盘” ,从而确保基督教的“超越性”和“生存性”。克氏从唯信论生存论的角度对悖论以及理性和信仰关系所作的思考 ,蕴涵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值得我们对之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被称为“一神教”。它们都以信仰上帝或“安拉”这一唯一神为基本特征 ,又都起源于西亚地区 ,视耶路撒冷为圣地之一 ,其教义学说有一些雷同之处 ,在时间上具有继起性。不仅如此 ,这三种宗教在教义学说中 ,除了在信仰总纲中坚持一神之外 ,还有在某一方面的相互否定和革新 ,因而在宗教教义上既有相互吸收、互相借鉴的“同源性”,又有相互碰撞、相互对立的地方。西亚的新月地带因而也就成为宗教敏感区 ,从古代的“巴比伦之囚”到现代史上犹太人罹难 ,从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到现代的“希伯伦惨案”,从早期的阿以冲突到今…  相似文献   

10.
犹太教弥赛亚主义最早表现了一个苦难民族期盼社会解放的乌托邦理想,随着基督教从犹太教中脱颖而出,这种关于社会解放的乌托邦理想就转化为灵魂得救的天国福音,一个幸福美好的"千年王国"也从人间上升到天国。到了宗教改革时代,托马斯.莫尔、托马斯.闵采尔和再洗礼派又重新提出了在人间建立"千年王国"的乌托邦理想,并且在德国农民战争和闵斯特公社中付诸实施。虽然这些近代乌托邦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它们却构成了从基督教的天国救赎福音向共产主义的社会解放理想转化的重要中介。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在以理性方法、感觉经验等论证其教义和信仰时,对一些哲学问题的探讨逐步将理性从宗教信仰引向自然,转向经验现实中的感性存在物。由此获得了新的内容和方法,从思想和方法上开辟了由中世纪通向近代的道路。而基督教徒寻求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的实践,促成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G.A.柯亨认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劳动价值论存在两种表述方式,其通俗表述是“劳动且只有劳动创造价值”,而其严格表述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柯亨论证说依据严格表述,通俗表述是错误的;而依据价值的约定定义,严格表述也是错误的。所以,柯亨认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剥削论证是不成功的,他提出了以“只有工人生产了拥有价值的产品”为基础的清晰论证来代替劳动价值论的剥削论证。柯亨的这个新论证也存在问题,所以后来柯亨的剥削批判是以“自我所有”为论说对象的。  相似文献   

13.
“良心”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上》篇“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一语,本义指人本然之善心,置重于个人天赋所具之性,并散发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心”。考察孟子“性善”论和“四心四端说”,探求其良心观的践行之方,可以证明孟子良心观之于个人成善、成德的内在致思理路。  相似文献   

14.
张世响 《齐鲁学刊》2004,(3):108-109
上古时代燕齐海滨的仙人不死传说,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形成了方仙道。方仙道与道教的关系甚为密切,道教成仙长生不死的核心信仰,来源于燕齐方仙道的海外仙人信仰;道教的神仙道术,主要来源于燕齐的方仙道术;居家道士和宫观道士,分别来源于方仙道中的海外仙人派和山岳神人派。  相似文献   

15.
恩德观在中西方民族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概念。儒学倡导的知恩图报、感恩戴德等观念就蕴涵了这一传统文化精神。基督教所说的恩德,即上帝泽被苍生的恩爱之情,它具体表现为对人类的拯救和仁慈。从实质上讲,中西方恩德观强调的是施恩者与受恩者之间的伦理、宗教关系。就此而言,虽然儒学基督教两者承载的文化蕴意大相径庭,但却分享着人类面临的一些共同母题及思想前件。正是基于文化间相向而行的不同路径,才使得儒基之间的对话与融合、区分与碰撞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的“仁”,是研究孔子仁学的基本素材。以往或不知今本《论语》多处“仁”字有误,或误解部分“仁”字之义,对孔子仁学内涵的归纳发生偏差。排除不正确的材料与误解,《论语》中的“仁”虽从词义上可分为四类,但其实质皆是“爱人”——关爱他人,孔子仁学的真正内涵,只有“爱人”一项,而没有其他。  相似文献   

17.
拉祜族的厄莎信仰和基督教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厄莎信仰是拉祜族最具生命力的人文系统,是拉祜族得以生存繁衍的精神动力和社会机制。当基督教作为外来文化进入拉祜族社会时,厄莎信仰成为基督教传播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为基督教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实现了基督教在拉祜族地区的本土化。基督教的现代理念和手段,有利于拉祜族社区的生产技术、教育卫生、生活观念等的提升,并在厄莎和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上共构了一种拉祜族传统的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苗润田 《文史哲》2007,(3):75-79
“无父无君,是禽兽”是孟子“人禽之辩”的一个重要思想。“无父无君是禽兽”不等于杨朱和墨子是禽兽。孟子之论是一个学理的阐释,是对“非儒”说的理论回应,并非以禽兽喻杨、墨。  相似文献   

19.
孔子社会学说的逻辑构成(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富仁 《文史哲》2006,(3):31-47
孔子是在“仁”、在对人类的这种整体关怀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思想学说的。在孔子思想中,能够遏制无限膨胀的私利欲望的是“义”。在当时“家”、“国”同构的社会关系中,孔子特别重视“孝”和“悌”。在孔子思想中,“忠”、“信”都是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原则,“臣事君以忠”并没有后代儒学家所强调的“尊尊”的人身依附性质。“法”和“礼”是当时社会的两种联系方式。“法”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礼”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孔子重视“礼”和“礼治”,其根本意图在于强调合作关系而淡化和消解权力关系,以改善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整体存在状况。孔子思想的产生,标志着决定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不再仅仅是政治的权力,而是由政治权力与文化权力构成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合力。  相似文献   

20.
申富英 《文史哲》2005,(2):85-90
以往对福克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其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反奴隶制、反资本主义工商文明、博爱等主题上,尽管有学者对他的约克纳帕塔法神话作过一些探讨,但多集中在叙事功能层面;尽管有学者探讨过福克纳小说的反奴隶制、反暴力倾向,但少有人将此研究与后殖民主义批评结合起来。事实上,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神话可以用后殖民主义的视角进行诠释,因为在被北方征服和占领后,美国南方文化与后殖民地文化的处境有许多相似之处,福克纳在他的约克纳帕塔法神话系列中所关注的问题也与后殖民主义者所关注的问题不谋而合。后殖民主义者往往把复兴或编造民族神话作为复兴民族文化遗产、再现被压抑的民族历史记忆和重新建构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宣扬在现实中要通过忍耐和牺牲以洗清民族历史上的罪孽,并认为民族文化发展的趋势是与殖民文化“商讨”和“杂交”。福克纳在他的小说中创造了约克纳帕塔法神话,目的在于复兴南方传统文化,再现南方被压抑的历史记忆,重新建构南方人的文化身份,宣扬通过个人忍耐和牺牲洗清南方在历史上的罪过,并暗示南方文化的出路是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商讨”和“杂交”,即南方人应当继承南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吸收北方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并对南方和北方文化中的不合理因素予以抵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