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吐鲁番出土的两件唐人互佃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不少租佃田、园契券,据粗略统计不下百件。这些租佃契券形式不一,内容多样,有纪年可按者,自高昌延昌廿四年(公元584年),迄唐大历三年(768年)。本文介绍的互佃契,即其中两件。这两件互佃契同出于阿斯塔那506号墓。该墓以出土迄今仅见的葬具——纸棺而知名于世,所出文书之多,为吐鲁番已发掘古墓之最。此两契同拆自墓主人张无价所著纸制长靴。该墓系1973年秋所发掘的32座古墓之一,发掘简报已见《文  相似文献   

2.
<正> 一九五八年八月间,山西石楼县桃花庄社员发现一座商代晚期残墓,墓室虽小,但出土的文物却十分丰富,计青铜礼器十六件,大小兵器、饰物六十二件,金片、大小玉制工具与饰物二十余件,还有大量海贝,其中以龙纹铜觥形制最为特殊,制作最为精工华美,曾被唐兰先生称誉为“稀有的宝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先生在《“商山四皓”和“悠然见南山”》(《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沈从文文物与艺术研究文集》,外文出版社1994年版)一文中说:“史传上的‘商山四皓’,汉代和六朝人通说是‘南山四皓’。”其根据是两件多年以前出土的考古资料,一件是日本人在朝鲜境内一座大约是西汉末东汉初年的古墓中发现的,在一个竹篾编成的长方形筐子的四周,用彩漆绘有西汉以来流行的孝子故事,其中一角绘有四位高士,旁边却用隶书题识“南山四皓”,其中南字的写法和西域木简字的南字一样。另一件是在河南省邓县出土的南朝画相砖中发现的,在一块尺来大长方砖上浮雕…  相似文献   

4.
江陵楚墓出土龙凤纹铜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件铜尊(见底封),一九六六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二号楚墓。与出土彩绘木雕座屏的望山一号楚墓一样,此墓也是一座楚国王室贵族墓葬,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这是其中的一件精品。铜尊直腹、有盖,盖顶部凸起呈园饼形,盖周有鸟形钮四个。器腹呈园筒形,两侧有铺首衔环,便于提携;平底,有三个兽面矮蹄形足,口径24.4厘米,通高17.1厘米。这是一种盛物的器皿。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容器中,还很少见到。引人注目的是,此器表面那些繁缛华丽的纹饰,是在器表錾刻的凹槽里嵌银加以磨  相似文献   

5.
1995年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15号墓出土,时代为东汉中晚期。此系该墓男主人外袍面料,为双层两面纹毛织物。它是由红、黄两色经纬同时织出平纹组织的表里,开成重叠的上下两层,两层组织在花纹的边缘处接结换层,形成两面花纹相同但颜色互异的效果。表面以红色为地黄色显花。纹样对称规整,每一区(长80、宽约120厘米)由六组以石榴树为中轴两两相对的裸体人物、动物(牛、羊)组成,每一组图案均呈二方边续的形式,横贯终幅。整体纹样体现出古多种文化互相融合的艺术特征,是一件稀世珍品。新疆营盘墓地出土对人兽树纹@李文瑛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文物部门在曲阜县城以北鲁故城的西北部、发掘了一座西周晚期墓和六座春秋战国之际的大型墓葬,获得了一批珍贵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西周晚期的鲁司徒中齐墓,出土铜器中鼎、盨、壶、簠、盘等九件带有铭文,记载着墓主的官职和名姓。有一制作精美大方的“戎壶”,上面铸“侯母作侯父戎壶,用征行,用求福无疆”字样,可能是出征时的盛水器皿。有一铜盘,三足铸成三个光身赤脚的奴隶,肌肉线条,面部神态,清晰可见;盘上两耳作两牛匍卧,栩栩如生。其余铜器  相似文献   

7.
战国中期的梳妆用品。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战国楚墓出土漆奁有数件,这一件以奁盖外壁绘有图画而著称。该图长87.4、宽5.2厘米,其上描绘26个人物,4乘马车、10匹马,5株树、1头猪、2只狗和9只大雁。历史学家认为,这些人物的组合,表现了战国时期贵族之间迎宾出行的主题,故命名为“迎宾出行图”,在中国美术史上,这是已知最早的以社会风俗为主题的通景长卷。长江流域上古美术欣赏(十四)@喻琼  相似文献   

8.
1995年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 1 5号墓出土 ,时代为东汉中晚期。此系该墓男主人外袍面料 ,为双层两面纹毛织物。它是由红、黄两色经纬同时织出平纹组织的表里 ,开成重叠的上下两层 ,两层组织在花纹的边缘处接结换层 ,形成两面花纹相同但颜色互异的效果。表面以红色为地黄色显花。纹样对称规整 ,每一区 (长 80、宽约 1 2 0厘米 )由六组以石榴树为中轴两两相对的裸体人物、动物 (牛、羊 )组成 ,每一组图案均呈二方边续的形式 ,横贯终幅。整体纹样体现出古多种文化互相融合的艺术特征 ,是一件稀世珍品。新疆营盘墓地出土对人兽树纹罽@李文瑛…  相似文献   

9.
1995年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15号墓出土,时代为东汉中晚期。此系该墓男主人外袍面料,为双层两面纹毛织物。它是由红、黄两色经纬同时织出平纹组织的表里,开成重叠的上下两层,两层组织在花纹的边缘处接结换层,形咸两面花纹相同但颜色互异的效果。表面以红色为地黄色显花。纹样对称规整,每一区(长80、宽约120厘米)由六组以石榴树为中轴两两相对的裸体人物、动物(牛、羊)组成,每一组图案均是二方边续的形式,横贯终幅。整体纹样体现出古多种文化互相融合的艺术特征,是一件稀世珍品。新疆营盘墓地出土对人兽树纹罽@李文瑛  相似文献   

10.
1995年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15号墓出土,时代为东汉中晚期。此系该墓男主人外袍面料,为双层两面纹毛织物,它是由红、黄两色经纬同时织出平纹组织的表里,开成重叠的上下两层,两层组织在花纹的边缘处接结换层,形成两面花纹相同但颜色互异的效果。表面以红色为地黄色显花。纹样对称规整,每一区(长80、宽约120厘米)由六组以石榴树为中轴两两盯对的裸体人物、动特(牛、羊)组成,每一组额头案均呈现二方边续的形式,横贯终幅。整体纹样体现出古多种文化互相融合的艺术特征,是一件稀世珍品。新疆营盘墓地出土对人兽树纹@李…  相似文献   

11.
句鑃与乐府     
句鑃(音勾掉),是我国古代东南沿海地区越族人民制造的青铜乐器。其形似钲,口向上,有柄可执,用槌击之而发声。过去在江苏、浙江、湖北等地都有出土。1983年秋,广州市象岗发现一座西汉前期的大型石室古墓,墓主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音末)。墓中保存一套(八件)完好的编乐句鑃。这套句鑃由大至小依次排列,并刻有“第一”至“第八”的编码。最大的“第一”通高64厘米,重40公斤,最小的“第八”通高36.8厘米、重10.75公斤,八件共重191公斤。这套精美的句鑃的出土,除了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展示了西汉时期岭南地区的文化风貌之外。它还为我们研究古代“乐府”官署的设置和职能,提供了极为有力的物证。  相似文献   

12.
廖纪墓1960年出土于今河北阜城县。出土时,墓内殉葬品多达二百余件。其中主要是陶仪仗俑、陶生活用具和墓志铭。本期封二图片是陶仪仗俑中一组暖轿和一组显轿。吏部暖轿,高38厘米、长15厘米、宽14厘米。轿顶坡为黄色,顶端饰红色葫芦,轿身以银灰色绘有梅花帷帐,前有红色幔帘二幅,分系轿门两边。轿内置长方形坐椅,上铺红毯,轿身装有八人抬行的黑色抬杠。轿身两侧各有扶轿俑一个,轿左者头戴乌纱帽,轿右的头戴道冠状帽,均穿斜领长袖黑袍,腰束白带,足穿圆头鞋,粉面、有须,一手扶轿,一手藏于袖内。  相似文献   

13.
<正>喀拉苏墓地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加依勒玛乡阔克塔斯村西北2.5公里的戈壁草场上(见示意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队于2014年5月12日至7月14日,对喀拉苏墓地进行了发掘,清理墓葬53座,出土石器、骨器、陶器、铜器、铁器、金器等文物约六百件。喀拉苏墓地墓葬分布不集中,地表形态清楚。封堆多为岩石堆积,直径6~38米,有的封堆下有石圈。墓口多  相似文献   

14.
古蜀天门观念与蜀楚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星堆出土的玉璋图案 ,形象地刻画了古蜀国的祭祀情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刻画了天门的象征 ,应是一种比较原始和质朴的古蜀人早期天门观念。这种天门象征后来演化为双阙的造型 ,如简阳鬼头山崖墓 3号石棺画像和巫山东汉墓中出土的 7件鎏金铜牌饰件上都刻画了双阙与“天门”二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葬出土的彩绘帛画 ,也表达了迎送墓主人升入天门的主题观念。由此可知 ,古代蜀人的“魂归天门”和楚人的“引魂升天”在主题观念上的一致性。这也说明了古蜀文化与楚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交流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1 史载有“鲜卑郭洛带”,形状如何,至今不太明了。目前在日本展出的“中国古代北方骑马民族文物展览会”上,有鲜卑人的两副带饰,一副是土默特左旗讨合气村出土的,另一副是和林县另皮窑村出土的。每副带饰四件,两件是带头,另两件是配在带头左右的饰牌。带头略似马蹄形,圆头方尾,今称带扣。子扣作长蹄形,母扣作扁蹄形,在母扣上有弧形穿带孔,以便挂钮或系带扣合。饰牌作竖长方体,形状相同,是跟着带头的配饰。每件带饰上都有精细的花纹,如果把它镶上皮带系在腰中,腰前横着四个黄金制成的饰牌,金光闪烁,显得十分富贵华丽,这就是“鲜卑郭洛带”。(见封三图片)  相似文献   

16.
1987年10月,兰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兰州市伏龙坪发掘了一座东汉墓,墓中出土了两张墨书古纸.这两张古纸均为圆形,色泽白净,厚薄匀称,质地坚韧,直径均为17cm,厚为0.09cm,上书直行墨字,为楷体.众所周知,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适宜书写,但今人难睹其纸.这两张墨书古纸的发现,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蔡侯纸”的实物证据,成为我国考古学上书写纸的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7.
彩绘木雕小座屏(见封四),是一九六五年冬于湖北江陵县望山一号楚墓里出土的。这件漆器的两端着地,中部悬空,屏座上置一雕屏,雕屏四周围以长方框。在这件长51.8、座宽12、屏宽3、高15厘米的小座屏上,由雕刻的动物组成连续性的图案,计有凤、鸟、鹿各四只,蛙二只,小蛇十五条,大蟒二十六条,共计五十五个动物。这件彩绘木雕小座屏,左右对称,匀衡美观,上镂空而下为整块,显得稳重;运用透雕与浮雕的手法,五十五个动物穿插交错,相互争斗,变化复杂而又有规律,画而生动。它在写实的基础上赋予想象,又不失  相似文献   

18.
<正> 自清末以来,迄今出土的西晋墓志(也叫“墓志碑”)有20多块。本文拟通过整理每块墓志,分析其共同的特征,从而考察西晋墓志的意义。西晋墓志的形状特征为碑形,可细分为(1)圭形。(2)圆首。(3)方首。与东汉的墓碑相比,西晋的墓志是置于墓室之内的,而墓碑则置于地面上。西晋的墓志一般高度为40~60厘米,最高的华芳的墓志为131厘米,与高度多为2米以上的汉碑相比,可称得上是小型的。从刻文方面看,北魏的墓志已定型化,具有题(题额、标题)和散文式的志(序)、韵文式的铭等一整套墓志铭的书写方式,而西晋的墓志却尚未  相似文献   

19.
徐子鼎     
<正> 1965年出土于费县城北上冶公社的台子沟.同时出土铜鼎两件,另一件无铭文.此鼎通高21.5厘米,两耳四股索纹,立于口沿之上.浅腹圆底,马蹄形三足,腹部饰变形蝉纹一周,重3.2公斤.纹下有铭文"余子汆之鼎百岁用之"阴文九字,为春秋时器."余"作地名则为"(余阝),邾国下邑;作国名则为"徐".徐子国,伯益之后.《路史》云:"伯益  相似文献   

20.
怀朔镇是北魏的北陲六镇之一,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境内。1980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曾对怀朔镇寺庙遗址做过试掘,1982年,包头文物管理处又对该遗址进行了清理。现将发掘清理情况简述如下: 一、位置及地层堆积 寺庙遗址位于古城内西侧中心,西距西城墙50余米。原为一座高出地面约2.5米的圆形土丘。直径22米。遗址的地层堆积自上而下分为三层: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表面遍布一层瓦砾,其中心位置有一座保存基本完好的正方形夯土台基,文化层堆积主要分布于台基四周,厚20——70厘米,有许多泥塑像、彩绘的壁龛和券面的残件,东、西、北三面,还保存有部分土坯砌筑的残墙和柱础石;第三层为劣土层,厚10厘米,土质纯净,非常坚实,为建筑体地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