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艳兵  崔阳 《学习与探索》2020,(8):162-167+176
关于西方文学或文化的源头,有所谓"两希说",即希腊和希伯来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源头。早在1930年,茅盾在《西洋文学通论》中就提出了"两个H"之说,指的是Hebraism(希伯来主义)和Hellenism(希腊主义)。茅盾的这一说法源自19世纪英国著名学者马修·阿诺德。阿诺德的"两希说"源自海涅,海涅的见解得益于温克尔曼和歌德。温克尔曼与歌德的认识又可以一直往前追溯,直至源头本身。这种对于西方文学源头的探寻,既有利于我们认识西方文学的基本精神和特征,也有助于梳理西方文学的发展轨迹和逻辑。  相似文献   

2.
由于谭嗣同和梁启超都崇尚佛学,都有倡扬“大我”、追求精神长存和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现世情怀,因而他们的“无我”说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或相同性.但从哲学本体根基、理论来源和价值旨趣几个方面分析,两人的“无我”说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谭嗣同和梁启超的“无我”说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却共同呈现出不同于古代哲学的理论品格,这主要是由社会的变迁、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时代主题的不同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王仲生 《唐都学刊》2013,29(1):75-81
20世纪上半叶,“革命”是这个时期的关键词。革命与反革命的殊死搏斗构成了这一时期中国的二重奏。《白鹿原》的“革命叙述”不同于“左翼叙述”与“延安叙述”,黑娃代表了“白狼”,白灵象征了“白鹿”,他们的“革命”人生充满了历史感和悲剧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报纸”的最早出现时间,可以溯至西晋的“洛阳纸贵”时期(亦即提出“西晋说”)。“洛阳纸贵”时期为公元296qOO年间。提出“西晋说”的意义在于参与学术争鸣并创新考证方法。  相似文献   

5.
杨滨 《唐都学刊》1995,(6):36-41
论《诗经》中“兴”的“起情”作用杨滨《虞书》上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这大概是我国文字记载中年代最早的对于诗歌创作的本质及作用的认识了。所谓“志”,据闻一多在《歌与诗》一文中的论证,“志”在汉语发展史上大致经历过由记忆、记载到怀抱(情...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新民说”的逻辑起点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反思和对中西各国的比较所得出的结论是梁启超“新民说”的逻辑起点,文章分析了“新民说”的内容和价值,提出了它对现代中国提高国民素质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的文学起源说是“文起于情”.这种说法与保留在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的古人对于性、气、情等范畴的传统理解密切相关.这种认识在《性自命出》中初露端倪,自此之后,虽历经辗转,却并没有发生实质上的改变,只不过在更多的时候,它被笼罩在乐论当中.出乐而入诗的代表是《毛诗序》,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这一认识的是陆机之《文赋》,至《文心雕龙》而集其大成.  相似文献   

8.
崔永元说     
柴静 《东西南北》2010,(9):34-35
我们想让这个时代变化,挺难。我们等着这个时代变化,我们也等不起。我们可以选择的是,时代在进步,我们自己在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宋以降"选家"与"选本"的大规模出现,在基于选本"求精"目的而强调文学审美的价值评判的引导下,宋元之际产生了"选难于作"说这一颇具特色的文学批评论题。此说在明清两代获得积极关注而相关论说也愈趋丰富。明清士人在延续宋以来直接着眼于选本"求精"目的的探讨之外,又延入了"知己难觅"心理与孔子"删述"精神这两个观照视角。前者依旧归于选本"求精"目的的讨论,后者则跳出了这一界域限制,将阐说从文学审美的层面抬举到了接续"道统"与实现"教化"方面,对于在传统文学批评体系中提升"选难于作"说的价值有着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说孟浩然的“还来就菊花”陈增杰孟浩然《过故人庄》结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菊花,俞陛云《诗境浅说》甲编:“更留后约,同赏菊花。”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古人风俗,每逢重阳节登高赏菊。”(巴蜀书社1988年版464页)徐鹏《孟浩然诗集校注...  相似文献   

11.
刘仲华 《唐都学刊》2006,22(6):110-115
雷学淇作为清代嘉道时期的学者,由于其宦迹不显,著述流传不广,学术成就一直淹没不闻。但他在清代学术研究史上第一次辑录、校订古本《竹书纪年》,并极力为其正名,肯定其史料价值足以弥补《史记》等书关于三代古史记载的缺陷。雷学淇治学态度严谨,且颇具怀疑精神,是清代嘉道时期一位值得重视、其学术研究成果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重要学者。  相似文献   

12.
王仲生 《唐都学刊》2012,28(3):23-29
朱先生是白鹿精神的人间体现者,一个大儒形象,他并不是没有缺陷与不足的。他是清末士大夫和文化传统的代表性人物,与现代知识分子格格不入。他对现代文明的拒斥,对田小娥的不能容忍,揭示了他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奈保尔《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的后殖民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 《学术交流》2003,(3):146-148
20 0 1年诺贝尔奖得主V·S·奈保尔的作品《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塑造了边缘人形象 ,揭示了殖民主义造成的边缘人的无家园感 ,无归属感 ,并通过这个人物来透视文化、社会 ,甚至政治问题。同时 ,也展现了边缘人的反抗与追求。  相似文献   

14.
企业应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构建有序、开放、完整的管理系统.这一系统应是制度管理、情感管理、创新管理三阶梯管理的递进和融合.三阶梯管理是企业健康运行的自身需要,是充分满足员工需求及发展的最佳架构.  相似文献   

15.
张怀满 《学术交流》2002,(2):149-151
朱熹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其“明人伦”、“教有成法”、居敬持志等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郑瑞祥 《南亚研究》2010,(4):154-156
朱新天博士的新著《印度教万神殿艺术——印度王后井探秘》,是她近20年来苦心研究印度艺术的结晶。该书已分别以中、英、法三种文字同时出版,在国际印度艺术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雷电  李苒 《唐都学刊》2013,29(5):62-65
《白鹿原》最基本的特质是用作品真实地再现了辛亥革命前后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民主革命的真谛,对传统文化下巨变时期的中国人的生活和生命状态进行了准确和符合历史真实的表达。《白鹿原》在走向经典之路上接受着时间和读者的淘洗,让读者可以当标杆来衡量或者充实自己的内心。忠实这个名字对他人生的影响和鞭策,使他的人品跟作品一样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爱戴。好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好小说也一样,陈忠实知道他的天命所在。  相似文献   

18.
面对当下“娱乐化”与“高科技”相争衡的电影生存环境,电影《白鹿原》对戏曲艺术的回归再次唤醒了民族文化审美的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电影的“重头戏”。作为民族电影的重要基石,民族文化符号历来备受中国导演的钟爱,而导演王全安在电影《白鹿原》中对戏曲元素的多重审美关照,使陷人困境的中国电影的民族化探索道路上迈开了可喜的一步,为中国电影艺术注入了鲜活的民族印记。  相似文献   

19.
李兆虹 《唐都学刊》2012,28(3):41-46
《白鹿原》是广受读者和评论家热捧的小说。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反思是该书的新突破,文学叙事理念的回归使其具有阅读吸引力,中西方文化思潮相交融的背景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和审美价值;出版体制的变革、文学消费观念的变化,文学商业化突出,使具有雅俗共赏特点的《白鹿原》获得读者共鸣。茅盾文学奖等奖项的获得、文学评论家的好评、现代传媒的介入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上综合因素是《白鹿原》20年来经久不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初步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这一重大课题,全面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为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科学发展观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