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始皇帝陵秦人自名丽山,仿效昆仑传说,封土埋没了空前绝后的“地天通”,地下地面及其上各类埋藏、建构建筑,多与天象对应.地宫、“地天通”、封土及其主人,就这样“常居”天地之中.丽山总体营造的主导思想,系以比类取象为核心的天人相应或天人合一整体观.“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巧意卓立,品物毕图;雕琢性情,隐以藏用. 相似文献
2.
秦始皇帝陵近臣侍卫郎官俑与中国古代文明——“兵马俑”证谬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秦始皇帝陵陪葬坑的相关问题应该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大背景下进行讨论。本文经考证认定,陪葬坑出土的群俑,并非像现在认定的那样是“兵马俑”、“军阵”或者“宿卫军”,而是唯始皇帝方能拥有、方能动用的近臣侍卫系统,即“郎系统”真人真马真车及其装备的复制。整个场面呈现的,是始皇帝出入或即将举行礼仪盛典时基本范式的生动写照,而非所谓“兵强马壮的秦国军队的形象记录”。“郎系统”作为一种建制或体制力量,意味着秦人贵族血缘亲属关系的超稳定结构及其更为古老的史前渔猎传统,关乎秦国家机器的运作,关乎秦国之兴与秦朝之亡。 相似文献
3.
本刊2013年第3期刊发了刘九生先生《秦始皇帝陵总体营造与中国古代文明——天人合一整体观》一文,在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相关学者也相继著文至本刊以表自己的观点。本刊特辑其中一些文章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刘九生教授2009年发表《兵马俑证谬》、2011年发表《秦政原始》,先后提出兵马俑应为郎官俑、铜车马坑应为祭祀坑、铜车马应是秦人献给皇天上帝的礼品等见解,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现在,时间过去了两年,九生新的力作《秦始皇帝陵总体营造与中国古代文明》又要和大家见面了。如果说此前所作均属专题重点研究的话,那么这篇文章则是对陵园从结构上作总体觯决,当然应该算是九生在该领域内的“收官巨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秦汉史学会会长、博士生导师 王子今我讲几点意见:一、进行这样的研讨,会议的形式非常好。我们开过很多种的学术研讨会,这种范围小一些的,主题比较集中的,切入点比较合理的,与会者有共同兴趣也有一定研究基础的会开得质量比较高。 相似文献
6.
《唐都学刊》2013,(4):F0002-F0002,F0003
2013年4月15日,由西安文理学院唐都学刊编辑部、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国际长安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秦始皇帝陵总体营造与中国古代文明”高层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一出席会议的有陕西师范大学原校长、陕西社科联主席赵世超教授,中国秦汉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教授,西北大学黄留珠教授,徐卫民教授,北京大学刘华祝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王晖教授、贾二强教授、侯甬坚教授,河南大学龚留柱教授,秦始皇陵考古队研究员张卫星博士,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田亚岐研究员等二十余位国内秦汉史与考古学界的专家。西安文理学院校长徐可为教授致欢迎词、李忠良副校长主持会议、主管副校长王晓萍及我校文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等院系的师生300余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8.
秦始皇东巡会稽与江南运河的开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始皇东巡会稽与江南运河的开凿,是江南文化开发史上的两件重要大事。本文对这两件大事的起因、过程及其社会影响作了比较系统翔实的评述 相似文献
9.
针对近年学者提出的铜车马"祭祀"性质,通过对吉礼、凶礼内容及特点的分析,首先否定了铜车马是"秦始皇奉献给天帝的祭品"之说。又根据文献关于葬毕前后的"奠祭"和"祭奠",结合覆土对遗迹的叠压层位关系,从秦始皇帝陵园覆土工序完成与否进行双重分析,认为铜车马遗迹属于秦始皇陵葬仪中的"奠祭"行为,目的为"事死如生",而祭奠的"事神致福"应在寝殿举行。列举了铜车马某些部位的刻文属于计数方式和含义,同时强调了文化发展、融合当为古今文明之原始。 相似文献
10.
《汉旧仪》中“其旁行三百丈乃至”是秦始皇帝的话语,对于这句话的含义长期以来理解各异,特别是秦陵兵马俑考古新发现以后,关于这句话的解释也成了学者们的热门话题.根据“863”计划物探成果,对“其旁行三百丈乃至”提出全新的看法,使研究者从此走出被长期困扰的盲区,对《汉旧仪》相关原文进行了科学的诠释,为文献研究者和秦陵考古工作者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桩公案,即吕不韦是否参加了剿灭嫪毐之乱。吕不韦当时跟随秦王嬴政,前往雍城参加了秦王政的加冠仪式,并没有时间参加发生在咸阳的剿灭嫪毐之乱的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12.
赫哲族和阿伊努族有着相当丰富的纹饰文化,主要表现在岩画、信仰用具和生活用具上.这是一种在原始渔猎经济基础上所产生的文化艺术,反映了当时氏族部落时代的周围世界及原始先民的世界现、宇宙观和信仰等.比较两个民族的纹饰文化有许多相同之处,如纹饰、纹饰的形式、纹饰的发展途径、纹饰的含义.纹饰文化都与萨满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兼论中国的专制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从论述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异同开题 ,指出中国的文化传统即专制主义 ;然后 ,分析了中国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 ,其沿革、理论和特点 ;最后 ,讨论了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社会福利》2006,(3):23-25
背景: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做“海外中国研究”——中国研究的立场与进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海外中国研究到中国研究的转变过程, 实际上也即意味着作为研究客体的中国向作为研究主体的中国的转变过程. 如何面对作为“西学”的海外中国研究在“中国研究”中的地位,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研究的立场与进路, 应该成为国内中国研究的题中之意. 中国研究的立场是中国主位的, 实现这一立场, 其具体进路在于中国研究是问题取向、经验取向, 最终应该是以认识及理解中国为取向的, 因而, 在这种研究进路下, 中国研究的学术的主体性只能在认识和理解中国的过程中作为“副产品”出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研究肇始于20世纪海外尤其是美国的中国研究,并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而被大量译介过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与实践,国内学界已能娴熟地运用西方理论范式来解释“中国经验”,但中国研究的“西化之路”并不算顺利,学界一些有识之士敏感地意识到,作为西方社会经验的提炼和抽象,海外中国研究的理论范式和解释框架只是一种“地方性知识”。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日本被大肆渲染。中国经济大国的实现与适度地增强军事力量,真的对日本及世界构成威胁吗?本文对此做出验证。首先分析了中国威胁论产生的背景;其次论证了中国军事力量的增强并不能构成威胁,最后,分析了中国的军事、外交战略与成为经济贸易大国之间的关系,认为适度增强军事实力,是成为经济贸易大国必须的,不是扩张主义的,这一点从其多年坚持的多元协调外交政策也可以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通过抒写世俗的内容、体现世俗的价值、反映世俗的精神体现出题材的世俗化特征.现代通俗小说从产生起就是与文化市场密不可分的商品文学,即迎合一般大众的趣味和价值观念,创作态度是媚俗的,作品存在形式也呈现出媚俗化特征.文学所具有的崇高的悲剧精神、启蒙精神以及自我超越的反思精神都消失在感官的消遣娱乐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沉淀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是中国电影西部片的诞生与发展圣地。致力于中国西部片开拓与发展的电影人前赴后继 ,经过了大半个世纪的努力 ,已经创造了中国西部片自然与人的神话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中国"与"国号"的背离与重合——中国古代"中国"国家观念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的"中国"与"国号"存在背离和重合现象.中国古代存在众多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这些政权虽然可以称为古代国家,但只能代表各自的具体国家政权.而中国古代的"中国"主要的并非是一个政权的概念,与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存在背离现象,但有时也用来指称政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国号"为代表的各个政权的自称,在古代"中国"处于分裂的状态下,这种"中国"自称与各个政权皆自称"中国"的统称仍然存在背离现象,只有在历史上中国处于统一的情况下"中国"与"国号"才会出现某种重合,这种重合经过元明时期的发展,到了清朝时期最终完成,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与"国号"才最后实现了统一.另一种情况是后来的政权在追述本朝历史或议论以前各个朝代时,对历史上以中原地区为主且有相互递嬗关系或没有递嬗关系但为自己政权所继承的多个政权的通称,这种通称虽然与一些"国号"也会出现某种背离,但基本上符合古代中国历史实际,并成为我们认识前代历史的一种准则,今天认识中国历史疆域也应该遵循这种准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