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晓如 《唐都学刊》2012,28(4):81-83
宋代是音乐创作及表演中心转向民间、民间音乐表现活跃的转型时期,表现为音乐发展的雅俗共赏趋势,宫廷音乐活动的民间化趋势,民间音乐活动的商业化、专业化与形式多样化发展趋势,城市市民成为音乐消费的主体,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吉文莉  宋晓娟 《社科纵横》2013,(10):113-116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无伴奏合唱《夜夜的晚夕里梦见》的艺术特点。通过陇中花儿《下四川》由一首山歌到四部合唱的成功"演变",引发对民间音乐保护和传承方式的思考,得出以西洋作曲手法改编或在原民歌基础上二度创作是对民间音乐的一种比较好的、使之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方式的结论。最后提出五种切实可行的民间音乐的传承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3.
边远 《学术交流》2008,(2):153-155
从创作主体与表现客体的关系来重新解读民间,将民间相应地划分为四种表现形态:在且属于、在而不属于、不在而属于、不在也不属于,并以此分析韩少功从创作初期到新世纪之初的文本创作,探究其在四种表现形态间的跨越性,着重阐释韩少功作品中"变"与"不变"的因素:对民间乡土的执著探索和思想维度的不断深刻.  相似文献   

4.
裕固族音乐探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柳廷信 《社科纵横》2003,18(4):72-73
文章对裕固族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作了探讨、介绍.  相似文献   

5.
我国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协同发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扶持.因此,将民族音乐、流行音乐、民俗民间音乐引进并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让当代青少年学生更为全面、更为直接地接触中国社会音乐文化,感受其博大精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有利于培养更多、具有深厚社会音乐文化底蕴的优秀人才,有利于弘扬和发展社会音乐文化,更快地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韦蕊 《创新》2021,15(2):92-100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之韵味,是中国人在演唱艺术中所追求的深远意味,是民族声乐艺术魅力之所在,更是中华民族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其美学标准建立在中国戏曲、曲艺、地方民歌等传统和民间的音乐艺术审美追求基础之上。中国民族声乐中气息技巧、吐字行腔和抒情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审美特点——韵味,可从气韵、声韵和情韵三方面进行解读,其蕴含的声学、美学、哲学知识丰富,对当今流行音乐的发展仍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花儿这种民间歌曲之所以能一代又一代地传承、沿袭不断,靠的就是那些勤劳、质朴而又默默无闻地生活在民间的歌唱者——花儿歌手。在文化转型期中花儿歌手及其传承也陷入了窘境。文章基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对花儿歌手的生存环境、花儿歌手的传承方式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8.
杨师帆 《探求》2005,(3):74-78
“广东音乐”即粤乐,是指在广府民系区域生成、发展和丰富的民间器乐乐种。它是在岭南文化的背景中诞生的。广东音乐具有强烈的与时俱进精神。广东音乐的艺术特色,可以用“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明快”等来概括。当前,广东省政府部门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心与措施,为广东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为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促进广东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加快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音乐架构与框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卫东 《唐都学刊》2003,19(3):63-64
音乐语言的架构与框架是从其组织、结构、格式以及传统意义上的规范和作法来反映音乐本身。因此,从音乐的框架或架构去认识音乐,应当说是一个好的着眼点。从符号美学的角度看,音乐语言表现其内容和意义的方法与普通语言基本相同,即用音乐音调为声音符号(能指)通过音乐逻辑的规范实现音乐形象(所指)来表现音乐的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老舍的文学世界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兴泽 《学习与探索》2003,17(1):107-113
老舍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关系甚为密切。其文学意识的生成和文学世界的建构 ,创作道路的延展乃至生活道路的选择都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的影响相关。其创作和理论更表现出明显的俗文学性。老舍在接受民间通俗文学影响的同时也为 2 0世纪民间通俗文学的健康发展和理论建构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徐杰 《阅江学刊》2014,(3):134-141
文学语境是在文学经验、文学传统、文学知识和文学批评理论等文学场域之中达成的一种动态性共识的范畴。在此场域之中的文学创作、文学阅读和文学交往活动,文学话语形式生产和意义赋予以及语境差带来的文学音乐、图像和情感性审美都是对文学语境的具体实践。文学语境的此种具体实践所趋向的目的不在自身之外,而就在其自身,正耦合了康德对艺术审美判断“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江宇冰 《学术交流》2002,(5):138-140
在诗、乐、歌合一的上古时代 ,《乐记》对以往零散的诗论有所继承和发展 ,并使之更加全面、系统。它强调君子知乐是诗歌创作的基础 ,心物感应是创作的契机 ,创作目的是移风易俗  相似文献   

13.
思考主流价值观的建构策略,至少需要考虑近年来媒介传播方式的迭变,以及由此带动的受众实践方式的变化这两方面因素。新媒体一方面大大降低了音乐生产、传播的成本,使音乐的创作变得越来越个体化,另一方面,它也使流行音乐产业危机四伏。新媒体中,私人化收听行为滋生了某种“权力对冲结构”。对于音乐作品中的价值观念,受众并非简单接受,还会有各种形式的改写与挪用。我们应从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体系的各自不足出发,发现彼此需要之处,促进相互提升,还应通过多方商讨,勘定当代价值观底线。  相似文献   

14.
Dear Editors: I was deeply shocked by your article in the July 1st issue entitled "A Music Patrol." We all know that music has never mixed with politics: musicians are neutral on such matters. Every country has all types of orchestras-symphonic, chamber and jazz—which perform all manner of music. This is especially so in restaurants, where a person goes to have supper, relax and listen to tunes of his choosing. Let us assume the band is playing American songs (in response to the listeners' demands) such as Lullabye, St. Louis Blues and so on. What now? Will Komsomol members interfere here too? Let them rather look to order in the streets and not try to butt in and offer their absurd advice in matters musical! Is it your idea that they are to forbid Eddie Rozner from performing Duke Ellington's Caravan and Mood Indigo?  相似文献   

15.
柯贵文 《学术交流》2004,(4):152-156
称曹禺为青春型作家,是因为代表其创作最主要成就的四大名剧都完成于30岁以前,因而都带有鲜明的青春期特征:青春期的激情形成其创作的情感动力机制,青春期对人生与社会的探索形成其剧作的基本冲突。它们寄寓着作家对社会人生理解的同时也构成一部作家个人的精神成长史。随着青春期的结束、社会化的完成,作家的创作也走向了衰退。  相似文献   

16.
17.
王秀臣 《阅江学刊》2013,(4):107-112
在诗、乐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上并不存在一个纯粹意义上只有结合或只有分离的时代,诗、乐的结合与分离长期并存且相互转换。"三位一体"的诗、乐、舞结合是仪式形态而并非最初形态。由于仪式形态的重大影响掩盖了其产生初期起始形态的原初面貌,以至于大多数学者误以为诗、乐、舞"三位一体"是与生俱来、天生一体的。实质上,三者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分——合——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且体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仪式形态的诗、乐、舞承前启后,奠定了后来艺术史、诗歌史发展的基础,确定了中国音乐、舞蹈和诗歌发展的基本走向,具有奠基作用和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洪冰 《唐都学刊》2002,18(2):117-119
古代乐论里 ,乐是载道的工具 ,认为先王制礼乐是为了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方式的。音乐的本质是对人的心灵的拓展与解放 ,而且 ,只有在心灵的自由与解放下 ,真正美妙的音乐才会产生。音乐的目标就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健全的精神气魄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