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籍、王建的乐府歌诗创作在现行文学史中多被归为"新乐府"阵营,然而其在中唐闻名的原因却是其中蕴涵的"古义"."张王乐府"的艺术特质正在于其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论功颂德,刺过讥失"的传统,在旧题之下用通俗浅白的语言生动细腻地刻画现实生活.重新唤醒了乐府诗的本质状态,并将这种"古义"贯彻到新题作品的创作中."张王乐府"是新、旧乐府渐变过程中具有承接作用的关键一环,是乐府作为一种古诗体最后一次散发出生命色彩.  相似文献   

2.
宗瑞冰 《阅江学刊》2010,(6):104-107
江南文学是以江南文化为背景和依托的,张籍诗歌对江南地域文化的反映、摹写,以及江南音乐文化的因素对张籍产生的影响等,深刻体现了张籍诗歌的"江南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求是学刊》2015,(5):147-155
相对王维、孟浩然山水诗的成就主要在五言,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七言写山水也很少,李白在安史之乱前就已广泛采用五古、五律、五绝、七绝、七言歌行等体裁来表现山水主题,并且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从体裁入手考察其山水诗,可以说李白是盛唐诗人中在山水诗创作方面用力最勤、开掘最广、变创最多的诗人。李白各体山水诗都有其独特的渊源与风格特点,在承与变、承与创之间有不同的表现。而总的特点有二:一是充分地表现个性,二是从各自的体裁特点出发,共同体现对音乐性的追求。二者构成李白山水诗不同于盛唐诸家的独特个性,而且对后世山水诗艺术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王韶华 《学术交流》2013,(1):169-172
中国艺术思想大量存在于诗歌中,是以诗体形式言说的。以诗体形式言说的艺术思想,涉及了艺术的功能论、创作论、风格论、接受论、艺术关系论等各个方面。在中国诗歌史上,艺术思想的诗体言说以元代诗歌最具代表性,其言说的艺术主要是绘画。不同于专门的艺术论著,诗体言说不仅强化了绘画的写意性,而且强调了绘画的形式语言;诗体言说在俗文学兴起的潮流中,强化、捍卫了诗歌的雅正传统;诗体言说深入探讨了不同艺术之间的关系,沟通了不同艺术之间的美感。艺术思想的诗体言说在元代艺术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促成了元代诗歌、绘画的鲜明特色,并促使元代诗歌、绘画攀向了中国高雅艺术的峰顶。  相似文献   

5.
行业划转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形势、任务和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别敦荣 《阅江学刊》2011,3(1):12-18,23
行业划转院校是世纪之交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出现的一类高等院校。近十年来,行业划转院校进行了具有共性的重大改革,表现出多学科化、大规模化、地方化和市场化等主要特点。面对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行业划转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竞争能力,发展高端功能和扎根地方需求。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行业划转院校既不能简单地"抛弃"行业特色,也不能单纯地再"回归"行业,而是要深谋远虑,在服务行业与服务地方的双重价值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王晖 《社科纵横》2010,25(3):74-76
素有文坛鬼才、全才之称徐訏的小说创作中蕴涵着浓厚的距离意识,这是一种专注审美的心理距离,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重心有所不同。早期的创作倾向于营造美的距离,以停顿在美感距离上的情感尤其是独身主义爱情为人侧目,表现了对真、善、美的世界的向往;后期则偏重于探讨审美主客体间距的"失距"所带来的人间悲剧,在亦真亦幻的艺术世界中表现理想的失落,这种距离意识的营构与徐訏的自由主义者立场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
黄婷  张阿利 《唐都学刊》2010,26(4):77-79
通过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国电视剧的叙事方式可能发生多方面的转变。"叙事"既表现为创作者的思想观念,又表现为本文的表层、深层结构。本文由中国电视剧的"叙事"入手,把握文本的深层结构,总结叙事模式,探寻中国电视剧创作发展方向的可能性,认为中国电视剧在注重故事内容的挖掘、丰富故事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的同时,也要关注对形式的设计,以加强叙事结构和叙事技巧性。  相似文献   

8.
严国荣 《唐都学刊》2000,16(3):51-55
“三曹”文学成就,世所公认。然不同时代对“三曹”的品鉴称许,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好尚。如今人某些观点中就钟嵘《诗品》将陈思、文帝、魏武依次列入上、中、下三品所表现出的责难就体现了这种审美差异。实则“三曹”不仅仅体现出“建安风骨”这一种风格,他们亦是六朝以华美为主流的多元化美学风格的滥觞者。  相似文献   

9.
钱志熙 《求是学刊》2007,34(4):102-108
郝经以理学著名,对其文学成就与文学史地位历来较少注意。文章以郝氏文论为主并联系其各体文学方面的创作实践,探索其文学创作的渊源及其艺术上所达到的成就,指出郝经以金代中期以来形成的"国朝文派"为其文学基础,并上溯到以北宋中期文学为下限的整个古代文学传统,对宣和以下的宋代文学则有所贬抑,隐含有以金元文学为正统的文学史观。郝经同时继承宋金时代理学与文学两方面的传统,重视诗赋文章的艺术表现,注重才情,表现出气格与法度并重的创作倾向。其古文继承唐宋古文家的思想与艺术传统,古体诗与辞赋则追仿汉魏六朝的风格。郝经作为一个处于复杂交错的政治、族群及文化背景中的文学家,是十分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0.
汉英数词的模糊性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肖鹏 《社科纵横》2009,(9):176-178
数词在实际的语言运用当中主要表现其精确性的功能,但由于受到民族、文化、风俗等的影响,使得它们在语用中也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通过对比汉、英两种语言的特点及其所支撑的文化影响因素,研究了数词在两种语言中表现出的语义和语用模糊性以及汉英常用的模糊数字的异同,探讨了模糊性在两种语言中的共性与差异性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1.
陈妍 《唐都学刊》2007,23(2):25-28
艳诗这一诗歌品类历来备受争议。无论从创作规模、艺术成就,还是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看,南朝和唐代都堪称艳诗创作的繁盛阶段。南朝与唐代艳诗的题材、内容及审美取向,充分地展示了女性之美、男女之情、幽眇之思等审美内涵特点。  相似文献   

12.
韩大强 《唐都学刊》2006,22(6):48-52
李白、李贺、李商隐三人的诗歌在奇特幻想和浪漫精神方面有着共同的特质。三李与唐代其他文人一样热衷学道、访道、做道,而且道教思想和神仙观念对他们人生态度、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三李对神仙观念也进行了世俗化和艺术化的改造,从“道”路—“道”情—“道”理三个层面凸显出逐渐深入改造的意义。神仙题材在他们的作品中主要是作为隐喻、象征而存在,是抒发情志的手段和依托。其审美成分大于信仰成分,艺术意义超过宗教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刁绍华 《求是学刊》2001,28(1):87-92
:瓦列里·彼列列申是旅居哈尔滨的著名俄侨诗人 ,远东俄侨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在侨居国外的几十年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 ,出版了多部诗集 ,在世界诗坛上享有盛誉。彼列列申的诗歌表达了流亡俄侨诗人的思想情绪 ,反映了他们的悲哀和痛苦心态。光明与黑暗、绝望与信仰、自我谴责与祈求神灵之间的矛盾是贯穿他的诗歌的基本主题。彼列列申在艺术上继承了俄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还受到阿克梅派的一定影响。他在中国的许多诗作都是中俄文化融合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论曹植的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植诗文成就都很突出。在曹植诗歌形象中那些隐括着的思想感情 ,在他的“表”中则清楚地表达出来。读他的表文 ,他那当时的处境 ,他那些应对 ,他的识见 ,他一生的悲剧都会在眼前“逸”出来。刘勰说曹植“诗丽而表逸” ,用一个“逸”字来评价曹植的表 ,无论就其文思情感的飞涌充沛 ,还是就其语言修辞的舒卷自如 ,也都是恰切的  相似文献   

15.
木斋  尚雪红 《求是学刊》2012,39(3):104-109
陆机应是南人中写作新兴五言诗的第一人,其五言诗风格和成就,是陆机入洛学习和仿效曹魏文化的结果;陆机代表作《赴洛道中作》,应是陆机多次赴洛中的晚年之作;陆机对曹植代表的建安诗风的模拟仿作,正是陆机对曹魏文化学习和模拟的结果,其中对十九首的拟作,也应该是陆机在北方生活了相当长时间之后的作品,而非陆机赴洛之前所作.  相似文献   

16.
吕肖奂 《阅江学刊》2014,(2):101-106
游士自视为士人阶级并努力向士大夫靠近,但其社会身份却更接近平民。游士议政诗歌具有士大夫般的忧时忧国情怀,却因为过于激烈直白而被质疑为卖直钓名、粗豪亢厉之作;游士诗歌力求风雅,却被视作矫语高蹈的伪风雅;游士诗歌情调语调通俗,却与平民赏爱的话本、杂剧、南戏尚有一点距离,无法被庶民百姓广泛接受。游士阶层介乎士大夫与平民之间的中间游移性质,使其诗歌成为传统文体大幅度变革的载体,是南宋文化转型以及文学转型时期一个士庶交接、雅俗杂糅的文学形态,也是俗文学冲击下雅文体之俗化达到了临界点的标本。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熟谙《风》《骚》中的词语、语句及典故,在诗歌创作过程常常会为诗人所接受,成为自己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发挥文学的积极作用。大凡唐代诗人,没有一个未受过《风》《骚》精神的熏陶。在他们的诗作中,人们总是可以或多或少地见到《诗经》与《楚辞》语典之身影。唐代诗人对《风》《骚》语典的接受极其认真、普遍而广泛,犹如江海,不胜尽勺。仅举《诗经》"飞蓬""黍离""甘棠"与《楚辞》"摇落""惆怅""木叶"之部分语典,粗窥唐代诗人对其接受之概况,以收管窥见豹之效。  相似文献   

18.
唐代都市诗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遂联 《唐都学刊》2006,22(2):13-17
中国古代都市最迟从汉代起就已经十分繁荣,都市也一直没有脱离文人的审美视野,但是在文学研究中传统都市诗歌被忽视。以唐代都市诗歌为切入点,探究其演变特点及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文人心理乃至传统文化积淀可以发现,初唐京城诗受汉代京都赋的影响表现出政治性夸饰和政治性讽谏,盛唐之后都市诗歌呈现出看似矛盾的两面:或为对都市的疏离冷淡或为对都市繁荣不再的缅怀与感伤。矛盾的两面指向共同的内核:传统文化中没有为人们建立起除了政治性意义之外的都市生活意义体系。  相似文献   

19.
吕蔚 《唐都学刊》2004,20(5):47-50
"安史之乱"对盛唐诗人的心态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盛唐时期相比,战乱中的山水诗呈现出新变的特征:盛唐诗人将愤世哀世、悲天悯人的社会意识注入对山水的观照中,显示了儒家强烈的入世精神;盛唐诗人由开阔的胸怀转向对自我心灵的关注,在对山水的描绘中显示出奇崛深幽的个体忧愁;战争中的山水诗不再体现平静而超然的心态,而流露出枯淡空寂的情调。从山水诗的变化也可窥见战时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王育红 《唐都学刊》2007,23(3):15-19
以宫词为题的诗是宫词的研究对象,如何对待那些数量可观的无宫词之名、却有宫词之实的诗,关键在于宫词含义的理解。通过梳理历代宫词之渊源流变,考察出宫词是以妃嫔宫女生活为主要描述对象,此为核心含义宫词,其中包括宫中行乐词与宫怨诗二类;又有不涉宫女之事的宫词,即为边缘含义宫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