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此文以售“良心油条”的事迹作为引子,进而分析康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善良意志”的深刻内涵.“善良意志”是以善良本身为目的意志,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善良全在于意志本身是否善良,或者说其动机是否善良.责任是“善良意志”的具体体现,道德价值是出于责任,责任与义务一样具有强制性;责任是对道德法则的服从,而这种服从法则的意识,是对道德律的尊重.今天我们提倡的“良心”德行,要从出于责任和对道德律的尊重高度来认识,使这种善行得以持久和成为普遍规律.康德认为人是理性存在者,自由和道德自律是实践理性的根本出发点,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当下我们社会讲道德不能只停留在“良心”的善行上,应从理性和人是目的的维度加以审视,把这种善行变成社会绝对命令与自律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2.
邓晓芒 《江淮论坛》2023,(3):25-33+2
康德和黑格尔都把法哲学的基点置于人生而具有的自由之上,并认为自由意志的自律是内在的自由,法哲学则处理自由意志之间、“我的”与“你的”之间的外在自由的普遍性关系。不同的是,康德致力于从法的现实形态中揭示出底下的自由意志的理念,黑格尔则描述了主观内在的自由意志实现为客观法权的现实过程。康德以经验的现象为“模型”而对彼岸的自由法则提供类比,这种类比不是科学认知,而只是道德理想的展示;黑格尔则从自然状态中将“第二自然”的法权状态发展出来,形成精神哲学的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最终则在历史主义的客观进程中将国家神化,鼓吹以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充当“历史法庭”的裁判者。因此,康德的“永久和平”的“目的王国”虽然不具现实有效的可操作性,但作为永恒的人类理想而提供了人际关系以及国家间关系的公平正义的评判标准,对现实具有批判意义;黑格尔历史观中的道德虚无主义则取消了一切正义标准,最终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和国家神学。  相似文献   

3.
康德主张采用先验方法来确立道德原则.他认为,道德原则就是使意志成为善良所必须具备的最终条件--意志由道德规律所决定,善良意志就表现为自觉地选择和主动地服从道德规律的行为即"出于责任"的行为.如果道德规律是先天的,道德原则就必须先天地确立.康德通过道德规律的普遍性阐明道德规律概念及其表现--责任概念具有先天性,以此说明在理性中寻找道德规律的必要性;康德又通过自由概念证明了理性中存在道德规律、通过把伦理学划分为经验部分和先天部分来说明能够先天地在纯粹理性的概念中寻找道德规律,以此说明先天地确立道德原则的可能性.康德以先验的方法确立道德原则虽然有局限性,但这种方法使道德可能成为艰难曲折中的人类实现人是目的本身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人是目的”伦理学口号,出于他的伦理学著作《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第二节:“人,总之一切理性动物,是作为目的本身而存在的,并不是仅仅作为手段给某个意志任意使用的,我们必须在他的一切行动中,不管这行动是对他自己的,还是对其他理性动物的,永远把他当作目的看待。”康德把这一思想归结为他的“道德律令”的一条基本原则:“实践的令式是如下:你须要这样行为,  相似文献   

5.
二律背反是康德喜欢的哲学用语 ,指的是相互冲突而又同时能成立的两个命题。康德曾说 :“一方面根据一个普遍所承认的原则得到一个论断。另一方面又根据另外一个也是普遍所承认的原则 ,以最准确的推理得出一个恰好相反的论断”① 。诚如黑格尔所说 :“一切现实之物都包含着相反的规定于自身。”② 事物总在违背同一律 ,它们不是非此即彼的 ,相反 ,而是即此即彼的。究其原因 ,是存在两个普遍原则 ,也即存在两套判断标准。可以这样说 ,在一个标准看来 ,某论断是真 ,然而若从另一标准看来 ,这个论断却是假的。但更关键的是 ,真假两个命题 ,它们…  相似文献   

6.
18世纪下半叶 ,当以感性论为依据的目的论伦理学正风靡莱茵河西岸的时候 ,年逾花甲的“哥尼斯贝格哲人”康德在其先验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道义论伦理学。他说 :“人们是为了另外更高的理想而生存 ,理性所固有的使命就是实现这一理想 ,而不是幸福。这一理想作为最高条件 ,当然远在个人意图之上。”1他反对那种把个人幸福作为最高原则的伦理学说 ,认为使一个人成为幸福的人和使一个人成为善良的人决不是一回事。康德道德哲学的着力处就是如何使一个人成为善良的人。要使人成为一个道德人 ,就必须为道德找到一个纯粹的坚实的基础。正如康德所说 :…  相似文献   

7.
康德在理论理性中主要试图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他的道德学说则是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即个人与社会如何协调一致的问题。康德从责任概念出发,并以责任概念为线索,把理性主义原则、善良意志、道德规律、定言命令、意志自律、意志自由等有机联系和统一起来。因而,责任概念是理解康德道德哲学的关键。通过责任概念,康德说明,个人幸福必须建立在道德原则的基础上,敢于做自由人,也要尊重别人的自由。通过责任概念,康德论证了理性的伟大、人格的尊严和崇高,高扬了道德主体性原则,论证了人的自由、自律。康德的责任学说,体现了启蒙主义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从伦理学方法论意义上还是从法学方法论意义上,康德哲学都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或法律命题,即为了人类自我本性的保全与完善,人们应当从善良目的和法律原则出发重新阐释抑或审视手段或规则本身.康德哲学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内在关系提供了更加有益的视角和观点:一方面,人作为一种目的的存在,有其自在的人格争尊严,无论作为个体的人犯下何种罪行,都应当作为一个人接受审判和刑罚,从而使国家、社会及其个人都获得一种事实发现和道德反省的机会;另一方面,这种审判和刑罚又应当是“出乎善的目的”,符合程序正义的要求.对于任何一个具有现代法治精神和制度实践的国家,康德哲学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人们寻找谋求自身不断完善的伦理基础和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9.
齐贵云 《兰州学刊》2007,(9):37-39,69
康德以善良意志为其道德哲学的逻辑起点,以自由意志为最终依据,超越经验的局限,建立起以内心信念和道德律令为原则的道德王国即日的王国.文章通过对康德目的王国的建构进行逻辑的梳理,试图阐明:人是理性的存在,具有内在的、无与伦比的尊严和价值,理性人必须遵守道德法则.  相似文献   

10.
作为罗尔斯政治建构主义的重要思想渊源,康德的超验理想主义展示了非凡的思想魅力.康德对无知状态的描述虽然简单、粗略,但却为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思想描绘了最初的轮廓,他的道德建构主义倾向深刻地影响和启发了罗尔斯,他的普遍意志形式启发了罗尔斯一般性的正义原则.但康德将自己的任务定位为一种事后分析,分离出一种先验的道德要素,而不是论证这些要素,这为罗尔斯预留了政治哲学的宽广空间.  相似文献   

11.
康德关于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关系的理论对西方政治哲学和法哲学的重大影响是众所周知的。本文试就此问题的内在逻辑作初步探讨。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结合的必要性及可能性康德的法哲学建立在他的伦理学的基础上。权利(这里指法律权利,即法权。下同)体现和保障先验理性(以道德自由为核心)。它最终来自先验理性所颁布的“法律”,是为了在先验原则的基础上使每个人的自由能够协调起来。这就是说,“权利是把每一个人的自由限制在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之间达到调和境界的条件上的,只要每一个人的自由能依照一个普遍法则,则这境界便可以达到…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几十年里,“自主”概念在生命伦理学的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并被广泛地运用.在“贝尔蒙特报告”中尊重自主原则作为首要原则被正式提出.人们普遍认为,生命伦理学的自主原则来源于康德的自由理论.实际上,自主在康德的理论中不只是伦理学的基础,而且是哲学的基础.在康德看来,尊重自主的原因是每个人都有绝对的价值和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命运的能力认可,剥夺别人的自主权是将他人作为手段,而不是将他人作为目的去尊重.在一直都是以医生为主体的医患关系中,强调人的自主具有非常深刻的道德意义.但是人类的道德生活中不是自上而下、直线式地将道德规则运用于具体情形中的.在医疗实践和医惠关系中,实践康德的道德理论将会面临不少困难.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实践哲学试图内在地从人自身发掘可靠的道德权威,它始终围绕着人的自律和意志自由展开,把这种权威内置于人,人虽然是有限的存在,也同时是超越的和自由的存在.康德的实践哲学为我们描绘的是一幅值得期待并为之努力的道德蓝图.  相似文献   

14.
康德主体性道德哲学及其教育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全新 《文史哲》2003,(6):109-114
18世纪的康德哲学在道德哲学中实现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革命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树立了主体性在道德生活中的地位。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从作为人本性的理性和自由出发去寻求一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康德强调,人的理性是道德原则的基础,人是道德活动的目的,人的意志自由应体现为对客观的道德法则的遵循,对绝对命令的服从。康德的主体性道德哲学在教育学方面仍给我们以富有意义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朱熹哲学中的人心是对人的感觉和知觉的统称,它是心灵对事物的直接反映.道心则是人心的主宰.这个主宰,康德称之为理性.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它便是某种意志.朱熹认为只有儒家的意志,才是善良的,因此道心指儒家的意志.它通过学习,将善良的儒家价值观转换为自己的意志,然后持之以恒而得以实现.具体的方法便是居敬.人心离不开道心.感觉和知觉离不开人类理性的主导.缺少了儒家性质的意志来主宰的感觉和知觉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16.
试论牟宗三对康德自由意志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悦 《北方论丛》2006,(1):122-125
会通儒家思想与康德哲学是牟宗三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此会通过程中,牟宗三把康德哲学的某些概念做了相应的改造。其中,对“自由意志”的改造至关重要。牟宗三通过对人拥有智的直觉的肯定使“自由意志”成为可知,通过对性、情、心的提升完成了对“自由意志”的能动性改造,又借助有限心向无限心的跳跃完成了对“自由意志”的超越性改造。使先验道德能够得以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康德将道德法则孤悬的缺憾,但同时也冲淡了蕴涵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无限张力。  相似文献   

17.
大多数哲学家认为,道德探讨必须首先从善的定义出发。而康德却另辟蹊径地指出,善作为意志与行为的关联,如果它的确立是先于道德法则的,并且它决定我们的欲求能力,那么它只能是一个经验的、偶然的概念,根本无法承担起道德评价所需要的确定性,也不可能支撑起需要确定规范性的道德哲学体系。相反,道德法则因为具有先天确定形式而成为普遍的评价标准,因而能够支撑起有规范意义的道德理论。所以,道德探讨的起点首先是寻求普遍的道德法则并进而通过道德法则确定作为意志对象的善。然而,对于道德生活而言,基于确定性的道德原则和基于欲求能力的幸福同是我们生活意义之所在,只考虑其中之一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8.
伦理学一向把现实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兴趣中心 ,急于扮演“道德技艺”角色而期望直接的具体实践效果。但面对无限特殊的生活世界 ,这在逻辑上就遇到普遍认识无法预先切中一切可能情况的困难 ,从而必然使这种伦理学遭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解构。相反 ,在被这种实践的伦理学所遗忘的关于道德规范的纯粹理解领域 ,却有一个急切而重要的工作有待完成 ,即逆向揭示使道德意识———正是它生产道德规范并推动意志接受道德规范———成为可能的某种先天普遍条件 ,在其纯粹普遍的发生逻辑中理解道德本身 ,进而更有效地制定、更合理地对待某种道德规范。这就是一种批判的伦理学 ,但它以自己仅仅关注抽象道德意识的普遍形成形式这种纯粹性 ,严格区别于康德所做的实践能力批判 ,即揭示保证道德意志按照绝对命令行动的各种理念前提。  相似文献   

19.
下述定义长期以来一直是勿庸置疑的: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开创人;他引发了一场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辩证方法为终结的哲学革命;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存在着一种逻辑的、必然的思想联系。笔者无意否认康德对黑格尔的影响,但是把这种影响强调得过多,却无助于真正了解这两位伟大哲学家各自的哲学特点。事实上,康德对黑格尔的影响主要是反面的启发,即他提出了一些黑格尔不能容忍却又必须作为某种理论出发点的东西。因此,黑格尔对康德哲学更多地是进行批判和改造,而非继承和发扬。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在一些最主要的方面都有原则的区别,并且造成了迥然不同的哲学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尝试对康德道德法则"人性公式"的有关研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作一些清理和辨析,对克里斯汀·考斯佳、艾伦·伍德等国际权威研究者的观点进行商榷,并试图揭示康德某些独特的理路与运思方式.在康德哲学中,人格中的人性是纯粹实践理性,也就是人通过法则先天规定意志、设定道德目的的能力.在根本上,人首先应当做的是出于对已有的绝对价值--它体现在每个人的人性--的尊重而行动,而不是为了实现某种有待实现的价值而行动,而后者要以前者为限制性条件.把人格中的人性看作目的是指以这种人性为一切经验目的设立的最高依据;康德不否定人应该出于某种目的而行动,也不否定行为应具有某种经验性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