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微信、微博、微小说、微电影等为代表的"微事物"引领着大众走入了一个"无微不至"的时代。本文从微电影的"微界定"、"微表达"、"微反思"与"微情怀"视域进行分析,指出其拆解了传统大银幕电影营造的集体白日梦,在新媒体时代形成新的注意力经济。探究微时代下的微电影创作中的艺术追求,将对微电影健康持久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微电影困局     
正如果说去年我们聊起微电影的发展还慷慨激昂前途无量的话,那此刻,微电影这种"快餐艺术形式"已经逐渐流露出了强弩之末的疲态。曾几何时,"微电影"是互联网上最热的关键词之一,随之而来的"小成本"、"草根文化"、"眼球效应"等热门词,不亚于现在的互联网思维和o2o。之后,随着世界经济拐点的到来,恰恰又为这种娱乐至上的"平民文化"的传播制造了肥沃的土壤。  相似文献   

3.
自2010年底以来,微电影在网络上兴起并迅速形成一股风潮席卷全国,大量的微电影作品蜂拥而出,各大网站亦纷纷启动微电影计划。为了对这一新兴媒体的传播效果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笔者根据微电影的基本特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传播效果及相关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分析表明:微电影的传播效果与受众群体的性别、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等息息相关,同时作品的创意、制作技术、演员水准及作品定位也是影响微电影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新媒介语境下微电影的后现代叙事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基于新媒体传播平台的新电影艺术形态,微电影开创着影视作品的新叙事模式。此文将从微电影的题材选择、内涵表达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对微电影解构理性、躲避崇高、零度叙事、合流大众文化等极具后现代主义色彩的独特叙事机制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过分碎片化、商业化、浅薄化的叙事缺陷,从而为微电影的本体创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之下,大数据思维异军突起,致使媒介融合环境之中形成新的“注意力经济”(The E-conomy of Attention),剧情类微电影遂呈现出其与众不同的内在特质,本文借助互联网思维对剧情类微电影的创作特质进行探究,以自创微电影《情意》和网络微电影《鼓舞》为例,试析剧情类微电影在创作中的叙事元素、表现手法以及视听语言等各方面的特质表现,并以此为基点探求受众接受心理的内涵及外延。  相似文献   

6.
本土微电影是活跃在当前的一支传播力量,对于表征地域空间、重塑本土文化认同以及建构城市形象有重要的作用。拍摄者将关注的视角对准特定地域空间中"去精英化"的城市草根阶层,讲述其生存及奋斗的励志故事,同时传播主人公在追梦圆梦过程中的正面能量和文化鼓励,这是众多本土微电影的叙事特点。而草根人物对于梦想的追求正是整个中华民族追求中国梦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土微电影亦具有"中国梦"的个人化趋向和地域性表征,是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微时代的到来与微电影的勃兴互为表里。微时代的崭新媒介技术和手段,把我们认识的世界和对世界的认识过程变得和从前很不一样,为我们提供一种身体甚至心智之外的"精神"现实。媒介技术不仅成为我们了解和再现社会及其文化的一种工具,也成为一个切入点。在这个时代中应运而生的微电影在表达方面有着自身的特征,那就是:短(碎片叙事)、平(浅表达)、快(敏锐的即兴创作)。这既是微电影的艺术特征,亦是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微电影以浓缩的"精微"突破了传统电影的线性叙事和固定观看模式,以一种新的步态走入我们生活的各种时间形态中,这使电影艺术走下原先高高在上的纯粹的审美神坛,走出影院,以平常的姿态走进了赛博空间,走进大众之间,带来了一种新的艺术样式,也使社会文化的转型在这里写下了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2012至2013年中国微电影市场的发展进程和发展状况,微电影在数量、质量、资本投入以及受众规模、受众的收视效果等方面势头强劲,但微电影在迅速兴起的发展态势下,属性模糊、题材重复、制作水准良莠不齐、盈利模式单一、产业形态有待完善等问题也日浙凸显。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微电影的创作者们积极进行创新探索。一方面开创网络剧探索微电影新的赢利点,低成本、高粘度、强覆盖、持续性是网络剧作为一种新的微电影表现形式广受投资方欢迎的制胜法宝。另一方面将视频网站自制的微电影反相输出至电视平台,形成“台网联动”新趋势。这不仅为微电影提供更加广阔的播出渠道,扩大了微电影的影响范围,而且也为传统电视媒体提供了与网络平台合作共赢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微电影教学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模式,对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打造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新高地具有特殊作用。微电影教学应坚持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能动性相统一、思想性政治性与娱乐性趣味性相统一、理论研讨和实践提高相统一等为基本原则。开展微电影教学,应加强整体设计,统一规划微电影教学活动;抓好团队建设、开题评审、剧本创作等基础工作,同时加强专业指导和技术保障;完善评价和推广,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对接大学生创新创业,扩大微电影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在融媒时代的当下中国,方兴未艾的微电影创作成为新媒介语境下的一道亮丽风景和众生话语的喧哗之地。然而,对微电影的观念与审美、内涵与外延、现状与前瞻却是争议不断、纸屑纷飞的。在此笔谈中,专家学者和莘莘学子对当下微电影潮流见仁见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品牌对企业经营、消费者消费等有积极作用,通过广告宣传,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深化品牌认识和增强品牌联想。微电影是近年出现的一种电影新类型。微电影广告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传播形式,它的发展对于品牌的传播有着积极作用。但目前微电影广告存在不足,影响了品牌传播效果,微电影广告应该更加注重品牌传播。  相似文献   

12.
微电影广告叙事系统构建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冠以微电影名义的广告作品大量涌现,但“微电影广告”这一概念的核心特征尚未达成明晰严谨的共识。对“微电影广告”这一概念的误解与滥用使得业界实践中所谓的“微电影广告”鱼龙混杂,许多作品缺乏科学有效的叙事策略,阻碍了微电影广告产业的健康发展。深入剖析“微电影广告”这一概念中“微”“电影”及“广告”这三个关键词对其叙事系统提出的创作要求,才能科学地总结出微电影广告领域可行有效的叙事策略,推动微电影广告作品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微电影作为主要通过新媒体传播的视听艺术形式之一,具有较强的通俗文化属性以及较大的传播影响力。由于其与生俱来的草根性、进入门槛低、创作主体庞杂等因素,微电影的创作与传播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量质失衡的问题,亟需对其加强规制及引导。将文化规制及正面引导与微电影创作及传播进程中的自律、他律和建立健全的批评体系结合起来,是促进微电影创作及传播更好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我国微电影传播文化正能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网络时代的电影艺术新形态,微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传播的艺术时空.但在微电影急剧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作品在价值观建构上还存在问题,影响到微电影受众的观影体验和思想观念,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因此,需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微电影的创作和传播,以推动微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微电影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手段,目前已被引入旅游景区(点)营销并发挥重要作用。文章运用旅游学和市场营销学相关概念和理论,探讨适用于旅游景区(点)微电影营销的理论基础,在分析国内旅游景区(点)经营中微电影营销现状的基础上阐述旅游景区(点)微电影营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旅游景区(点)实现微电影营销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4月26日,"中国梦·冬奥情·京津冀"2017微视频(微电影)主题原创作品征集活动在北京启动.此次活动旨在用微电影的形式迎接和助力宣传2022年冬奥会,展现京津冀特有的民俗民风,传承传播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明.  相似文献   

17.
微电影虽是应广告新策略而生,但发展边界远远超出了广告.文章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阐述微电影的落脚点在于电影艺术的审美性,辨析“广告式微电影”和“电影式微电影”、“名人微电影”和“平民微电影”两组划分背后的文化符指.在方法论上,注重特定语境的阐述与界定、超越工具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桎梏、提倡多角度的文化研究等都给微电影研究以启示.专业化与草根性的丧失、“微表达”与艺术性体现、规避审查制度的利弊、宣传与价值失范问题等四组悖论的探讨也有助于加深微电影在文化领域的研究深度.  相似文献   

18.
微电影是一种艺术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以文化的视角分析微电影或者从微电影中发现文化的呈现,可以更深入地把握微电影的艺术特质,从而折射时代的影视艺术要求及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9.
微电影广告是时代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是在互联网逐渐普及的背景下微电影与广告之间的有效结合,打破了传统的植入广告在广告内容和形式上的限制,将当今广告形式的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微电影广告往往能够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让观众能够对产品和品牌具有更强的识别性和记忆度。  相似文献   

20.
微电影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和营销载体早已备受关注,而其在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中的作用刚刚崭露头角。特定城市空间内的微电影在本土化叙事中彰显城市现代性的追求,展示城市地理景观以及塑造城市群体形象,本土微电影本身亦成为一种仪式化的城市媒介地标。利用微电影呈现城市形象的同时,还能传递给受众地方感审美和城市精神认知的双重体验,蕴含着城市现代生活的市民话语,牵动市民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共鸣,福州本土微电影的城市形象建构,丰富了形象传播的维度,值得关注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