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当贫困超出“物质匮乏”的含义时,很多人都无法规避它。新时期“三农”小说对乡村社会的贫困进行了浓墨重彩的书写。贫困群体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人穷志不穷”型;第二类是“人穷志也穷”型;第三类是“志穷人不穷”型。这三类形象反映了乡村社会部分农民在物质、精神、心灵、情感等方面贫与富的胶着状态。  相似文献   

2.
“有一种穷人算是穷到了家。他们宁愿位列一支穷人的队伍之首做一辈子穷人,也不愿跑到一支富人的队伍之尾去做一会儿富人。”一个到中国讲犹太商法的日本学者的观点很有意思。这个学者名叫手岛佑郎。讲坛由中央编译出版社搭建。  相似文献   

3.
由于多种原因我读书很少,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穷人”,也导致了我的饥饿思维和缺志。民间有一种捕猴子的方法:在一块木板上挖两个洞,刚好够猴子的手伸进去。木板后面放一些花生。猴子看见花生,就伸手去抓。结果,抓了花生的手紧握成拳头,无法从洞里再缩回来,木板成了一块活生生的枷锁。猴子就这样紧紧抓着他的花生,被人轻而易举捉去。——可怜的猴子!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太缺食物,把食物看得太重了。穷人首先是读书“穷人”。查《说文解字》,穷人的“穷”字,本义“极也”,也就是到了头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缺乏钱财”这层意思,古代叫“贫”…  相似文献   

4.
宋元之际诗论家在阐释人之处穷与诗之关系时,除了延续前人"诗能穷人"的观点外,更多的则是对此进行反思性的阐释.在诸多阐释性的反思中,既有对"诗穷后工"诗能穷人"的理论进行反弹式思考的,也有从命数的角度进行反思的,也有从立论角度反思的,也有对诗人自身原因进行思考的,也有从宽慰的心态去看待"处穷"的,也有将"处穷"引向道的涵养,以求解脱的.  相似文献   

5.
骆爽 《社区》2002,(8):24-24
城市穷人与城市富人有什么不同?穷人除了对富人的生活羡慕外,对富人的印象不见得好,比如给富人加上这样一些帽子:守财奴、吸血鬼、为富不仁、非法致富。确实,富人在道德上并不具备比穷人更高的优势,有些富人的致富过程是不道德的。但是城市穷人检讨过自己,反省过自己吗?许多城市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缺乏良好的教育,不能认识到时间是最宝贵的资产。城市人批判之四上天赐给穷人和富人的时间是相等的,一天都有24小时。富人用时间干什么去了?建立各种客户关系,投资,琢磨金钱哲学等等;穷人用时间干什么?侃大山,搓麻将,怨天尤人去了。改变命运的钥…  相似文献   

6.
飞鸿 《今日南国》2007,(12):37-39
高贵不是富人的专利,快乐也不仅仅属于有钱人。古诗云:“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穷人的“穷”,有的与生俱来,无法选择;有的一时潦倒,难以摆脱。但我们总不能因为穷就放弃宝贵的人生,放弃本可以改变的命运,更不能放弃属于自己的那份尊严。事实证明,穷人作为群体,活得既艰辛又乐观,既委屈又坚强。不少人通过努力翻了身,梦想成真;更多的人则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表现出闪光的高贵的品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相似文献   

7.
假装有学问     
中国人是极好面子的。就一般人而言,最怕别人“说穷”,说他是“穷光蛋”,所以就以各种方式“假装不穷”。不是有这样一个笑话吗,说是有一个穷人,我们姑且叫他“二狗子”吧,自己没钱买肉,可又怕别人说他“吃不起肉”。于是,就从肉摊上找了一块猪皮。每次饭  相似文献   

8.
辛谭 《华人时刊》2005,(12):5-5
中国一些经济学者分析认为,“穷人经 济学”将是“十一五”规划的理念之一。未来 5年,中国在追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 “政策取向将关注增长的均衡、机会的均等 和社会的公平”,避免陷入“穷人更穷、富人 更富”的贫困陷阱。 “穷人经济学”不仅仅从道德上容易获 得大家的共鸣,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它也有助 于提高宏观经济效率,从而提高社会福祉。 “穷人经济学”需要关注收入分配和资 源分配,注重‘增长的均衡”即社会民众整体 收入水平的均衡增长,特别是关注民众收入 金字塔塔基的稳步提高。按照福利经济学的 一个基本观点,只有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收 入水平提高了,才意味着社会福祉的增长。政 府需要调整收入和资源的分配,使得现有社 会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 譬如对于“富人”而言,收入增加后,个 人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使得其中用于消费部  相似文献   

9.
《源流》2007,(4)
使我深感奇怪、百思才解一二的是,印度穷人尽管再穷,—般都是怨前世造了孽,很少会把怨气发到富人身上,就是说,印度穷人整体上没有嫉富、仇富的“红眼病”,更没有杀富济贫的造反意识。他们相信因果报应、业报轮回的宗教思想,害怕做了坏事会遭报应,只希望神保佑他们从苦海中解脱。正因为如此,印度贫富之间基本上能相安无事,和平共处。我来印度几年时间,亲眼所见,印度穷人,包括乞丐,虽然听说过有的有时难免贪小便宜,顺手牵羊,小偷小摸,即使再穷,一般也不会去偷盗抢劫,穷人报复富人者,鲜有所闻。  相似文献   

10.
声音     
“中国存在穷人愈穷富人愈富现象。”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日前表示,社会不公问题是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马太效应”,穷人愈穷,富人愈富,这与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不相容的,应引起大家的关注。李金华还表示,目前中国财经领域的违法违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权大于法的现象,守法成本大于违法成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1.
论苏轼的人格魅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轼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除了文学创作之外,还有他崇高的人格魅力。苏轼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奋厉有当世志”。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地位和事功,而是爱民和为直道而献身,处穷时仍不忘兼济天下之志。二是忠言谠论,直而不随,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表现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高风亮节。三是超然物外,旷达乐观,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四是和诗歌共有着生命。他对自己平生功业的评价表现出独特的人生价值观。他有“诗能穷人”的深切体验,却认同“诗穷而后工”的观念,自觉地在穷蹇的境遇中追求诗艺达到新的境界,表现出极可宝贵的气骨与诗胆。  相似文献   

12.
许多人感受到生存的危机,就会做出愚蠢的事来。从前,有一群人坐着一艘巨大的帆船去远洋旅行。船上有十个船员、五个富人和二十个穷人。船舱一共分了三层,最底层装的是燃料、粮食和用作食物的少量牲畜。第二层住的是穷人们,环境恶劣而肮脏,终年见不到阳光,也不允许到上层和甲板  相似文献   

13.
正有个富人和穷人的故事是这样说的:那富人很富,每天回家下车时,都见一个穷已至极的要饭人,守在路边。那富人开始理也不理,邻人都说这富人心不慈善。富人说我这样恰是慈善,他站在这要饭越是要得  相似文献   

14.
对"穷人经济学"的医疗权进行深入解读,清晰勾勒出"收入分配→要素分配→权力分配"的演进轨迹,指出解决"穷人的穷问题"的医疗券制,不失为实现"全民低保"进而全民社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认知税”实际上是一种隐喻,用以表述穷人受贫困情境的影响而在决策过程中所产生的短视化行为、被蒙昧的渴望和被错失的良机,以及缺乏物质条件、社会支持和个人能力而消耗的额外认知资源。“认知税”引发持续贫困的作用机理在于其会导致穷人过度关注稀缺资源,产生注意力偏向;过多不当认知,造成贫困户的思维偏差,使其错失脱贫致富良机;教育重视不足,引发贫困代际传递。由此,丰富贫困户的认知资源,是摆脱贫困的首要选择,这就要求转变思维认知,实现认知消耗最小化;重视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抛弃贫困思维模式,简化服务流程。  相似文献   

16.
看起来.富人比穷人更需要钱。 穷人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钱。而富人未必需要,却时时刻刻惦记着钱。所以,穷人只是偶尔被钱所困,而富人是常常被钱所困。  相似文献   

17.
“丁戊奇荒”在经过较大规模赈灾的情况下,仍损失惨重,殃及灾民上亿人。主要是仓储空虚、战乱频繁、政治腐败、滥种罂粟、交通落后等人为因素才造成如此恶果。  相似文献   

18.
佚名 《社区》2011,(23):18-18
活着就得帮人,我没钱,但我有血! 他叫冯会军,煤矿的一名采煤工,憨厚寡言,家贫如洗。 人穷很正常.但许多人说他这个穷人不正常,因为他见不得别人有难处,无论是矿工邻居还是陌生人.只要他看见谁有难处.不帮一把就活不下去。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富裕的人相比,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更容易折扣未来的收益。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贫困导致短视选择,短视选择反过来又造成贫困。贫困对跨期选择的影响,受到认知、情绪及信任三个因素的中介作用,进而导致穷人宁愿放弃大而慢的收益而选择小而快的收益。我们质疑的是,为何研究者对现实生活中众多"人穷志高远"的例子视而不见?显然,忽略价值观对跨期选择的影响就容易得出过度类化的结论。此外,单一的研究取向或方法也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在一部《西游记》中,孙悟空曾多次垂泪而哭。究其哭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为报效唐僧。二是为求正果之难。这两个原因正是孙悟空全部行动的核心,而第一类原因中本身又具有求正果的因素。所以,本文认为,孙悟空是一个有着浓厚孝悌观念的虔诚执著的求索者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