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私奔,指女子私自投奔所爱的人,或跟他一起逃走.它作为一个反常事件,在满足人们反规心理与破禁欲望的同时,还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戏剧性,因此,它广泛地出现在中国古典文学叙事中,成为一种经典的爱情/男女关系模式.曹雪芹在他的小说<红楼梦>"史太君破陈腐旧套"一节中,形象地再现了这么一种情景:私奔,一方面因其有违封建礼教道统而被视为大逆不道.一方面则又可以毫无阻碍地在深宫内外的男宾女眷前长期公演.这种充满悖谬的现象,细究之却自有它的逻辑成因.私奔反叛的是封建礼教的清规戒律,追求的是婚恋自主,它的实质是源于对情欲解放的追求.若从性别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的话,我们可以发现私奔之始作俑者皆为男性,女性再勇敢也只不过是充当了一回被"勾引"者而已,满足的是男性对女性的另类欲求.这个性别关系形成了私奔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特质,它揭示了儒家很是认可的"食色性也"如何在"万恶淫为首"的封建社会中并存的奥秘.因此,私奔并非如我们以往所认知的那样,在它身上承载有多大的反叛性.也许,在客观上它的确具有反父权宗法制之效应,但在主观上可以说是毫无反男权之意识的.换而言之,作为女性在封建社会里最具反抗行为的表征,私奔其实并不构成对男权社会/性别秩序--性政治权力的任何侵犯与挑战.因此,它也解释了作为封建卫道士表征的贾母,为什么对私奔的讨伐虚张声势得厉害,却并不较真的根本原因.否则,有关私奔的情节与故事,也不会层出不穷地被演绎成中国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经典.  相似文献   

2.
现年25岁的罗马尼亚印文斯提地区女子丽芙卡·斯坦内斯库在12岁时就当上了"少女妈妈".与男友私奔后偷吃禁果生下了女儿玛丽亚.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年前,丽芙卡·斯坦内斯库时年11岁的女儿玛丽亚竟重蹈老妈覆辙,早早地和男友结婚,并生下如今已经2岁大的儿子,令当时年仅23岁的丽芙卡当上"全球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外婆".日前,当丽芙卡首次向英国<太阳报>曝光了她的经历之后,顿时引发一片哗然.  相似文献   

3.
私奔的艺术     
我有个朋友,对爱情的最高理想是"私奔"。在她看来,私奔不仅是情感事件,更是与自我解放有关,所以也理应具有艺术性。这也不无道理,在我们这种文明古国,凡事都喜欢讲艺术,私奔当然也要追求艺术化。中国史上最具艺术性的私奔应属西汉的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在两干多年前的那次奔逃。从相遇的一刻到携手私逃,整个过程都颇具艺术趣  相似文献   

4.
阿莲 《百姓生活》2011,(6):41-42
不顾双方家长反对,大学毕业的白领丽人和只有小学文化的男友辞职私奔 2008年5月,从安徽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女大学生金娟双喜临门:她被一家大型国企录用,并与公司20岁的同龄男孩朱家旺坠入爱河。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通过性别视角,详细解读"阅读"这一文学叙事情节在古代女子私奔和现代女性出走文本中多样的表现形式,揭示其中极具遮蔽性的男性意识。无论是古代隐身幕后的"阅读"操纵者,还是走上现代舞台的"阅读"启蒙者,以性别视角去还原文本现场,剥离身披的启蒙假象,其主导的戏码,自古而今都是一场传统的男欢女爱的言情叙事。作为"阅读"主体,无论是古代私奔的女子,或是现代出走的女性,虽然"阅读"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但因"阅读"而产生的行动模式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古代女子被"阅读"催醒情爱意识,以超越现实的行动满足的是男性借由文本表述的多层世俗欲望。同样,打着"现代性"旗号对现代女性进行"阅读"启蒙,塑造离家出走的"新女性"形象,在实际上成为男性情色想象形式的延伸,被启蒙的女性并未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精神意识,其实质是古代私奔叙事的一种现代演绎。  相似文献   

6.
一个20世纪30年代生于江南的富家小姐,30岁时为爱情与男友"私奔"闯荡世界;53岁时已是三家公司的法人代表、总经理,并拥有百万元的个人财产;然而因为一桩经济大案她锒铛入狱,被判死缓;18年牢狱生活中,她承受住了丈夫与其离婚、16岁女儿服毒自杀的沉重打击,积极改造,著文编戏,她和女儿之间的生死故事还被知名导演搬上荧屏。她八次被减刑,年逾七旬的她终于走出了高墙,世间沧桑巨变,  相似文献   

7.
正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他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尤其令人津津乐道。当年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打动了才女卓文君的心,"文君夜奔相如"演出了一幕传唱千古的私奔佳话。  相似文献   

8.
《阅读与作文》2009,(3):51-51
49岁的尼泊尔搬运工拉姆昌德拉&;#183;卡图瓦尔也许是世界上婚姻最坎坷的人;从26岁起,他在16年中先后结婚25次,但由于家境贫穷,前24任老婆都无一例外地和情人私奔弃他而去!这曾让他下决心打一辈子光棍,但2001年他又忍不住结了第25次结婚,这次终于找到了真爱。目前,卡图瓦尔和第25任妻子莎拉达一起庆祝了结婚7周年纪念日。  相似文献   

9.
京族人民创造了瑰丽浪漫的民间爱情故事,这些故事分为三种类型:私奔型、自由结合型、女子主动出击型。作品歌赞了纯洁的爱情,营造了一个理想的情爱世界,塑造了一系列富有美感的形象,表现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壮美,洋溢着鲜明的滨海特色,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胡子引起的战争;发型引起的战争;洒水引起的战争;私奔引起的战争;军马桶引起的战争;糕点引起的战争。  相似文献   

11.
中国节     
别费劲巴拉搞"中国情人节"了,不如另辟蹊径,整点啥一夜情节、二奶节、偷汉子节、私奔节、长期分居节,既不崇洋媚外,又别致,而且素材丰富,也容易搞出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探讨“桑林”、“桑中”等词语在古代的一般意义和特殊意义,分析先秦时期采桑女的三种类型,探究出现贵族采桑女和幽约私奔采桑女形象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13.
凯瑟琳·安·波特(Katherine Anne Porter,1890—1980),是以短篇小说蜚声美国文坛.她的小说一向以精巧的构思、细腻的文笔和隽永的内涵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凯瑟琳·安·波特出生于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家道中落的地主家庭,她11岁时被送进天主教修女院,16岁时与一男子恋爱从修女院私奔,后来她当过记者、电影演员、歌手、编辑与教师,最后才专门从事写作.这位后来与威廉·福克纳,艾伦·泰特,罗伯特·华伦等美国当代老一辈南方作家齐名的女作家,1980年以90高龄辞世.她一生发表的作品为数并不多,但均具有独特典雅风格和深远的寓意,篇篇都保持较高的水平,从而使她在当代美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相似文献   

14.
明末拟话本小说中的贞节与情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明末拟话本小说为例,分析了少女私奔、妇女失节、女子守贞持节三种现象所蕴涵的贞节与情爱的矛盾冲突及作品的价值取向,指出作品对情爱的肯定明显带有理想化色彩,这与明末激进的时代思潮的濡染息息相关,它形象地昭示了情重于节的观念变化.  相似文献   

15.
陈琳是一个漂亮而率性的郑州女孩,2000年从师范大学毕业后,主动申请去西部“支教”。因对心理学很着迷,其间她研读了大量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堪称“半个心理专家”。2003年8月,陈琳支教回来,因新工作一时无着落,便经常上网和大学校友们聊聊天。偶然的机会,她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名叫“过把瘾就死”的小女孩。随着聊天的不断深入,一天,小姑娘终于对陈琳敞开心扉,向她诉说了自己的困惑:“上小学六年级时,我就有了初吻,初三暑假时,和男同学发生了第一次性行为。我现在读高一,他读高二。我再也不想上学了,我想让他带我私奔,玩够了,就一起去死……”一个15岁的花季少女竟说出这段话!陈琳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升起来,她一时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原来,小女孩在学校时书包里掉出过一盒避孕套,因此被全班同学嘲笑,老师还要求她的家长到学校。“妈妈知道这事非得打死我,所以我只有逃学……”那一刻,陈琳的直觉就是“我必须阻止她!否则,不幸的不仅仅是女孩自己,还有那个男  相似文献   

16.
这两年是“XX体”的高发之年,从“君鹏体”到“私奔体”,网络流行语“XX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网络迅速传播,甚至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可以说,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体”时代。本文针对“XX体”这一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现象。利用模因论的概念和相关理论探讨其成为强势模因的动因和内在生成机制,旨在使人们正确地看待“XX体”现象。  相似文献   

17.
宋人朱熹认为《诗经》的卫诗中有淫奔之诗。从"淫"的字义、淫诗说的提出,《诗经》的采编标准、教化功能、春秋时人的反应,以及卫地的风俗和卫诗作品本身等诸多因素分析,卫诗中虽有涉及爱情婚姻乃至男女私奔的诗歌,但并没有淫奔之诗。  相似文献   

18.
《周礼·地官·媒氏》有“仲春之月 ,令会男女 ,于是时也 ,奔者不禁”。学者多将此看作原始社会群婚之遗俗 ,实际上 ,这里的“奔”并非“淫奔”、“私奔”之义 ,而是指“六礼不备”。它是当时的统治者在特殊情况下为督促适婚男女及时婚嫁以增殖国家人口 ,稳定社会而采取的一项特殊的婚姻政策 ,是当时国家所推行的“仁政”政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在“三言”、“二拍”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中经常有一批媒婆的身影在活动着,她们有时主动出面,成为演绎男女婚恋悲欢离合故事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情节线索.特别是在少女与情人见面、私定终身、大胆私奔或是少妇红杏出墙的故事中,这些作为配角出场的媒婆往往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她们的形象塑造有着明显的类型化趋势:贪财图钱,利字当头;能说会道,巧舌如簧;瞒天过海,连蒙带骗.她们的形象虽不够丰满,却在小说叙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夏洛克的悲剧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尼斯商人》的主人公夏洛克是一个悲剧人物,他那因女儿私奔,钱财失去而疯狂的行为,磨刀霍霍急于报复的神态,严肃非常,令人恐惧。他人才两失而被迫改变信仰,令人悲悯和同情。作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夏洛克真诚地捍卫人在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平等权益,不但没有获得成功,反而毁灭了自己。作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夏洛克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