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天柱 《社区》2013,(17):40-40
到了尼亚加拉大瀑布我才知道,当地古老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因对其顶礼膜拜,敬称其为“雷神之水”。仔细想想此话颇有道理:50多米高的瀑布群,飞流直下溅起的水珠、水汽足可达100多米,其声势之大、威力之猛,正如诗句所赞——“天上来水”“雪原崩落”……如追溯到上万年之前,此瀑布的巨大落差竟有100多米,那雷霆万钧的咆哮。  相似文献   

2.
张玉娟 《社区》2012,(4):52-52
我们常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镜头:某个人因为压力太大或受到刺激,整个人突然“崩溃”,不断咆哮、怒吼,摔东西、抓头发,甚至伤害自己…一有人给这样的人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咆哮帝”。  相似文献   

3.
湖南汨罗湘语的持续体标记极为丰富,多达22个,可分“状态持续”“事件持续”两种,其用法存在交叉,但各有独特的使用环境。其中,“事件持续”标记语义上还存在“使然”“非使然”之别。这些标记遵循东南部方言的演化规律,“状态持续”标记“起、到、得、住”由同形动词经动相补语或实现体助词阶段虚化而成,“起个、到个1”则是持续体助词“起/到”与量词“个”发生词汇化的结果;“事件持续”标记结构上类似于唐宋白话中的“在里”,由介词结构语法化而来。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介绍赣语岳西话时体标记的基础上,着重从复句或语段层面探讨岳西话句末“了”的性质和作用。岳西话句末“了”的表意功能可以概括为“凸A因,续B果”,“了”是因果复句中的后置关联助词。唐五代时期作为背景句的“VO了”,其“了”也有关联的性质,起“终A续B”的作用。近似后置关联助词,这是“了”从动词向时态助词虚化过程中的中间过渡状态。从复句或语段层面看,唐五代时期,“VO了”用作背景小句是多数情况,用作前景小旬是少数情况。当“VO了”充当前景句逐渐增多时,“了”就逐渐失去了关联功用.进一步虚化为单纯表示已然状态的时态助词。现代汉语的时态助词“了”,经历了“完成动词〉关联助词〉完成体标记”的语法化历程。  相似文献   

5.
松韵 《社区》2011,(11):29-29
天气冷得出奇,寒风咆哮着卷起雪花.升腾起呛人的白烟。  相似文献   

6.
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提出,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在逻辑上与其多次强调“至善是心之本体”构成了矛盾。实际上,“无善无恶心之体”与儒家传统所讨论的“已发未发”问题有着内在的联系。阳明对“心体”的理解和对心、性、气的理解与朱子“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有着较大的不同,但也有相等同的一面,它凸显了心体与天理的一贯。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是和“至善”、“良知”、“天理流行”紧紧相关的,联系的中介即“未发之中”,而“无善无恶心之体”与“有善有恶意之动”则为一体之两面。  相似文献   

7.
门卫老杜     
崇新会 《社区》2012,(27):50-50
冬天的一个晚上,邻居通知我参加了小区业主会议时,我正在“看戏”。 一名男子在小区门口和门卫干了起来,男子发疯般指着门卫咆哮:“干吗要对我停电停水?”门卫穿着睡衣在寒风里向男子解释:“因为你不缴物业费。…‘你…个看门狗有何权利敢对我停电停水!”说着,男人挥手向门卫打去……  相似文献   

8.
汉语语法中的“体”多是通过专门表示各种“体”的形态标志来表示的。在对助词“了”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助词“了”与完成体之间有一种对立关系,它可以被称为完成体的体标记。  相似文献   

9.
汉字演变轨迹:从“神化”到“人化”——兼论今体字的产生杨光辉对于汉字由古体(大、小篆)阶段发展到今体(隶、草、楷)阶段,一般观点是沿用班固《汉书·艺文志》似成定论的旧说:“是时(秦)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有易,施之于徒隶也。”诚然,“文随时...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探讨现代汉语体的意义、分类及体现形式。研究发现:从意义角度,汉语共有五类体,即将行体、开始体、进行体、完成体、实现体;从体现形式上看,它们表现为语法体、准语法体和词汇体。语法体指以语法化形式体现的体,比如“着”、“了”、“过”,虚词“来着”和动词重叠的形式;准语法体指以虚化的或正在虚化的词汇形式体现的体,比如“起来”、“下去”等;词汇体指以词汇形式体现的体,比如谓体形式。   相似文献   

11.
音乐有其特有的美感,有其影响社会的独特方式和效应.该文从“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诱美、以美促体”四个方面,论述了音乐在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倡导全社会重视音乐教育,从而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体貌是一种语法范畴,常称为“体”“体貌”“情貌”等,这里采用“体”或“体貌”的说法.淮北方言中,动词的体主要有“完成体、已然体、将然体、进行体、经历体、起始体、实现体、短时体(尝试体)”等等,形容词的体主要有“持续体和将然体”.运用共时描写和比较的方法,指出了淮北方言的体貌系统及其特点,也讨论了与其他方言的异同;并运用历时溯源的方法,分析了部分体助词的来源.  相似文献   

13.
“楚辞体”(即“骚体”)以强烈、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楚辞体”文学前承“诗三百”,后启汉赋,成为“一代之文学”。它在“风雅寝声”两百多年后,“奇文郁起”,继承了《诗经》的富有生命力的传统和文风,加以发扬光大,成为后世“赋”体文学形成和发展的胚胎;而其自身的演变也体现着文学发展的规律性。因为存在着对“楚辞体”自身的演变过程以及其和前后文体的启承关系的模糊认  相似文献   

14.
渐渐地,高科技的进步.使我们都变成了缩在电脑前的“小土豆”.女生的大屁股.男生的“厚瓶底”。高科技便利了我们.也隔离了我们.QQ在响,微信在响.易信也在咆哮.微博一天天也刷不离手。  相似文献   

15.
论元祐体     
有人说东坡诗最足以代表宋诗风貌,也有人说山谷诗最足以代表宋诗特色。在我看来苏黄二体都不足以单独代表宋诗,只有包括“苏、黄、陈诸公”的“元祐体”才能代表宋诗的复杂风貌。“元祐体”的概念最早是严羽提出的。他的《沧浪诗话·诗体》从各个角度概括了历代的各种诗体,关于宋代,他说:“以时而论,则有……本朝体、元祐体、江西宗派体”;“以人而论,则有……东坡体、山谷体、后山体、王荆公体、邵康节体、陈简斋体、杨诚斋体”;他还从别的角度举到“西昆体”。对严羽所说的宋诗诸体,文学史家袭用其概念,皆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与制度的关系,学界已有关注,以宫廷文学为主体的辞赋文学创作与制度的关系,则尤为深密。就渊源而论,“赋”的源起就与先秦时期的“赋诗”制度相关,而由“赋诗”之“赋”到“赋体”之“赋”,又孕生于宫廷文学制度的形成。就嬗变而论,从汉代的礼乐制度与献赋、唐宋科举制度与考赋、清代的翰林清选与考、献赋,迨至现当代辞赋创作及研究的冷落与复兴,无不维系于制度的变迁。就赋体而论,从汉代文学侍从待诏献赋的散体巨制,到唐宋举子考赋的律体小篇,再到清代馆阁体赋及当代的语体赋,充分体现了古今制度变迁下的赋学命运。  相似文献   

17.
康、梁——清末思想界两大巨星。以“军功显贵”的名门 ,重气节、主经世、“学富五车”的名师 ,以及在早年就得以沐浴西方文明之光的优厚条件 ,使康有为树立起“王者师”的博大胸怀 ,故而其学“重体”;而“教化儒”的家风和“客家人”的拓荒习性 ,在幼年梁启超的心灵中就栽下了“仁、勤、慧”三根 ,这便决定了他一生的学术主“动”而重“用”。康氏所重之“体”,乃是贯穿于物界与人界的平等大同之境 ;而梁氏所主之“动”,乃是从物之成因的角度讨论人与万物因其“自动”而新新不已  相似文献   

18.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保卫华北,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一曲创作于抗战初期的《保卫黄河》,穿过半十多世纪的历史烟云,仍以其气势磅礴,雄壮激越的音波回荡在中华大地。它记录了中国人民八年浴血抗战艰难曲折的历程,它抒发了千千万万华夏儿女为了祖国山河的完整和民族的尊严,赴汤蹈火、英勇牺牲的赤子情怀。  相似文献   

19.
起始体着眼于事件的起始阶段 ,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的起始或情状变化的开始。文章考察代县方言的起始体 ,对代县方言起始体的语法意义、语法形式作了初步描写 ,并进一步对起始体标记“起”“将来”进行较深入的分析比较 ,探讨了代县方言起始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风中的火炉     
黄小平 《可乐》2010,(9):17-17
狂风中,立着一只孤零零的火炉。“火炉呀,我要吹灭你!”狂风咆哮着。“你吹不灭我,我的内心正充满着燃烧的激情。”火炉不屑地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