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鸿寿的书法以隶书最为著名,他于汉碑涉猎广泛,兼蓄铭文、秦诏版篆意,所作隶书极富造型意识和空间想象力。敢于破体变法。有奇异之姿,让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2.
我国刻石始于周秦,刻碑之兴,当在汉季(后汉)。碑字体有多种,隶书是常见的一种。《西岳华山庙碑》是隶书的精品。此碑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  相似文献   

3.
古代隶书发展到魏晋以后,便进入了一个漫长的举步维艰的低谷时期。汉隶古法失落,楷行草书呈发展之势,隶书退居从属地位,衰退成为必然。清代,金石考据与碑学昌盛,隶书复兴。文人学者、画家印人成为隶书创作的主力军。他们直师汉隶,熔古创新,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作为书法五大体别之一的隶书,在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兴衰交迭,耐人寻味:战国古隶的天真烂漫,两汉分隶的异彩纷呈,晋、唐隶书的气格卑俗,宋、元、明三代隶书气息靡弱,清代隶书的张扬个性,无不承载着各个时期社会之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与审美崇尚的各种信息,探究其发展历程,剖析其兴废成因,研讨其审美特色,对于促进当代多元文化架构背景下隶书向前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记事图画逐渐演变为抽象的符号,并与语言音节相对应,这就是汉字的起源。在中华文明史上,最早称得上文字的符号是甲骨文。甲骨文与记事图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已成为了记录语言的符号。甲骨文后来演变成金文、大篆,金文和大篆的形体结构松散而不稳定,且地区差异大,尚未定形。汉字第一次成为规范定型的符号是秦代的小篆。汉字形体结构的最终定型是兴起于汉代的隶书。隶书以后,汉字形体结构再无多大变化,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6.
神话是讲述起源的叙事,科幻小说是以技术为骨干的叙事,两者看似本质相违,实则殊途同归。美籍华裔科幻小说作家刘宇昆擅长将中国民间故事融入创作,他的宇宙科幻小说《人之涛》,1糅合了不同民族的创世神话,力图勾勒人类命运与起源的浩瀚画卷;通过对《人之涛》的故事文本的分析,神话思维与科幻品格之间同源共流、密不可分的关系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7.
达建 《社区》2013,(17):11-11
古书云:次仲以楷字法局促,遂引而伸之为八字之分,故号八分。就是说王次仲先生(秦始皇时期)认为楷书有它的局促性,因此就因势利导,引导分离出了像“八”字一样向两边取势的笔法,所以叫做八分书,也就是隶书的前身。而隶书与八分书的区别就好像今天的简体字和繁体字一样。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学者们普遍认为,汉字学意义上的隶书包含了分书,蚕头燕尾、波磔明显的分书是隶书成熟的标志.而实际上,人们日常所称、所见、所写的隶书,却都是蚕头燕尾、波磔明显的汉字书写形态--分书.仔细考察隶书与分书的产生、发展过程,对照出土的历史资料,我们发现,隶书和分书各有自己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形体结构和书写特点,是两种不同的字体.与小篆、分书相比较,主要书写于简牍上的隶书平直简易,是本源意义上的隶书,我们可命之为简书.只有这样,才可避免隶书称谓和使用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9.
论契丹小字的创制与解读——兼论达斡尔族的族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大字的创制,文献的记载是比较清楚的,“汉人教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新五代史·四夷传附录第一》)。又,《辽史·耶律庶箴传》:“上表乞广本国姓氏曰:……始太祖制契丹大字,取诸乡里之名,续作一篇,著于卷末……”可知,  相似文献   

10.
《蒙古秘史》提供了蒙古族礼制起源和发展的最早史料,主要记载了蒙古族早期的婚俗之礼、安达之礼、祭祀之礼、禁忌之礼和饮食之礼等。这些礼制以蒙古族天命论信仰为信托,是天命神学的礼制之规范。《蒙古秘史》之礼制反映了蒙古族礼制起源的时间和来源的多样性以及注重仪式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1.
谭觉园的《觉园词话》,在词之起源、体制、创作、声律、正变之论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在词体起源论上,它将词之起源框定于中晚唐时期。在词之本质论上,主张以情为本,强调情感表现为词的第一要义。在词之创作论上,标树十六字诀,全面简洁地对词的艺术表现提出了要求。在词之声律论上,以维护词之本色为目的,细致论说了词的声调用韵等方面内容,廓清了本末轻重,提出了不少新的主张。在词之正变论上,则体现出甚为平正的批评观念。谭觉园的词学思想,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在我国传统词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及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瓮子杰 《南都学坛》2006,26(2):24-25
汉代是中国文字发展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从战国时开始的隶变,到西汉中后期完成蜕变过程,隶书从此产生,并被汉代人民推到了书法艺术的顶峰。汉代隶书的产生,有社会原因,也有文化背景因素,但最重要的应该是秦汉时期人们所使用的书写材料,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对文字形态、书写方式的影响。竹简的大量使用是隶书产生的直接原因。由于竹简材料的特殊性,导致了隶书特殊用笔方式及典型隶书笔法的出现。汉代人民对文字使用规范化的要求及汉武帝的大力提倡,对隶书的最后定型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杭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青年书法家任平博士研究“隶书”的学术专著——(说隶),日前已由杭州大学出版社精印问世。全书分为“隶书释名”、“隶书研究回顾”、“隶书的产生”、“隶书的形体”、“隶书的构造”、“隶书研究的作用和意义”六章,并有“秦汉魏晋出土文献隶书通用字表’等附录,共计二十余万字。该书研究深人,论证严密,条理清晰,材料翔实,充分显示了作者在文字学领域的良好素养  相似文献   

14.
古代隶书的发展与鼎盛时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隶书从战国末期至清代 ,历时两千余年。根据它的不同阶段和主要特点进行分期研究 ,有利于理解古代隶书的发展。战国后期至西汉为隶书繁荣的准备时期。此期隶书篆意逐渐减少 ,点画用笔的丰富 ,波磔和扁方字构的确立 ,为东汉隶书的成熟与繁荣奠定了基础。东汉为隶书辉煌的鼎盛时期。东汉经济发达 ,文化、艺术、教育全面发展。隶书的大用和树碑的风气 ,造就了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书家 ,产生了数以百计的彪炳书史的名碑  相似文献   

15.
王峰 《南都学坛》2013,(2):120-121
<正>一、南阳东汉砖文字的类型在南阳出土的汉砖文字不是很多,但也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容。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概括。第一,书体类型。汉砖文字包括多种书体,如大篆、鸟虫书、章草、隶书及装饰化的隶书。从南阳已发现的汉砖及汉画砖文字看,书体比较单一,基本都是隶书及装饰化的隶书,但有时杂糅有篆书的笔画。如隶书有"元和三  相似文献   

16.
通过植物形态学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认定甲骨文“■”乃隶书苡,为薏苡野生种的文字形式,它与甲骨文“■”即共同组成薏苡属的两个物种,并用“■”即■以字归类之。这是世界上首次关于栽培种和相应的野生种并进而提出生物属的文字记录。  相似文献   

17.
教育起源问题是教育的基本问题,也一直是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文作者认为,宗教起源论,劳动起源论,模仿起源论,交往起源论,从不同的角度正确揭示了教育的起源,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但也有各自的局限性。作者认为,语言是人的本质规定性,是人之异于禽兽者。所以,语言才是教育的唯一起源。  相似文献   

18.
在文化大冲撞、大变革的背景下,隶书的创作与传统汉隶有了极大的区别。当今的书法家通过对传统隶书的大胆“扬弃”及对隶书以外其它各种载体书写形式的借鉴与揉合,极大地丰富了隶书在笔法、结构、章法等方面的表现形式,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初习书法从楷入手,已成为书法练习的圭臬.提出了初学书法应从隶书开始的观点,并从5个方面--隶书用笔相对楷书易学,隶书呈扁平结体和字距宽,行距窄的章法非常典型,隶书用笔中的一波三折对学习书法十分重要,学习隶书进退自如,习隶易见效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同时,结合作者多年从事书法教学的实践,提出隶书学习"先学笔划、次讲结构、再临碑帖"的教学安排.  相似文献   

20.
在着重探讨了"赠人以言"起源、赠言母题的起源、序体起源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赠人以言"的传统起源于上古祖道祝辞;最早的具有赠言性质的文学作品是《诗经》中的《有客》;文种的《固陵祖道祝辞》是"赠序"文体的滥觞;赠序之名最早出现在林弼的《林登州集》中;"序"体起源于《易》;最早的序是孙武的《算经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