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毕曙明 《经理人》2012,(7):74-74
尼尔森调查显示,2011年中国可支配资产超过10万美元的家庭超过300万户,中国百万美元资产家庭总数接近100万户,且在过去5年里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根据普益财富统计,2011全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22441款,较2010年翻了一倍;发行规模16.99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141%。多家银行的理财业务已经超过结算、银行卡、咨询顾问费等手续费收入的增幅,成为拉动中间业务增长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2.
近年中国人民银行收紧银根,银行为了吸收存款以获取收益和应付考核,加紧了开发和推广理财产品的步伐。2011年,正当各种理财产品成为投资热点时,商业银行系QDII理财产品却备受冷落。本文试从国内外经济环境背景、QDII理财市场、产品本身等方面分析制约我国银行系QDII理财产品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人民币理财产品,即由商业银行自行设计并发行,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类理财产品。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大致可分为债券型、信托型、挂钩型及QDII型。债券型是投资于货币市场中,投资的产品一般为央行票据与企业短期融资券。因为央行票据与企业短期融资券个人无法直接投资,这  相似文献   

4.
<正> 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跨国公司项目1993年世界投资报告的统计,现在世界上共有跨国公司36600家,这些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置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有近175万家。 一、世界跨国公司投资的发展趋势 80年代中后期以来,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世界范围的投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1987年投资额为1350亿美元,1988年为1680亿美元,1989年为2130亿美元,1990年是迄今为止投资额最高的一年,达2340亿美元。然而,1991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为1830亿美元,此数比历史最高的1990年减少12%以  相似文献   

5.
寻找中国的投资天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美国,富有的个人是创业者的重要资金来源。据威廉姆·威特翟尔估计,美国有25万以上这样的富有个人。美国人把他们称为投资天使。这些投资天使每年在2万家到3万家公司中投资50亿到100亿美元,大部分投资在2万到5万美元之间,36%不到1万元美元,24%超过5万美元。 这些投资天使的特点是,有扎实的商务和财务经验,大体上在40多岁或50多岁。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95%的人有大学学士学位,51%的有硕士学位。在获得硕士学位的人中,44%现从事技术工  相似文献   

6.
尹珺 《决策探索》2011,(19):44-45
乱花渐欲迷人眼。 各种理财产品今年以来发行规模水涨船高,一起高涨的还有投资者的购买热隋。但由于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式并不公开透明、信息披露不全、捆绑销售等问题,相应的风险也随之而来。  相似文献   

7.
银行理财产品是银行盈利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消费者的理财消费选择之一。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银行方面必须要不断地推出全新的理财产品,才能更好地占据市场份额。但是,就目前而言银行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要加强对创新意识的重视,并将创新应用到理财产品的研发过程中,才能最大限度的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本文主要通过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进行简要分析,探讨产品创新的实际意义及目前理财产品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有效地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国内物价持续高涨,经济发展有所减缓。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长乏力,特别是欧债危机以及美国经济的萎缩,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目前国际、国内的形势来看,国家经济处于高度膨胀时期,资产不断缩水,投资理财环境比较差。所以投资者应该谨慎投资,做好资产搭配,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达到资产保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正>如今,无论是商人还是白领金领,甚至是普通百姓,也无论手上有多少资金,总喜欢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投资,获得更大的收益。于是,各银行也反应迅速,投其所好,铺天盖地推出各式各样的理财产品,并总是把收益率放在产品宣传手册最显眼的  相似文献   

10.
<正>在当前负利率的环境下,银行存款一方面面临来自外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又受制于内部体系严格的存贷比监管,导致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大量发行理财产品进行存款竞争。因此,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对理财产品的发行和推广力度。2011年上半年,理财产品的发行更是进入了爆发期,根据WIND数据统计,半年共  相似文献   

11.
追随智慧     
上世纪末,比尔·盖茨为进入中国市场,以投资8000万美元建立的研究院最令中国知识人心动。  相似文献   

12.
分割目标     
<正> 美国一位名叫罗伯·舒乐的博士,在自己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却立志在加州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预算造价为700万美元。博士首先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自己实现目标的奇特计划:寻找1笔700万美元的捐款;寻找7笔100万美元的捐款;寻找14笔50万美元的捐款;寻找28笔25万美元的捐款;寻找70笔10万美元的捐款;寻找100笔7万美元的捐款;寻找  相似文献   

13.
沈创 《经理人》2007,(4):106-106
银监会批准部分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后,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Ⅱ的三个主体之一的商业银行已启动,这也意味着境内居民用人民币参与境外理财产品投资的大门正式打开。据德意志银行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银行代客境外理财规模将从目前的100亿美元增加到25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创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奇迹。从1978年到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16494亿美元,年均增长9.4%;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11548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16%;国家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6099亿美元;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2600万人。与此同时,中国也由一个基本上没有外资(主要指FDI,即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国家一跃而跻身于世界上最大的外资接受国行列。2003年,中  相似文献   

15.
巴菲特是世界级的著名投资家。在比尔·盖茨1994年成为全美首富之前,巴菲特是全美富豪之冠。在华尔街有一个传言:美国总统雕像山对面的一座山,将献给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经理人,山顶上首先树立巴菲特和另一位投资大师索罗斯的雕像。巴菲特从11岁用100美元买了三股股票开始涉足证券投资。在20世纪50—90年代的40年内创造了年平均收益28.6%的水平,从未出现过亏损和遭遇大的风险,创造了投资史上的奇迹。他投资和经营的伯克希尔·哈撒米公司,30多年中股价由7.6美元/股升值到2万多美元/股。有人算了一笔账,…  相似文献   

16.
《管理与财富》2009,(5):29-32
“亚特兰大2003年以来的泡沫已经全部被挤干了,我们手上一套‘法拍房’(银行没收后再拍卖的房产),2006年卖20万美元,现在标价才1.2万;还有一套稍微偏远点的,2006年估价是31.5万美元,8个月前我去看,标价是14.8万,现在你去看,只卖2.2万美元。”美加置业总经理贺钢卖力“吆喝着”:  相似文献   

17.
既然法律或者理财合同没有规定,为什么银行要对其发行的理财产品进行刚性兑付? 已有国内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规范的模型分析; 已有国外研究或不能完全解释理财产品投资非标资产比例显著低于监管上限,或没有考虑银行理财产品存在事后信息不对称的现实,尚不能完全解释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成因。文章使用成本状态验证方法刻画关于到期收益的信息不对称,使用信息投资方法刻画关于银行努力程度的信息不对称,构建委托投资管理模型分析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刚性兑付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成本,从而增加银行收益; 当绕过监管的成本低于一定阈值时,刚性兑付便有利可图,银行因而选择刚性兑付。进一步分析表明,引入关于到期收益信息的不完美信号,有助于缓解激励问题、破解刚性兑付。  相似文献   

18.
警惕:外资并购威胁我国的经济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截至2005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5万多个,合同资金额达1万多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091.3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224.3亿美元.  相似文献   

19.
理财产品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资产保值的目的。因为这些年来通货膨胀严重,且实际利率不高。所以说理财产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商业银行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同时,也在促进市场利率化的过程中,给银行带来了更客观的收益。为了实现国家经济宏观调控,中央银行用不同的方式进一步调节市场经济,加息减息现象也在这些年经常出现。利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投资方向,从单纯的存贷业务转向理财产品,进而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真 《决策探索》2010,(21):42-43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从写字楼里的精英,到胡同里的大爷大妈,几乎都会说这句话。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理财观念正在深入人心,与此同时,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也有了长足发展。从2004年首款产品发行至今,银行理财产品已走过6个年头,发行数量每年都呈上升态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关注银行理财产品,此情可喜。"但很多人还不懂银行理财产品"。国家理财规划师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彦斌说。由于不了解,市场中浮现很多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抱怨声音,甚至因此引发不少纠纷,投资者如何正确认识银行理财产品,成为理财市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