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兼与鲁迅小说中的“孤独者”比较张鸿声(郑州大学中文系)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五四”小说中的知识者作为一个类属。对鲁迅小说中的“孤独者”与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往往在相同的社会意义中视为同类,如社会的反抗者、多余人,...  相似文献   

2.
张小平 《兰州学刊》2006,(12):168-170
当我们把审视的目光投注到郁达夫身上时,其不可忽略的两点就是其自叙情结和“零余者”。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质点上的一定联结,这一联结透过表层的文本表述进行着深层次的暗合和渗透。“零余者”形象于此亦具有更大程度上的包容性。这其中作者本人的忧郁天性和文学禀赋与彼时的存在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的碰撞和整合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质素。这一质素通过作家的过滤和组接投射到文本中时,文化的意蕴就显得突出和重要起来。本文作者力图在文化这一层面上通过对郁达夫小说“零余者”形象及其潜性因子的透视和梳理,洞悉郁达夫小说具有的显隐两方面的文化内涵,阐释文本内外作者与“零余者”之间薄发出的文化张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跨文化形象学的视阈考察了日本著名私小说作家葛西善藏和中国作家郁达夫对零余者形象的不同想象,分析了世界文学中的这一经典形象的东方化历程及中日文化差异下零余者形象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斯蒂纳、卢梭、戈蒂耶、王尔德、施笃姆和尼采这些关注人的感性生命的西方文学家都对郁达夫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影响.同时,郁达夫也受到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但他的情爱书写,缺失了将好色与物哀等日本传统审美理念相结合的审美特征.俄罗斯文学也对他的创作有影响,屠格涅夫塑造的多余人形象,曾经引起郁达夫的极大兴趣,然而,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不是消除男权的斗士,而是维护男性自尊的最后一根稻草.陀斯妥耶夫斯基对于病态心理和变态人格的描绘也给了郁达夫以有力的影响.关于郁达夫作品的文学批评,一个观点值得商榷,现代社会不是不受限制的性自由时代,性仍然要尊重道德的界限、人伦的规范和法律的限制,而宗法制社会也不是一贯地否定性欢乐.颓废是西方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文化语汇,与中国的时代背景并不相同,所以郁达夫性叙事的革命性并不能成立,他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来得比较牵强.  相似文献   

5.
“边缘人”和“零余者”的悲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 《殷都学刊》2005,(3):94-96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零余者”和“边缘人”形象,他们实际上是“五四”时期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群受着压迫开始觉醒而自身又带点病态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传统文化的血脉、国家落后挨打的现实、异域文化的诱惑冲击交织着生命情感的痛苦,谱写出了这些“边缘人”和“零余者”的命运悲歌。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觉醒者和郁达夫的零余者,都是现代文学史上带有自叙传特点的现实主义形象,但又各有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特点,透露出两位作家不同的个性、气质、思想、艺术才能和艺术修养。首先,思想家型和艺术家型的不同,使觉醒者形象和零余者形象迥然异趣。鲁迅是思想家型的...  相似文献   

7.
论郁达夫的悲剧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郁达夫的悲剧生命意识侯运华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取得卓越成就的文学家,也是最引人争议的作家之一。赞颂者称他是开创了中国现代心理小说抒情小说先河的作家,批判者称他是“赤裸裸描写色情与性的烦闷”①的作家,还有的干脆把他看成一个心理变态的怪人,提起他时...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的小说中有不少性心理的描写。多少年来,许多人都只是简单地认为这种描写是自然主义的,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有人甚至讥讽作家是什么“颓废者”、“肉欲作家”。近几年来,人们在不同意上述种种传统说法的同时,显然还缺乏一些科学的、实事求是理论分析。鉴于此,本文对郁达夫作品中的有关性心理描写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琼州学院学报》2015,(4):37-41
郁达夫小说创作体现了新文学寻找自身审美和叙事形式的过程,其内容庞杂且在前后期穿插了不同的变化和分割。从"零余者"叙事、革命叙事、叙事艺术的成熟跨越及诗境小说的创造四个方面,建立四个阅读支点和解读通道,能够从宏观上完成对其小说创作的整体解读。  相似文献   

10.
生命的涌动与“沉沦”——郁达夫小说性爱主题的人文意义郝亦民郁达夫的小说,被称为贯穿着“生的苦闷”与“性的苦闷”两大主题。而对于生的苦闷与性的苦闷的深刻体验,也正表明了现代人个体生命意识的最强烈的觉醒。首先,“生”当然是个体生命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它以“...  相似文献   

11.
论19世纪俄日中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变乱时代,知识分子心中充满了苦闷、寂寞与彷徨。觉醒了却没有方向,勇猛抗争却没有希望,虽疾声呐喊却痛苦无力。这就产生了与整个社会不相融合的“零余者”。这一形象在俄、日、中三国文学中相继得到表达。新文学的“零余者”比日本文学中的“多余人”更能大胆的自我剖析,具有更强烈的反抗精神,但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没有能像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那样表现出一种博大的终极关怀精神,而是无声地消弭于社会现实之中。  相似文献   

12.
一“乡土小说流派”作家们虽和鲁迅一样具有“五四”人道主义胸怀,但没有达到鲁迅乡土小说的思想和艺术高度,这除了哲学文化意识的强弱深浅之外,主要还应归因于小说的悲剧艺术观的相异。鲁迅先生是融悲剧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为一炉,在充分地肯定个体人生和个体生命由痛苦的毁灭而达到的“形而上”的意志永恒升华的过程中,表达了超越常人的与痛苦相嬉戏的悲剧审美意识,是对生命本体的经验性描述,具有生命宇宙观的意义观照;“乡土小说流派”的众多作家,只是站在普泛的人道主义视角上,对苦难和人生的毁灭作常态的描述,来揭示社会的罪恶和阶级的压迫。这种古典主义的悲剧观被博克解释为这  相似文献   

13.
高雪晓 《河北学刊》2001,21(3):56-59
郁达夫有着肺病的郁结,内心却充溢着旷世的才学与英雄的豪情.他渴望如古代士大夫一般拥有如花美眷、红袖添香成就才子梦,无奈乱世求生,最终落得家毁人亡.郁达夫及其小说文本潜隐着一股不可遏止的将生命化入虚无的宿命追求,且在人生的旋涡中上演了一出极为惨烈、令人心痛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解读郁达夫小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郁达夫小说,从一开始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沉沦》的惊世骇俗,虽然可以用各种理论去说明,但又远非任何理论所能说透。要命的是,郁达夫的小说以它的艺术水准矗立在现代文学史上,因此,解读郁达夫,成了文学史的一个不可绕开的任务。文学史的每一次重写,都意味着必须重释郁达夫。重释郁达夫,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本文仅想作引玉之砖。一、不是“五四”,正是“五四”郁达夫的小说直接体现了“五四”的复杂性,它只能产生于“五四”。之前,不可能出现;之后,必定要变异。它像一颗高悬的孤星,永挂在时间的夜空,具有“五四”的典型…  相似文献   

15.
生命体验与郁达夫小说关于死亡的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中国作家中,郁达夫与“死亡”的联系颇为典型。三岁丧父,中年失子,母亲饿死乡野,胞兄惨遭暗杀,郁达夫经历过太多生离死别的痛苦。自己则一度受到“强烈的死的诱惑”,“徘徊求死的事情也有过”①。独特的生命体验,深深影响着他的创作,思考死亡与表现死亡,成...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悲剧小说特点的构成取决于其童年时代的坎坷遭遇、 留学时期的爱国意识、孤独忧郁的个性心理等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的因素使郁达夫的创作 在 郁闷绝望、悲愤沉痛的精神园地中,怒放出一朵朵灰色、苍凉、感伤、愤激、惊世骇俗的 悲剧之花,为中国现代悲剧小说创作展示出一片别样的绚烂。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作品中的悲剧人物具有西方传统的个体受难、抗争的内涵 ,悲剧冲突具有西方历史—现实感和东方道德感 ,而悲剧效果的含蓄与中和则有更多的东方色彩。  相似文献   

18.
一、死亡情结与悲剧作品“哀莫大于心死”,表现死亡恐惧、焦虑,描写死亡事件、现象的悲剧文学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虽说不是每部悲剧作品都表现了人物的完亡和死亡情绪,也不是描写了死亡的作品都是悲剧,但几乎绝大多数的悲剧都关系着死亡。可以说死亡情结是悲剧文学的灵魂、悲剧正是死亡情结所显现出的张力。有生命方有死亡,无论是以何种方式死亡,死亡总归是生命的大悲剧。“向死而在”,死亡就成了生命的完整,又是对生命本质的一个说明。物理的死也好,精神的死也罢,死总归是最大的哀,最深的哀。不能想象如果剔除了死亡情结还…  相似文献   

19.
邱睿 《殷都学刊》2008,29(4):97-101
郁达夫的《采石矶》以乾嘉诗人黄仲则为题材,初次体现郁达夫“借古讽今”的历史小说创作理念,借以影射郁达夫与胡适的一段纠葛。《采石矶》蕴含了郁达夫对名士“狂狷”精神的回溯,并揭示了以“立言不朽”来对抗“在世寂寞”的途径。郁达夫对黄仲则等旧名士的追慕,不仅仅止于其诗文,更是一种名士精神的坚持。  相似文献   

20.
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上,以饱含抒情的笔调将“我”贯入小说之中的,郁达夫虽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却是最有影响的一个.当时写作这种包含作者身世“自叙”的作家很多,有早于郁达夫的鲁迅,也有晚于郁达夫的王以仁,以至女作家庐隐等.可是真正把“我”带入文坛发扬光大,而且经久不衰的要算郁达夫了.在郁达夫的小说中,“我”的不幸,突出地映衬着国家和人民的不幸;“我”的悲哀,始终流贯着时代和社会的悲哀.“我”,是郁达夫在全部创作中精心塑造的一个艺术典型.当我们今天希求以客观的态度评价郁达夫时,不能不注意他这些为数众多的“自叙传”小说,注意小说中“我”的变迁与作家生活及社会时代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