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平演变”是西方妄图以“战争以外的方法”,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渗透,以期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战略。是当今世界国际敌对势力为在社会主义国家复辟资本主义所重点采用的战略。“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是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斗争的主要形式,也是当前国际风云变幻的一个显著特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当代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就是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深入探讨“和平演变”的来龙去脉、现时特点,以及抵御“和平演变”所应采取的对策,对于保证党不变质、国不变色、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社会主义红旗永不倒,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早在六十年代初,毛泽东就告诫全党:“帝国主义说,对于我们的第一代、第二代没有希望,第三代、第四代怎么样,有希望。帝国主义的话灵不灵?我不希望它灵,但也可能灵。当前东欧、苏联局势的变化,证明了毛泽东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70周年大会讲话中也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不仅要继续经受执政的考验,而且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考验,面临着反对和平演变的考验。”这就要求全党坚决抵御和反对“和平演变”,把这一战略任务切实完成好。一、教育党员提高对反“和平演变”的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有72年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苏联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70多年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199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它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这种斗争集中表现为资产阶级自由化同四项基本原则的对立,斗争的核心依然是政权问题。这种斗争同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之间的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密切联系、相互交织。”当前国际斗争十分复杂,苏联与东欧惊心动魂的斗争造成严重的后果,中国也受到西方和平演变的冲击。要使中国的新闻战线成为反对和平演变的坚强阵  相似文献   

4.
李芳清 《探求》2001,(5):65-67
本文概论了“五四时期”在“科教兴国”方面的思想成果,并揭示了这些思想成果的历史启示。“五四时期”的“科教兴国”思想是我们今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继承“五四”,超越“五四”,把“科教兴国”伟业向更高层次推进。  相似文献   

5.
党风是涉及党的自身建设各个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党风建设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执政党的党风建设,是反腐蚀、反“和平演变”、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先决条件和重要措施。本文就党风、党风建设、党风建设与反腐蚀斗争的关系、以及如何搞好党的自身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徐天 《东西南北》2014,(20):78-80
对“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的研究,最早始于1977年。 “三次斗争”研究小组 1977年3月,中央党校复校,胡耀邦出任主持工作的副校长。课程设置依然为“老五门”,即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建设和中共党史。  相似文献   

7.
“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也称“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初期美国实施对苏遏制战略的重要一环。美国试图通过经济援助达到恢复西欧各国经济、确立日后美国在欧洲事务中主导话语权的目的。战后初期的美国政府决意实施先行扶植欧洲,再遏制苏联的外交大战略,即采用“欧洲优先”的外交思路完善冷战初期大国竞争之战略储备。美国政府颁布《对外援助法案》(Foreign Assistance Act),即“欧洲复兴计划”正式实施75周年(1948—2023)之际,对于战后初期美国对欧政策的深入探讨,可以准确地勾勒出杜鲁门政府外交决策者们的思维轨迹,更好地理解美国冷战政策形成之深层原因,以及美国当代“印太战略”(Indo-Pacific Strategy)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8.
关于信息时代战争的种种“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时代的战争出现了种种“悖论” :掌握了敌人的各种信息反而难于“知彼” ,国家可能会受到个人的威胁 ,技术越发达的国家在信息攻击面前就越脆弱 ,拥有战略纵深却享受不到安全 ,军事胜利并不意味着战略和政治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美国一改传统的以“防”为主的战略,更多停留在宣传上的反扩散政策,提出以“先发制人”为指导思想,构建以“反”为主、“反、防、管”三位一体的反扩散新战略。然而美国这些凸显单边主义、带有双重标准的反扩散措施也对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国际军备竞赛、国际与地区防扩散斗争以及现行国际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提出江总书记的“八七”和“四二八”讲话,是中国共产党迈入新世纪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定位,并从多方面阐述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文章还对江总书记关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进行了归纳,就如何贯彻落实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刘殿臣 《社科纵横》2009,24(2):11-12
“一个中心”和“和谐社会”一脉相承:在“一个中心”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现象,“和谐社会”理论应运而生。“一个中心”和“和谐社会”相辅相成:经济建设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建设和谐社会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2.
杨会清 《创新》2009,3(7):9-12
南昌、秋收、广州三大起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将革命的重心逐渐由城市转向广大的农村。这一转移,也是共产党选择以"面"打"点"战略的开始。为了贯彻以"面"打"点"这一战略,共产党在各苏区进行了广泛的动员与组织,并围绕着反"围剿"战争的需要开展其他战争准备工作,从而使人民战争的思想在反"围剿"战争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黄剑 《探求》2012,(4):75-80
增长极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诠释了“双转移”战略的理论基础,“双转移”战略既是广东省现实状况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广东的创新实践。本文通过分析“双转移”战略实施中的转出地平稳发展、具体操作模式、社会经济结构、政府治理目标与原则等前沿问题,探讨贯彻实施“双转移”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全球气候合作自开始以来一直被斗争思维、博弈思维所主导,利益之争、话语之争先于气候合作,成为思维定势和策略。“和”思维取代“争”思维是全球气候合作顺利进行的必须。在“和”思维的主导下,全球气候合作的伦理基础必须更加强调“共同责任”而非“区别责任”。“有区别的共同责任”将取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成为全球气候合作更具说服力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5.
李英武 《唐都学刊》2004,20(1):19-23
近几年在中国掀起了韩国热 ,而在韩国又掀起了中国热 ,这种现象分别被称为“韩流”和“汉潮”。“汉潮”和“韩流”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了中韩两国经济、文化的全面沟通和交流。在日益扩大的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领域的发展过程中 ,两国应努力加深对彼此文化的了解 ,致力于促进“韩流”和“汉潮”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使两者成为 2 1世纪中韩合作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6.
2022年末日本出台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三份安保政策文件,提出保有所谓“反击能力”(“对敌基地攻击能力”),变相发展远程打击能力。表面上,日本意在增强威慑力以应对中朝等“周边威胁”,同时提升日美同盟的对等性和互助性以减少“被抛弃”风险,但实质上,日本意在由此进一步增强军事行动自主性,以渐进式突破实现战后日本国家战略调整,同时将其作为印太战略的构成要件,推动区域安全合作,提升日本的领导力,服务其“大国化”目标。保有及运用“反击能力”存在法理争议、面临国内及周边国家反对、防卫费来源等现实障碍,构建远程打击能力在具体推进中仍有问题尚未解决。但辩证地看,日本此次修订安保政策文件已完成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从防卫性到攻击性的实质性转变,将对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造成重大威胁。  相似文献   

17.
自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对华“去风险”概念以来,美欧在该概念措辞上逐步趋于一致,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其主导的国际机制,联手推进“趋同存异”的对华“去风险”进程。美欧意图联合盟友和伙伴,拉拢目标发展中国家,在关键产品供应链、“经济胁迫”和“非市场政策”、出口管制和投资审查、新兴技术标准制定、关键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上,进一步朝着具体化、机制化、趋同化的方向发展。同时,美欧虽然均采用“去风险”的对华政策表述,在战略意图、实施路径等方面存在趋同之处,但仍在战略目标、优先区域等方面有所区别。美欧对华“去风险”战略给中国经济、科技、外交层面带来一定压力,但其战略目标能否完全实现,不仅取决于美欧之间政策的趋同水平,还取决于美欧正致力于推进的新规范在全球层面的接受度,仍然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的“西联”战略对于促进地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广州市“西联”战略的实施,仍需解决利益关系的协调机制、权威性区域组织体系、广州市及珠三角的行政区划调整、强化经济宏观调控手段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朱淑真与“空白”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白”属于美学中的概念。中国画论、诗论及西方接受美学对之有不同的阐释,但其效应及其神韵却众所共推。南宋女词人朱淑真竟在男性文化的威迫中,能历尽坎坷,留名后世,并有希望继续吸引读者,其奥妙何在?本文试借“空白”理论,从读者战略的角度,对朱淑真词及其人加以观照,发现其词重在回味,给读者留有广阔的再造空间,具有很浓的“空白”效应。朱淑真其人,由于身世之谜,几百年来在人们头脑中乃是一个被其作品塑造成的文学形象,这一形象身上的诸多空白,则产生仁智之见,故朱淑真其人也具有很强的“空白”效应  相似文献   

20.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体现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事实表明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就是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密切相联系的。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 ,他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并努力用先进文化引导中国社会的前进。他有志于改造中国 ,在文化领域中 ,大力介绍西方思想 ,抵排专制 ,号召青年解放思想 ,对推进“五四”新文化运动起了重要的作用。他认真研究、比较东西方文化 ,开展反孔教和批判孔子思想的斗争 ;主张吸取西方近代文化 ,构建先进文化用以指导中国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他将鲜明的创新意识融入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中 ,在文化的科学取向、经济变革与文化变革、世界一体的文化整合、文化内涵和发展趋势等方面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可以说 ,鲜明的创新意识使李大钊在“五四”时期的社会变动中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