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法治的政治意识文明功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仲 《社科纵横》2009,(7):84-86
法治与人治相对,内涵"良法",植根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和社会文明,是近代以来各个国家的法律实践过程和追求目标。政治意识文明是指人类政治意识进化发展的积极成果、状态和过程。法治对政治意识文明功能主要体现在治国理政上的"克服"人治功能、政治参与中的"激发"功能、政治目的的"主导"功能、政治意识的"强化"功能、政治意识文明实现的"保障"功能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报告在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理政总体方略的同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勾画了中国生态法治建设的路线图。其目标是确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态环境法治系统,任务是将生态理性纳入法治运行轨道,路径是健全和完善生态法治的制度与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3.
解读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特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一种关于社会发展的观念,其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伦理思想,都以某种伦理思想作为其价值依据和精神支撑,科学发展观也不例外。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解读与分析,探讨其蕴含的生态伦理意蕴和生态伦理价值。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意蕴体现在:以人的生态利益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内涵、和谐共进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要求、生态正义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本质。其生态伦理价值表现为:在政治层面意味着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的政治问题,党和政府必须加强生态执政;在经济层面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在社会生活层面表现为转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优化人居环境;在文化层面体现为树立和谐友好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念,走生态文明之路。这些都从新的视角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为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提供伦理指导。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5,(12):5-9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法解读中国梦的基本蕴涵,它应依循、并践行着生态之梦助成生态文明、廉政之梦趋向政治文明、民生之梦蕴含制度文明、法治之梦诉求法治文明、人权之梦追求人类文明等基本思维逻辑的持续展开;让法治成为信仰,让文明成为常态;在法治实践中,中国梦是生态的更是人文的,它是政治的更是民生的;这一法治之梦的愿景是接地气、可持续、能长效的,它的实现关乎民生之本、政体之基、生态之源,具有实在的法治价值和践行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其时代价值。从基本理念来看,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根本遵循。从价值追求来看,重要论述彻底实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观与法治观的内在统一,为建设美丽中国确立了价值准则。从实现路径来看,重要论述系统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法治建设的深度融合,为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水平铺就了基本路径。从国际视野来看,重要论述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审视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为通过国际法治实现全球生态正义指明了前进方向。科学、完整地理解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不仅需要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还必须放眼未来,结合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长远发展来认识。  相似文献   

6.
2018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将其序言中的"法制"二字修改为"法治",这一变更背后预示着即将发生的更为深层次的政治和司法改革。从"法制"到"法治",书面措辞背后所隐蕴的法之内涵其实已经产生了巨大区别,这就涉及法律在国家政治中的定位、国家权力主体在法治运行中的权限。建立法治国家是世界各国追求的终极目标。从思想渊源上讲,中国脱胎于农耕文明的传统强调通过政治精英治理民众,这无疑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人则更侧重法治本身的超验资源,一方面通过对上帝、真理和道的持续发问探索立法之基,另一方面以神权为依托形成了相应的权力制衡。把人治与法治分立的政治哲学,未必是最高明的政治哲学,二者既非独立,更非对立,没有一个强有力执政队伍建设,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政治理想,乃至政治正当性的基准。可以把它理解为"法的原则"与"治的原则"的互动关系。以亚里士多德和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古典思想家对西方法治理论贡献卓著。亚里士多德把法治作为一项统治原则置于其对政体的讨论之中,阿奎那则在此基础上延伸了对法的本质的探究,从而把法治视为政制和法律体系运行良好的标志,是更为根本的法秩序固有特征的外在表现。从古典法治观向现代法治观的演进伴随着法的因素的增长,这也使得现代法治理论家倾向于以法的原则界定法治。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的背景既带来了主体多元、利益多样性与多层次性的演变,也对环境法功能的运行趋势与模式选择提出了要求.作为生态文明中利益调整的重要工具,"效率与公平、利益限制与利益增进、分的正义与合的正义、社会变迁与环境法功能进化",这几对范畴关系的变化,从深层次影响了环境法功能的运行趋势与进化方向.进而,也将使环境法功能的运行模式呈现"重视全方位之预防、关注多元主体之互助、促进多种方式之整合、强调科技成果之运用、回应变迁社会之需求"五大特点.在分析运行趋势基础上正确选择环境法功能的运行模式,将有助于在生态文明建构原则指引下,矫正环境利益保护的失衡,避免"功能不彰"与"环境法规则愈多,但秩序愈少"的境况,在和谐与民主中实现多元利益的共生、共进、再生,谋求国民的最大福利.  相似文献   

9.
黄娟  高凌云 《创新》2015,(2):70-76
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两大组成部分,两大建设紧密相关而且相互影响,建设生态文明促进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保障生态文明。生态政治化与政治生态化是当今社会重要的发展趋势,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各方面是党的十八大的重要精神。厘清了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提出并分析了生态环境危机就是政治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转向生态政治,以及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政治建设,重点分析我国政府建设生态化、法制建设生态化、民主建设生态化问题,是推进我国政治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0.
韩伯成 《社科纵横》2010,25(12):105-106
儒家伦理思想作为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主流,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对中华民族的道德追求、行为方式和人格塑造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儒家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十分丰富,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主张"顺应天常",强调"制天命而用之";主张"寡欲节用",强调"取有度用有节"。儒家"天人合一""顺应天常""寡欲节用"的生态伦理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相符的,是实现自然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对当今中国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一学说启示我们,在环境治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切实增强使命感,培养全民生态意识;增强责任感,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危机感,实现资源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