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注重人生境界的讨论是冯友兰哲学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有自己的境界论,都对人生境界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冯友兰先生经过对儒...  相似文献   

2.
《资本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超越是一种哲学超越或存在论超越,《资本论》就是马克思的新哲学。这种新哲学建立在对"哲学的两个耻辱"反思的基础上,成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出发点"此在",其所共在的世界依旧是抽象的、无区别的生活世界,从而决定了海德格尔的解决方式只能是一种诗意的形而上学救赎。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现实的个人,是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的个人。因此,其所在的世界是一个生产关系的世界。这样,马克思就把人类的解放诉诸生产关系的改变,其存在论也就突破了形而上学的束缚,成为一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即作为"现实的历史"的存在论。这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所开辟的哲学道路。  相似文献   

3.
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于哲学的发展史。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全新视角的探索,使他成为20世纪最富魅力的哲学家。通过对海德格尔"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与道家"贵己"思想的对比,对海德格尔达到"本真"的途径与道家"复归于婴儿"的思想的对比,对海德格尔"个体化"理论与道家形而上之"道"的对比,可以发现:道家的"道"与海德格尔的"本真状态"不同。老庄道家思想的精髓在于"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天人合一",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致虚守静",弘扬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无为而治"提倡社会生态观。海德格尔与道家的思想都是本国度和本民族正统思想传统的反对之声,它们在主张贵己、返真、不为外物所累上具有高度相似之处,但海德格尔反对形而上学本体论、重视"个体化"原则;道家则主张形而上的抽象的"道",因而两者又存在本质的区别。这两种根植于中西不同文化土壤中的形而上学思想,开拓出两条截然不同的哲学道路,为后来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哲学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4.
王博识 《南亚研究》2011,(2):121-130
老子与原始佛教在哲学思想上有其相同和不同之处。原始佛教对抽象的世界观问题并不关注,而老子则建构起道生万物的生成论世界观。两者世界观的共同点是对现象世界溯源式的认识思维方式及关于人生现象生成过程的描述。在价值观上,二者均追求精神的超越:老子对于现实政治、人生仍有自身的现实祈向和价值追求,原始佛教则否定现实人生的价值;老子将"道"视作现象世界的本根性存在,建立了"道生万物"的生成论世界观。在思维脉络上,老子首先强调"道"的超越,然后又从道的高度反观人生、指导人生;原始佛教则通过对人生现象无常苦空本性的体悟实现对人生痛苦的超越,其超越是藉由洞观的智慧达成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思想的思想"的"永恒轮回",是尼采形而上学重建的核心环节,也是沟通尼采形而上学的解构与建构的桥梁。在尼采的形而上学体系中,"永恒轮回"是贯通哲学诸观点的理论纽带,稳定形而上学架构的理论支撑,整合形而上学体系的理论枢纽。然而"永恒轮回"也面临着某些悖论,成为尼采哲学中"最棘手的思想",并最终使尼采哲学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6.
王秀艳 《社科纵横》2009,24(11):102-103
西方哲学形而上本体是超绝于其所规定的事物表象的唯一实体存在,处于逻辑需要由—个抽象思维上的原始推动力来解释变化和运动的状态;而中国式通变思维的世界是自然的、自为的,不需要任何超越实体的存在。这种互系通变的悟性思维方式使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成为境界形而上学。本文试图从非理性和理性两个维度解析境界形而上学的外在状貌和深层意蕴,并进而揭示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超越、前瞻与守护--理解和评论梅洛-庞蒂哲学的诸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洛 -庞蒂典型地体现了现代生存哲学对于近代主体形而上学的超越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告别了形而上学。梅洛 -庞蒂正走在通向结构主义的路途中 ,但他并没有完全远离现象学。这是一种在哲学史上具有含混地位的哲学 ,在批判地前瞻的同时 ,依然守护着某些传统信念。  相似文献   

8.
蒋颖 《求是学刊》2016,(4):16-23
1925年以后,霍克海默逐渐摆脱导师科内利乌斯学院派哲学的影响,对德国观念论进行了系统的思考与批判。最初,霍克海默站在黑格尔辩证哲学的立场上对康德知识论的二元论与形式主义进行批判;但同时他也发现黑格尔哲学中存在着一个永恒的本质,它把现实的总体性当作一种精神内在发展的产物并最终导致了绝对性,这造成了黑格尔体系的封闭性并成为一种形而上学。鉴于此,霍克海默又接受了康德"实践理性优先性"观点,但将具体的个体需要、利益、困境作为理论认识的动机和标准,并系统地联结历史与社会现实,用社会历史的反思来追求幸福。由此,霍克海默又超越了康德,否定了康德唯心主义的道德哲学,产生了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构想,也就是社会批判理论的前身。  相似文献   

9.
吕明洋 《创新》2023,(1):1-12
中国精神是民族的价值取向、时代的价值观念、个人的价值理念的高度凝练,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人文精神的统一。作为人在主动把握与超越对象的过程中不断激活和开拓出的精神天地,哲学境界具有实践本性、应然本性、形而上学本性三重属性及至真、至善、至美三重维度。中国精神的崇高品味同哲学境界的内在规定相一致,二者以时代所赋予的意义和使命为纽带、以知行合一为契合点,彼此呼应、全面对话、深度交流,分别从国家和个人层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希望,具有相融相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的内在逻辑关联。哲学境界的独特品格和特殊功能为把握中国精神所蕴含的民族特性、时代意义、人文价值、现实功能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界,亦彰显了哲学境界的精神旨趣和当代使命。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文学批评中一个重要术语,但对其解释却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传统的解释都是从艺术层面,把境界等同于意境。其实,境界并不仅指向艺术,更指向宽广的文化层面。首先,境界要求表达真实的人生体验。其次,境界更是指一种悲壮苍凉的生命情怀。最后,境界亦指向创作主体的人格,只有纯真无伪、人格高尚者才能创作出有境界的作品。王国维的境界最终是一种生命空间、心灵空间的呈现。境界实际是对人的生命质量的考察与品鉴,是艺术境界与生命境界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已超越了单纯的文艺领域,而达到了生命美学、哲学的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