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伟 《创新》2007,1(6):115-123
南方稻作民族人文始祖洛甲及布洛陀、洪水育人神话盘古兄妹、左江花山崖壁画、歌圩的女儿、歌仙刘三姐、全国篇幅最长的民间抒情长诗《嘹歌》,及壮族原生态民歌,是广西壮族五大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抢救文化遗产与建设首府先进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黄明标 《创新》2012,6(2):83-87
布洛陀是壮民族推崇的"道德神",他倡导社会文明,并创编麽教经书,即"麽经",引导壮族先民革除野蛮社会所残余的丑陋习俗,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麽经布洛陀"对壮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周国炎 《创新》2012,6(2):76-82,128
布洛陀经诗是壮族重要的历史文献,有关"麽汉皇"的题材是经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贵州的布依族与壮族有着非常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其重要的宗教文献———摩经中也有不少与壮族布洛陀经诗内容相似的成分,摩经中的"安王"与壮族布洛陀经诗中的"汉皇"题材文献在名称、功能、内容、人物等各方面都存在着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陆莲枝 《社科纵横》2010,(2):103-104
《布洛陀》和《贝奥武甫》分别是中国壮族和英国的民族史诗,有其独特的艺术轨迹和审美特点,是中国壮族和英国人民艺术思维和传统审美的典范。从修辞、意象和格局的审美特色来看,《布洛陀》反映了壮族的柔性、积极和集体的思维倾向,《贝奥武甫》反映了英民族的刚性、消极和注重个体的思维倾向。  相似文献   

5.
黄南津  杨粒彬 《创新》2012,6(2):88-96
《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内容丰富,是壮族语料的真实展现,研究它的词汇对研究《麽经》及布洛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麽经》全文字词开展系统整理与词频统计,运用词频统计相关方法,分析《麽经》中核心词、高频词、中频词和低频词的数据情况,重点针对176个核心词做具体阐述,从而实现对《麽经》用词的系统性认识。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各地人文亲合,风俗习惯、文化传承、社会生活非常相似,区域内各城市之间既有差异性、特质性、多样性,更有互补性、丰富性、关联性,这些正好契合了旅游产业"内合外放"的基本要求,从而使得东北地区具备了增强区域旅游合作、建立紧密的大东北旅游图的优势基础.而从大东北旅游圈的视角来审视,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了特殊机遇,势头已经扬起,具备"大有所为"的基础和空间.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是广泛的世界性潮流,我国目前正处在城镇化快速行进的过程中。乡村文化由人文与生态直接整合而成,城镇化发展必然会改变乡村文化生态。乡村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与现代产业形式结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其建设目标就是要打造“文化城镇”。城镇化建设应以乡村文化资源为基点,在建设规划上彰显出乡村文化特色。要善用文化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向文化经济转型,促进城镇化与乡村文化资源良性互动,在保护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基础上促进区域文化的融会共存。提高乡村文化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联度,用特色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发展国际旅游业,必须以旅游资源为基础。旅游资源是指自然风景、名胜古迹、民族文化、风土民俗、游艺区、历史纪念地等能给人以游览观赏,满足人们旅游精神享受的对象的总和。旅游资源丰富与否,决定着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我省气候温和,山明水秀,地处沿海,有不少风景区和佛教胜地、名胜古迹,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以杭州为中心,  相似文献   

9.
构筑“东北亚大旅游圈”是实现东北亚旅游经济一体化,旅游资源互补与共享的重要模式, 将为亚太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奠定基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启了构筑“东北亚大旅游圈”序幕。中、俄、朝、韩、日、蒙六国在这个旅游圈内就拥有40多个大城市,仅中日韩三国GDP为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5,(9):39-42
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整合了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奠定了地方特色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该地区旅游业发展壮大的优势所在。本文从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业发展需求的视角着眼,以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为切入点,结合独特自然景观及人文资源,提出推进地区特色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为打造"苍天般的阿拉善"优质旅游品牌,提供一种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创建广西田阳壮族布洛陀文化与口头叙事田野研究基地为例,探讨了田野研究基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基地合作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基地资料管理的规范化等问题,为各类口头传统及文化研究基地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操作借鉴。  相似文献   

12.
崔琰 《唐都学刊》2014,(3):107-110
在实地勘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陕西宜君县旅游资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宜君县的生态环境、自然风光、历史、民俗、文化艺术等旅游资源具有特色,在旅游资源评价的基础上,梳理出宜君旅游发展的功能分区和形象定位,并提出相关旅游形象推广的建议,力求促进宜君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6,(6):146-147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血脉和灵魂,人文历史资源、地域文化是彰显地方特色的名片。承载过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成纪文化等的静宁县,具有文化资源性优势。挖掘本土历史文化积淀,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推进当地文化繁荣与发展,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4.
西部开发中的人文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除了能源、矿藏等物质资源外 ,还蕴藏着更为重要的文化资源 ,这是西部人的生命载体和西部各民族的立足之本。在西部开发中 ,必须重视对文化的开发 ,坚持人文视角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通过分析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提出加大广府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的力度,深入挖掘广府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旨在打造商业与历史文化相融的旅游氛围,提高旅游文化的品味,促进广州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曹菁轶  钱力 《社科纵横》2005,20(5):140-141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业。从旅游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和内在规律看,民族文化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在资源。甘肃省民族文化丰厚,应以开发民族文化为先导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全省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旅游是四川民族地区的一个重要主导和支柱产业,发展红色旅游对民族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一方面可以丰富和壮大整个旅游产业,从而促进经济加快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从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四川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现状,指出发展红色旅游要切实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应该把握好两个环节:一是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内涵,这是主线;二是与民族地区独特的人文和生态文化紧密结合,这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高叶青 《唐都学刊》2012,28(3):96-100
旧方志具有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的现实意义,但在利用时一定要仔细甄别。要挖掘旧方志中的人文元素,以名人轶事、传说故事造势,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以旧方志中的地图及文字记载为依据,有重点地保护与恢复重建文物古迹;利用旧方志,打造特色风土民情观光游;依据旧方志所记载的当地农副特产等经济资源,带动当地土特产种植,发展旅游产品销售,促进旅游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以旅游文化引领旅游支柱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发展文化先行"这是国内外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旅游行业应充分借鉴和发扬这种发展理念,自始至终贯彻于旅游业发展的各环节之中.旅游文化其实质上是由客源文化、东道文化和服务文化三种文化综合而成的,是在旅游活动和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其定义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旅游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从旅游产业的本质属性、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等三个维度确定它的先行地位和引领作用.加强和推动旅游文化建设的对策,必须从形成旅游文化发展模式,大力开展人文旅游资源,抓重点、分层次开展旅游文化活动,强化旅游业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服务文化的品味等四个方面入手,使旅游业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齐头并进、齐抓并管,从而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发展城市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民 《学术交流》2002,(3):79-81
城市已成为现代旅游开发中的一个特殊客体 ,并日益成为现代旅游和现代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城市旅游需要构筑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等条件 ,城市旅游应重点开发观光旅游、文化类专项旅游、民俗节庆、公务、康体休闲等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