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清王朝在辛亥革命中覆灭,但推翻清王朝的主要力量却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而是从统治集团中分化出来的汉族官僚军阀集团。由于满族贵族集团腐朽衰落、丧失统治能力,汉族官僚集团地位上升、地方势力崛起,他们借辛亥革命之机夺取政权。辛亥革命引进西方政治文化模式,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其继续和补充引进西方精神文化体系,但由于不适合中国国情未取得成功。大革命则转变方向,引进苏俄的新型政治文化模式,从而塑造了现代中国的面貌,并为第三世界国家树立了楷模。辛亥革命以彻底革命的手段结束了传统社会,并自觉地顺应了现代文明的潮流,因而成为中国现代史开端。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口号,但他终生致力于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繁荣富强,目标乃是为了建立一个工业化、法治、民主、平等、自由的现代化中国,这可以说是贯穿孙中山一生思想事业的中心内容。因此,孙中山与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无疑是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一光复会是中国同盟会成立前一年,即一九○四年在上海成立的革命团体,它与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一样,曾为同盟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光复会的会员大都出身于浙江。创建时以蔡元培为会长,一九○九年再建时由章炳麟任会长。在光复会的重要成员中,有陶成章、徐锡麟、秋瑾、张恭、龚宝铨等人,但也有人认为,鲁迅(周树人)也是会员。虽然同盟  相似文献   

4.
中国史学会会长 金冲及 :六十年前 ,亲身经历辛亥革命的早期中国同盟会会员林伯渠同志 ,曾经感慨地说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生活的青年 ,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 ,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林老这些话说得十分中肯。如果说“这并不足怪” ,可能还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 :辛亥革命这样一场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 ,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人们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这一点上 ,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孙中山先生在临终前强调的也…  相似文献   

5.
姜红明  刘莉 《社科纵横》2011,(10):20-21,41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剪掉延绵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帝制辫子,实现了中国社会形态的华丽转身,同时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转型,完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激进变革,使中华文明开始由传统走向现代。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开启了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历史进程之门。  相似文献   

6.
列宁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最早见于列宁在1912年1月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所做的报告.列宁在这个报告中祝贺中国的革命派,表明俄国无产阶级怀着深切的热忱和衷心的同情注视着中国革命人民获得的成就.列宁赞颂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并对它表示深切的同情.列宁在那以后继续高度评价辛亥革命,说辛亥革命为"四亿落后的亚洲人"争得了自由,唤醒他们参加政治生活.他把辛亥革命作为民主革命来看待,认为在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把学习西方的实践从器物层次推进到制度层次和精神层次,并提出了正确处理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原则;它又反映了既要学习西方又要超越西方的愿望,成为几代人对“大同”理想的追求从空想发展到科学的过渡,透露了中华民族将步入社会主义历史必由之路的信息。本文试就这几个方面进行初步考察,以便从一个侧面表明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法国革命文化与现代中国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毅 《浙江学刊》2006,(4):76-81
本文认为辛亥革命以及作为其继续的国民革命打的是法国大革命的旗帜,即使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更为激进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同样也和法国的革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也许任务、目标有别,但抽象言义上的基本原则并无任何差异。  相似文献   

9.
作者一海知义现任日本神户大学教授。他曾在《中国研究》杂志上陆续发表多篇有关日本著名学者河上肇(1879—1946)与中国革命的资料性文章,如《关于被译成中文的河上肇著作》(1979年2月)、《河上肇与中国的革命家们》(1979年4月)、《“五四”时期的河上肇》(1980年3月)等。本文刊于《中国研究》1980年5月号上,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一幅被淹没的中国近代化蓝图──纪念辛亥革命团体光复会建立九十周年胡国枢辛亥革命团体光复会建立前夜,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正是民族危机接踵而至,东狼西虎,南弓北矢,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的沉重时刻,也是睡狮初醒,古老的中华民族开始...  相似文献   

11.
当前,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激光、光导纤维、海洋开发等新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已经突破或将要突破,并逐渐被广泛运用于生产,运用于社会。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以微电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这三大基础技术为中心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正在形成和出现,它将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并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中期以后的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进行广义的民族解放斗争的历史任务。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发展成帝国主义列强之一,后来甚至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中华民族要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压迫下求解放;日本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压迫其他民族的国家,但日本民族自身也处在其他帝国主义和本国军国主义政权的重压之下。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其自身也是不自由的,日本民族需要通过反对军国主义的压迫求得自由和解  相似文献   

13.
革命现代性与中国左翼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性诉求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但现代性的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是有显著差异的.从梁启超率先提出"革命"的概念开始,现代性的想象就与革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辛亥革命是一次革命现代性的实践,它所遗留的问题导致了五四启蒙现代性的发生.启蒙现代性的终极目标是与革命现代性一致的,但在实施的方案和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启蒙现代性在中国遭遇了尴尬的处境:一方面是外部的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其内在理路存在着重大缺陷,导致其自身的目标很难通过其自身的手段来实现,从而被一种新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革命现代性所取代.新的革命现代性规范了左翼文学的本质、功能、风格,建立了一套新的文学话语,在现代性的实践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左翼文学话语的内在构成并不是单一的.它的理论形态处于动态平衡中,虽有变化,但总的看是注重文学的政治功能;它的文学形态在艺术成就上参差不齐,其中优秀的部分代表了一种追求文学的政治文化功能与审美性统一的特色鲜明的风格.在世俗化思潮风起云涌、文学的方向变得越来越含混的当下,左翼文学的历史承担意识、民族正义想象、社会公正的追求以及文学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观念等,可以作为一种宝贵的遗产被合理地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蔡元培是近代中国卷入社会变迁最深的士人中的一员。他从小接受传统教育,沿着科举之路,幸运地早得科名,出身清要。然而,国势的江河日下,又使他放弃仕途,投身教育事业,以实现救国主张。在此过程中,他受激烈环境的影响,从事反清活动,最终成为一名革命党人。由翰林而教育家而革命者,蔡元培成功实现人生转型是与多种因素合力促成有关,除了他本人的积极进取外,还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推动和私谊网络的成全。  相似文献   

15.
1911年我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至今已七十周年了。这次革命虽然最终遭到失败,但它对近代中国社会却有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黑龙江是祖国东北边陲的一个省分,发端于中原地区的这次革命在这里也同样有强烈的反响。考察 “辛亥革命”时期黑龙江的历史,不论对我们了解这一阶段黑龙江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变化,还是对研究我国整个“辛亥革命”的历史,都是很有意义的。一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世界列强,对我国加紧了侵略。由于腐朽的清政府实行对外国帝国主义屈膝投降和对国内人民…  相似文献   

16.
17.
张学继 《浙江学刊》2004,(2):113-119
辛亥上海光复及沪军都督的归属问题,历来是历史学界聚讼纷纭的一个老问题,也可以说是辛亥革命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历史公案.及至今日,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仍然未能取得一致的认识.本文通过考察后认为,在辛亥上海光复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以李燮和为首的光复会军警势力,但沪军都督的位置最后为陈其美所得,则是多种复杂的因素所决定的,陈其美与李燮和相比占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作者认为,陈其美出任沪军都督与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出台有着直接的联系,甚至是发挥了关键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曾经多次高度评价陈其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明了此中奥秘,就无法真正把握这段复杂的历史是非.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正处于迅速的变革时期,信息技术和信息业的发展是这种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在对这个人口超过12亿的国家产生根本的影响。中国的变革也是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国家巨大变革的组成部分,这些国家正在从农业和重工业经济向多样化和开放性商业和工业的方向发展,同时...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沿着一条独特的道路向全国发展取得彻底胜利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二十多年里,北平地下党是如何沿着这条道路走过来的呢?在北平工作的中央及省市领导和各级党组织又是如何逐步认识这一问题的呢?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一条崭新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它区别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城市武装暴动的道路。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呢?是由于中国  相似文献   

20.
刘国建  刘晔 《学术交流》2004,1(8):31-35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适时抓住"农民、农村、农军"这三个基本革命要素,围绕着"农民问题"这个中心适时展开革命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问题"的地位时高时低;在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突显"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当今中国"农民问题"的"应答域"应是多解的。农户居住城镇化和农民生产经营专业化,是新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