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余秋雨散文的语言表达,不仅要留意其谴词造句,还要体察其语境蕴涵.他的语言运用既讲究表层文字的优雅,又注重内在思想的深邃.优雅而深邃,构成了余秋雨散文语言特有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也不强调人物的鲜明性格。通常写自己的听见所闻所思所感,直接倾泻自己的感情。散文要求情辞并美,文字隽永。经得起品味咀嚼。作者在炼词造句时,非常注意根据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客观描绘的和谐统一创造隽永的画面,还根据感情的变化安排谐美的节奏。清代姚鼐说过: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散文的声色就是使散文具有非凡魅力的画面美和音乐美。  相似文献   

3.
散文的和谐是人们在认知自然、开拓生活和表现生活的创作中 ,长期形成的一种对散文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心理 ,并以此来显示作者内心生活体验和情感的韵致美。散文的和谐美要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以此充分展示出散文情致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  相似文献   

4.
骈文是由传统散文发展而成的一种特殊文体,讲究对偶、藻饰、用典与声律等四种形式要素。它萌芽于先秦,生长于两汉,形成于魏晋,成熟于六朝。这一发展过程正是通过对四要素的追求一步步实现的。它不仅可以通过传统散文的骈化得以完成,而且可以通过史传论赞的骈化呈现出来。《史记》论赞句式灵活,长短交错,参差不齐,属于典型的散体形式。《汉书》论赞稍加雕琢辞藻,句式较整齐,四言句增多,趋向骈俪化。《三国志》论赞的句式更为整齐均匀,词义亦并列对称,排比句、对偶句较常见。《后汉书》论赞颇为讲究文采与对偶,初步注意到音韵,形式趋于完美,骈化倾向更明显。《宋书》《南齐书》及《魏书》的论赞不但句式整齐,而且讲究声律、用典,不少篇章都属于成熟的骈文。  相似文献   

5.
报告文学也可以创造意境?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诗讲究意境,散文讲究意境,甚至小说、戏剧也讲究意境,总之,凡是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的文艺作品,无不追求艺术美。严文井说:“在现代诗正渗透到各种文学样式里。”意境当然不只为诗,散文等所独有,报告文学也同样追求意境美。意境是中国文学艺术理论中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所谓意境,就是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互相融合而形成的能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内情与外物的统一,是深意与画面的交织,把深  相似文献   

6.
诗应该讲究诗美,散文应该讲究散文美,这是基本的美学原则之一.艾青《诗的散文美》一文的理论缺失主要在于其抹杀了诗与散文语言形式的界限.提倡"诗的散文美",其消极的影响是导致诗的语言形式美的放逐、诗的散文化的泛滥.  相似文献   

7.
追求“有意味的形式”──读许评的散文曹明海抱着不朽的希望,许评致力于散文创作的艺术实践。他以一支朴拙的笔,刻画世界的各面,传达生活和时代的足音,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作着独到的思考和透视。他的散文讲究感性与知性的统一,善于描绘感觉和经验的世界,把人事、景...  相似文献   

8.
"意境"属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范畴,讲究意境是我国古代艺术民族风格的重要标志。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地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绪,是作品中呈现的情与景的高度交融、形与神的和谐统一所诱发并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空间。宗白华先生将其定义为:"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9.
张晓风作为当代著名作家,以散文成就瞩目文坛。本文主要对其散文语言进行剖析,运用汉语风格学、修辞学以及文艺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从作品的遣词、造句、设格等角度探析张晓风散文的语言风格及其具体表现,并加以总结。张晓风散文以1966年为界限,主要形成了前后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柔婉繁丰与亦秀亦豪。最后剖析其散文语言风格转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王向峰是全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其散文创作有着学者散文关注时代发展、文化赋意深厚、传承民族精神的特点。文章以他的散文创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其散文所具有的美学风格,即在丰厚的文化积累基础上,达于书趣、理趣与情趣的和谐统一。其散文作品文学性、文体性鲜明,能给读者一种启智娱情的高品位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