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天改 《理论界》2010,(1):115-117
按照传统的北宋首都定位原因分析有两个问题无法完全解决。第一,北宋明明边患不断,为何还要定都无险可守的开封?第二,北宋皇陵为何不建在首都开封而设在河南府的巩县?本文从地缘政治角度,从国家尺度上,分析了北宋首都定位于开封的区位优势和地理缺陷,以及首都定位后以皇帝为首的政治家们在国家尺度上的平衡与弥补,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并从新角度解释了西京洛阳地位崇高问题。  相似文献   

2.
城市定位的中国本土化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的发展正在与世界同步,这是世界经济与文化趋于一体化发展的结果.但与此对应的是中国城市的"本土化形态"正在失去,越来越缺个性.城市越缺少"本土化形态"特点,城市就越缺乏竞争力.重提城市定位,创造中国自己的城市本土化城市形态,[1]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城市、区域的核心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3.
论宋人话本小说的市民女性群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宋人话本小说是中国早期市民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十世纪后期北宋建国以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呈现与前代相异的面貌,尤其是城市经济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北宋天禧三年(1019),政府为适应都市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开始将全国居民分为乡村户和坊郭户。城市坊郭户单独列籍定等,将它与乡村户区别开来,标志着我国市民阶层的兴起。都市里的商人、手工业者、工匠、雇匠、小贩、店员、苦力、贫民等,他们在都市文化条件下也产生了满足情感活动和形式快感的需要。约在公元十一世纪中期,首先在都城东京  相似文献   

4.
韩英 《兰州学刊》2014,(8):45-53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的时期,战争不仅对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深深地改变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颠覆了传统中国城市的区域格局,成为中国城市史上的分水岭。受战争的影响,北方的城市出现了两种迥异的发展趋势:以开封为首的中原城市行政地位持续下降,最终丧失了国家行政中心的地位;而燕云地区的城市逐渐远离战火,得到了发展的契机,自元代始历代多定都北京,奠定了此后历代的政治权力中心地位。与此相对,南方的城市在北宋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随着宋室南迁和政局的稳定,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加速了南方城市发展的进程,为日后南方城市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雕版印刷技术虽然发明于前朝,但是,真正得到普遍运用并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是在两宋。北宋都城开封,大量的雕版印刷图书、画像、历本等进入了交易市场。开封作为首都和世界级的大都市,在印刷品技术和市场销售方面都有着重要地位。北宋开封的印刷品交易数量巨大,影响广泛。不仅在经济上有着重要价值,对政局和历史发展都发挥了直接而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江南都市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可以启发我们探索江南文化的内在体系以及中国城市发展的脉络。从历史上看,中原地区正是中原文化体系的核心地带。而且,“夏商周三代可以看做是中原地区中、东、西地域实力此消彼长的动态发展;作为中国历时最久、内容最为纷繁的舞台,中原地区无疑成为历代王朝定都的最频繁的场所,长安、洛阳、邺、开封、太原、北京……这些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的古都城市都集中在这里。”[1]这些都城集中在中原黄河流域,不仅是政治—伦理体系自身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是以一种古代都市群落的方式构建了北方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7.
都市文化研究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课题。不过无论中西,现代性的历程是人类城市发展历史的关键转折:现代性的进程促进了都市的急剧膨胀,现代性也在都市中迷茫,最后,现代性在都市中终结。正如本雅明等人的研究表明的那样,现代性本身的问题在都市的空间结构和生活方式上得到某种清晰的再现:现代性进程从其一开始起,它就相信它比古代世界能够更好地理解自身、掌握自身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全球城市网络与全球城市的逻辑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振华 《社会科学》2006,17(10):17-26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如果把经济全球化作为直接解释变量,从中推导出“全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在理论上是有缺陷的。因为经济全球化对所有的城市产生重大影响,改变了整个世界城市体系,促进了全球城市网络的形成。全球城市只是全球城市网络中的中心(基本)节点,而其他城市是这一网络中的一般节点。通过“全球化——全球城市网络——全球城市”的逻辑关系重构,不仅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建立了全球城市与一般城市之间的联系,而且也有助于更准确地揭示一般城市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9.
开封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素有“七朝古都”之称。 开封兴起于春秋战国之际;发展于隋唐时期;鼎盛于北宋时代;衰落于金、元以后。历史上开封所处的三个兴盛时期,也正是中原地区运河发达的时期。北宋以后,由于运河的湮废,开封也走向衰落。可以说,开封的盛衰,是与运河的兴废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
《宋东京考》是清代周城编撰的一部关于宋代开封史事的书籍,全书共二十卷,约二十万字。这部书不但对研究古代开封的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对研究宋史和中国古代城市史,也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北宋著名学者杨侃的《皇畿赋》,是文学史上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的第一篇赋作。文章抛开了京都赋的传统写法,独标新格,以对北宋都城开封四郊的描写,来展示当时东京开封的富裕繁华,为研究古都开封,留下了可贵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和出口国之一,对外出口是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但中国在对外出口中存在诸多难点和问题,尤其是出口风险和预警机制的缺失,更是拖累了中国对外出口的利益与进程。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食品出口国,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国内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关系中国对外经济的形象。因此,对我国食品出口的风险和预警机制进行分析,有助于对今后对外经济转型提供借鉴与帮助。随着中国出口食品种类的不断增多和经济的迅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都市文化”学科自足性和合法性的确立需要一系列能说明和阐释其自身性质、特征、内涵和外延的概念范畴的提炼与厘定。同时,因为它的跨学科、跨文化性质,如何确定其相关学科的范围,或者说如何处理它的学科相关性问题,避免其沦为没有边界的学术跑马场,也是需要考虑的。一、都市文化:为何不是城市文化?“都市文化”的进入学术研究视野,其直接的背景无疑是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发生的社会与文化的急剧转型。在此过程中,城市作为经济文化活动制高点的地位与作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影响力日益突出,当代中…  相似文献   

14.
1996年,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世界首脑会议上提出: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城市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动机,中国经济的区域竞争已越来越演变成为城市之间的竞争。城市是经济发展的载体,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将在以后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把城市建设好管理  相似文献   

15.
对于北宋开封的城市记忆,南宋人是经由多种渠道得以感知.临安城中流行的“汴都遗风”、仿建的开封景观,都是他们开封记忆的重要来源.此外,南宋人还以不同的方式持续建构着开封记忆的文献系统.他们或者如孟元老那样直接将开封记忆诉诸笔端,或者是在日常生活中将旧都往事向身边的人口述言传,其中一些喜欢著述的听众再将耳闻的轶事记人史籍....  相似文献   

16.
<正>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文化”可能是一个研究最为广泛但理解也最为多样的领域。世界上不同学科的学者,关于“文化”这个概念的定义,就有上百种之多。在我国当前,文化、文明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因为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家,而且因为它们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具有极为紧密的联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之一,文化建设与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这种紧密联系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极其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商品、市场、资本、投资、股票、民间企业这些概念在中国曾经是被排斥和禁止的东西,但是在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这些概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认。在党的十四大上,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得到了全党的确认,而且以市场取向的改革目标,得到了全党的认同。这种对市场经济的认同,不仅对推动中国经济面向市场、走向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而且它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也有助于增进中国和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所以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为全世界绝大多数人认同的一个事实也许就是发展市场经济。问题是这种为大家  相似文献   

18.
江南都市文化的"文化理论"与"解释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江南都市文化,主要可从两方面界定:首先,从历史传统上讲,它是以古代江南地区特有的城市空间为地理—人文背景而创造出的一种高度发达、独具个性的都市文化模式,与古代中国其他区域的城市文化在内在结构、表现形态、精神生产与消费方式等方面判然有别。其次,在当代都市化进程影响下,以上海为首位城市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初步形成“世界第六大都市群”的同时,也使本地区固有的文化传统逐渐演化、发育出其当代形态。当代江南都市文化,既赓续着自身特有的文化传统,也深刻地融入到当代世界之中,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单元,为江南都市文化的…  相似文献   

19.
文化经济全球化中的世界城市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阶段。世界城市与国际化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对外文化贸易之间的联系已经上升到新的水平和高度,理论研究也亟待拓展、深化。现实的发展也愈益表明,文化软实力不仅是世界城市时空延续的根基,是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的依托与催化剂,而且提升其水平恰恰顺应了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总结顶尖世界城市的发展经验,包括经济与文化要和谐共生,文化经济要多样与包容,城市与文化要融为一体,文化城市要站高望远。  相似文献   

20.
1572~1921年呼和浩特城市形态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的兴建、发展、衰败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从明代中后期蒙古地区板升的出现到俺答汗兴建的半农半牧的归化城,从清归化、绥远两城并置的军事商业重镇,再到民国时期归化、绥远、火车站三足鼎立的城市格局,每一时期的城市形态变化都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通过研究有关"归化绥远"两城历史资料,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形态特征及其产生原因,力图还原一个相对完整的呼和浩特城市形态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认识、了解这座城市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