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刘鹗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刘瑜中国哲学史上的辩证法思想,远比西方出现的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光华初露。毛泽东对辩证法做了很大发展,他指出:“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就是对立面的统一”(毛泽东《党内团结的辩证法》)。在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研究中国辩证法史,成为哲学界一种新动向,并已经出版了几本专著。在这些著作中,古代辩证法被认为是与古代形而上学作斗争的,并且贯穿古今。例如《中国辩证法思想史》(先秦)探讨了“春秋时期朴素辩证法思想与形而上学思想的斗争”,以及战国时期“辩证法思想与形而上学思想的斗争”①,等等。但是,这个体系有一个基础理论问题未加论证,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有没有形而上学?如果没有形而上学,又何谈古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思想的斗争史呢?一、形而上学的时代性以及它与朴素辩证法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形而…  相似文献   

3.
冯契先生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80年代出版的近百万字的两部中国哲学史著作和最近即将出版的《智慧说三篇》(即《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的自由和真善美》)。显然,前两部著作是研究哲学史的,后三部著作是研究哲学理论的。对于哲学史和哲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冯契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他是这样来研究哲学和哲学史的,也是这样来贯通他的智慧说和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从而显示出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个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于 30年代提出的“钻研西洋哲学”、“搜集哲学史料”、“详密规划迹团”、“探索时代背景”、“审查哲人身世”、“评述哲人哲学”等方法 ,建构了比较系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从哲学史的历史性和哲学性的统一看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是语文—历史的方法与批判—哲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 ;从与当时的主要哲学思潮的关系看 ,他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直觉方法的综合。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辩证法与“一分为二”等同起来,似乎辩证法就是“一分为二”.辩证法当然包括“一分为二”,但它仅是“一分为二”吗?可不可以“一分为三”、“一分为多”呢?探讨这个问题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它不仅要对“一分为三”和“一分为多”的命题进行领域广阔的分析和论证,而且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作出合理的解答.因为列宁说过:“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毛泽东也明确说过.“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规律,这就是辩证法”.因此,要在哲学上确定“一分为三”和“一分为多”的命题,没有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是难以想象的.雷正良和杨远富同志却致力于此.他们从1981年起,对“一分为三”和“一分为多”这两个命题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先后在70多家学术刊物发表90多篇论文,其中的成果大多被《新华文摘》和人民大学报刊资料社等权威性刊物转载,有的还被编入《中国哲学年鉴》.最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又推出了他们的力作——《方法论新探——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多》.读完此书,掩卷思索,笔者认为这部著作有如下几个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6.
自孔德的实证主义揭开了西方科学哲学的序幕之后,一个半世纪以来兴起的科学哲学各种流派中的绝大多数,都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持有拒斥和否定的态度: 实证主义把哲学史上争论了几千年的哲学基本问题当作毫无意义的玄学问题排斥在实证哲学之外;经验批判主义企图用“中性经验”来取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实用主义把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论当作无效果、无意义、多余抽象的争论;罗素只把哲学归结为逻辑;维特根斯坦认为传统哲学的陈述都是不可取的,是不科学的;诸如此说,多种多样。如果说,从波普的批判理性主义开始对传统哲学,尤其是对“形而上学”发生了态度上的转折,即由完全的拒斥到部分的肯定,(比如一些科学实在论者:W·塞拉斯、普特南、夏皮尔、本格等)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和接受了研究本体论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却没有一个西方科学哲学学派不是拒斥辩证法的。即便是主张建立精确哲学——科学唯物主义的加拿大哲学家科学实在论的当代代表人物本格,也坚决主张摒弃辩证法,认为只有用数学方法才能实现哲学的精确化. 离开辩证法,科学哲学究竟有没有出路呢?本文想围绕辩证法和西方科学哲学方法论的关系问题作一些浅疏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十五年前,哲学界曾经进行过一场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的激烈争论。由于当时有人引用方以智《东西均》中的“合二而一”一语,以为这是“中国古代的关于对立统一的光辉思想”,这就牵连到对于方以智宇宙观的评价问题。那些认为只有“一分为二”才是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的人,把“合二而一”看作是反辩证法的形而上学的命题,于是方以智就成了所谓“合二而一论”的形而上学者,而遭到无情的批判和全盘的否定。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公正的。因此,对于方以智的宇宙观的性质问题必须重新给予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刘因灿 《理论界》2011,(5):92-93
冯友兰是第一位从中国哲学史的广阔视野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史家。他着眼于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揭示毛泽东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他站在传统哲学辩证法思想的立场,就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相背离之处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尽管他的某些观点富有争议,但对我们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特色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颜炳罡 《文史哲》2005,(3):26-32
近百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由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到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发生了由“中国的哲学”史到“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历史转化,冯友兰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哲学史》是“西方哲学在中国”的经典之作。这一研究思路是“依傍”西方哲学的表格或框架到中国古籍中筛选资料填入已有的表格或框架中,是用西方这一特殊形态的哲学去剪裁中国这一特殊形态的哲学,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丧失了,中国哲学史变成了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现史,学者们原想以此论证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结果却导致更深层的“合法性”危机。由此,中国哲学史必须从“依傍”走向主体自觉,由“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现式研究回归到“中国的哲学”史即中国哲学固有义理逻辑展开历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 王夫之继承了先秦以来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宋明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理气(道器)”之辩与“心物(知行)”之辩,提出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见解,达到了朴素唯物论与朴素辩证法的统一。王夫之的“体用不二”思想从一个侧面鲜明地体现了这种统一。本文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对王夫之的“体用”范畴作点探索。一“体”和“用”是中国哲学史的一对重要范畴。魏晋以来哲学家们通过“体用”之辩,逐步加深了事物运动原因的认识。其正确结论是“体用不二”。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王夫之哲学的最大特点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进行了较完美的结合,呈现为中国“朴素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的成熟形态”和“朴素形态的唯物辩证法发展的高峰”①。那么,为什么王夫之哲学是朴素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成熟形态”和“发展高峰”?它具有哪些朴素唯物辩证法的特征?本文试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进而揭示王夫之哲学卓越的历史地位和独特价值。王夫之哲学具有四个明显的朴素唯物辩证法特征。一、“实有”范畴的崭新概括中国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哲学在探讨世界本原问题时,大多没有摆脱具体物象的…  相似文献   

12.
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只有本体论和认识论这两个方面,似乎早已成定论。实际并非如此,它的基本含义应当包括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及三者的有机统一。 一、基本问题之所以“基本”,就是因为中外哲学史一切问题的争论和斗争都以此为轴心。各种哲学派别,不管自觉与否,都是对它的不同回答,想绕开走,是根本不行的。所以,都归结为: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可知论或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也贯串于整个哲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是人们所公认的。从年代来讲,自西周初期《周易》中辩证思想萌芽算起,以至近代,约有三千年的历史了;从内容来讲,古代哲学中曾经提出过一些光辉的辩证法观点,表现出深邃的智慧。如果谈批判继承古代哲学遗产的话,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应该是最值得研究的。近年以来刊行的几本《中国哲学史》著作中,对于历史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对辩证法思想的反思张翼星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特别是当代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对中国哲学的贡献是十分显著的。首先,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面,他提供了一种学科的范型,就研究对象、基本范畴、主要派别、传统精神、发展脉络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全面而...  相似文献   

15.
重写中国哲学史的问题向度与方法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书写”本身而言 ,重写中国哲学史的问题向度至少应当包括两个基本层面 :在中国哲学史的书写范式方面 ,应当实现从“外在化”向“内在化”的转化 ;在中国哲学与哲学的关系方面 ,必须在两者之间达成殊相与共相的联结。重写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意识可以概括为“双向互动 ,层级累进” ,即在“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以及“对中国哲学史具体内容的理解与确立整体的中国哲学史书写范式”等构成“诠释圆环”的双方之间不断展开双回向的互诠互释、互融互汇 ,以使被不断书写的中国哲学史累积性地逐渐迈上新的层级。  相似文献   

16.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丰富的哲学遗产,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就是哲学史遗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其他事物发展一样,有它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在研究和阐明中国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发生,发展和斗争的历史时,也应重视探索哲学史中“辩证的东西”,研究古代辩证法同形而上学斗争的历史,总结这一斗争的规律,对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各民族的思想文化成果和时代精神,对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对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对哲学史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管见。  相似文献   

17.
沈耕 《天府新论》2023,(3):58-6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列宁《哲学笔记》的贡献之一,是明确地提出了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同一”或“一致”的思想。但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和教学中将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的关系表述为同一或一致是不准确的。按照列宁提出这一命题的《哲学笔记》文本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的关系应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恰好相合”“同时发生”。这种相合与同时发生不是先验的,而是只有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运动过程中才会呈现和被把握。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讨论的“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实际上就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独立性问题,也就是金岳霖提出的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的史”还是“在中国的哲学史”的问题。“金岳霖问题”揭示了中国哲学内含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矛盾。这一矛盾在胡适(“疑古”)、冯友兰(“释古”)建构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实践中得到鲜明的反映,并在张岱年的“文化创造主义”中获得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19.
在金岳霖关于“中国哲学的史”和“在中国的哲学史”两种中国哲学史概念的论说背后,隐含着一个基本的理论预设,即把哲学视作理论和概念体系,哲学史的书写是叙述不同哲学流派的基本概念、理论的演化和发展历史的.但是,哲学不仅表现为概念系统和理论体系,还意味着哲学活动或哲学实践.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既可以是对已有的哲学理论和概念系统的书写,也可以是对以往哲学活动的书写,即“做中国哲学的史”,这就凸显了哲学的实践性品格,也扩展了“中国哲学史”概念的含义.“做中国哲学的史”这一概念更贴近中国哲学智慧的特性,更能体现中国哲学史不同于西方哲学史的特色.通过对“做中国哲学的史”的书写,可以唤醒人们过一种哲学生活的兴趣,开启人们实践哲学、体察智慧的情趣,从而赋予我们一种新的眼光审视哲学的意义和中国哲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后形而上学”视域与辩证法的批判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判性是马克思哲学辩证法最根本的理论本质。但在形而上学思维范式中,辩证法的批判本性被窒息了。拯救辩证法的批判本性,是马克思所面临的重大理论使命。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就在于他通过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开辟了辩证法的“后形而上学”视域,从而拯救了辩证法的批判本性。在“后形而上学”的视域里,辩证法的批判方式、批判向度与批判旨趣都呈现出全新的内涵,这对于充分发挥马克思哲学对于当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所具有的解释和启示力量,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