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从一系列的现象入手分析探讨了目前新闻界存在的新闻娱乐化及其特点,从传播观念的改变和受众地位、文化素质、心理需求等方面分析了新闻娱乐化的文化社会根源。认为解决新闻娱乐化走入向大众文化低俗化这个问题最主要的是媒体要发挥"把关人"作用。  相似文献   

2.
虽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快捷、便利和人性化的信息体验,但其虚拟化的形式同时带来了信息虚假等问题.虚假新闻的传播不仅得益于新媒体传播迅速、难以监管的特点,迎合受众心理也是虚假新闻泛滥的最大诱因.虚假新闻传播所产生的负功能会误导和损害受众的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军旅小说是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独特风景线,当代军旅小说作品本身独特的艺术魅力符合受众的“期待视野”、作品蕴含的时代精神与当下接受者的文化心理相契合,同时在影视文化的传播带动下,中国当代军旅小说获得了接受者的广泛关注与肯定。  相似文献   

4.
在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中,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对文本意义生成的支配地位,这对新闻传播的接受之维具有重大参照意义。这体现在首先应确立新闻传播中受众的主体性地位;其二根据期待视野细分受众;再次揭示新闻讯息文本与受众之间的张力互动关系;最后尝试树立新闻定义中的受众地位。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审视新闻传播学和民俗学,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本质特征上都是关于"大众"的学问;民俗新闻传播学是从民俗学视野研究新闻本质和传播规律的科学;构建民俗新闻传播学有助于对"大众"和"大众文化"的科学把握,有利于建立科学的"受众观",有利于还新闻传统形态上的"官学"为"民学"——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学",有利于有效规范纠正新闻娱乐化倾向,有利于反对"文化帝国主义",构建国际新闻新秩序。  相似文献   

6.
当现代电视"把关人"愈来愈关注受众的文化接受心理时,21世纪初中国电视新闻专题便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文化风景.从传播学角度看,这种对受众的文化解读会收到极好的传播效果.电视"把关人"的受众文化视角,为中国新闻传播提供了理论参照和新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新兴媒介环境中,新闻传播学界在新闻主体论视野中,多是在"受众传者化"的意义上讨论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变革,但更为细致的分析会发现:"受众传者化"首先表现为"民众新闻"现象中"信源主体的传者化"。因而,本文以民众新闻为对象,从两大方面考察分析了信源主体与传播主体的结构变化及其基本特征:一是从民众新闻与职业新闻关系的角度考察了"源—传"关系在历史变化中呈现出来的新特征;二是从传统新闻业时代没有的、新的民众新闻现象内部考察了"源—传"关系的结构特征。这样的考察分析对于认清新兴媒介环境中新闻生产与传播的真实面目非常必要而重要。  相似文献   

8.
"新闻受众"地位提高之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近年来"新闻受众"地位提高的原因:其一,"新闻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受众最终决定了"新闻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其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对媒体的选择呈主动性,形成了"新闻消费自觉"的特殊心理;其三,关注受众心理选择,是新闻传播由"纯意识形态行为"转入"市场行为"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传播的内容以及表现形式表现出较强的娱乐化倾向,其影响波及到新闻传播领域,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对受众、媒介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基于此,文章就媒体如何应对新闻娱乐化这一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认为在新闻娱乐化潮流仍在继续的情况下,加强对受众的引导是媒体的责任,我们提倡的新闻传播应该既能适应受众需求,又能正确引导受众。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传播的内容以及表现形式表现出较强的娱乐化倾向,其影响波及到新闻传播领域,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对受众、媒介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基于此,文章就媒体如何应对新闻娱乐化这一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认为在新闻娱乐化潮流仍在继续的情况下,加强对受众的引导是媒体的责任,我们提倡的新闻传播应该既能适应受众需求,又能正确引导受众。  相似文献   

11.
从符号学的角度浅析新闻心理互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是典型的符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 ,符号的流动包括两个方面 :传者对新闻讯息的编码过程和受众的译码过程。由于传者主体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而带来的编码的不确定性 ,以及受众主体因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带来的译码的主观解释性 ,造成了新闻传受的不对等性。尽量消除这种不对等性 ,要求传者和受者通过相互作用 ,最终达到双方对新闻符号代码的一种“动态中的平衡” ,同时 ,它也需要建立合理的传受心理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2.
浅析新闻策划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闻策划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理念正在被新闻界所接受。但这种以"真实性"为最显著特征的、对新闻事实按照新闻规律和价值进行的科学合理的组织和策划,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错误性的倾向:即将新闻策划等同于新闻炒作,将新闻策划等同于策划新闻。其实,违背新闻价值和规律的新闻炒作是对新闻报道活动的过度策划,其在动机、目的、新闻价值取向及表现形式上都与新闻策划有很大的差别,而以策划"新闻事实"为主要特征的策划新闻在宣传的本质、客体及结果等方面与新闻策划有着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新闻已成为人们了解外界的一个便捷手段,而作为新闻的“眼睛”的标题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关键。而英语新闻标题的阅读也是新闻报纸阅读的难点之一。不同文化的政治、社会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等都会影响到读者对英语新闻标题的理解。对文化差异的分析有助于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帮助他们更准确地理解英语新闻标题。  相似文献   

14.
视觉传播机制ACTS模式——以新闻图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像在现代传播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看似简单明了,实际上却是一种文化表征,隐含着不少"迷思",把握起来并不容易。本文将图像作为文本,基于符号学理论和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提出了视觉传播机制ACTS模式,即从吸引注意(Attention)、引向内容(Content)、展现主题(Theme)和积淀为符号(Symbolic)四个层面来解析视觉传播机制,从而在一般意义上揭示了图像从视知觉形式层面到文化意义层面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5.
西方新闻界将"新闻论证"抽象出来作为一个独立概念加以研究并逐步进行了宽泛化理解使之涵化了诸如逻辑的、语用的、辩证的、甚至修辞(受众导向的)的、视觉的多个维度。这本质上就是不断增加其功能性内涵,以使其适应更广阔的、日常化的新闻论域的现代性演进过程。这一概念的泛化也反映了西方新闻论证评价标准的流变,最终形成的由语用论辩理论改造的新闻论证评价的"好论证"标准,解决了新闻论证实践的单调性和"明希豪森困境"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梁启超前期的新闻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梁启超前期的新闻思想 ,用“去塞求通”四个字是无法全面准确地加以概括和反映的 ,“去塞求通”仅仅是其新闻思想的一部分。梁启超前期的新闻思想集中表现在对“报馆有益于国事”及“报章体例”的探讨上 ,提出了开风气、求通达、教愚民的报刊功能观以及文义并举的新闻业务思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学、新闻学的角度对体育新闻与人文奥运的内涵、特征及其相互联系进行分析,指出人文奥运对体育新闻的要求,提出在人文奥运理念背景下体育新闻应注意的几个方面:提升体育新闻工作者的人文素质和体育新闻的人文品位;注重体育新闻受众的需求;更充分地发挥体育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8.
翻译实践中常常看到一些译者在英译汉语软新闻时并未遵从传统的翻译理论 ,而进行了大胆编译 (删除或增加某些内容 )。本文从软新闻的文本特点及其传播功能出发 ,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制约软新闻宣传效应的实例分析 ,认为软新闻独特的文本特点、中英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以及软新闻对宣传效应的刻意追求 ,使得传统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有时在英译汉语软新闻时失效 ,而编译则在此领域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9.
论当前新闻传播中典型报道的改进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型报道在我国新闻传播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它具有强大的新闻舆论引导功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典型报道如何改进与创新,这是传受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针对近期典型报道更加注重从平民视角反映时代精神、加强双向互动、策划与整合等新特点,及其重视突出新闻性与探索传播技巧,注重缩小与受众心理距离等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对于新闻传播中颇具影响力的典型报道,不断关注其新的发展势头,积极探索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英汉新闻编译的“求同存异”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新闻编译话语实践的复杂性,使得它无法被简单地归结为西方统治与本土抵抗这一后殖民研究范式,新闻编译策略也不能简化为对原作的归化或异化处理。发展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提出的“杂合化”思想,提出“求同存异”编译策略以服务于新闻编译活动的目的,有利于不同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流和协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