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幽默理论研究是孙绍振运用“错位”范畴研究文学中的情感逻辑的必然拓展,由“错位”出发,他对幽默中的二重逻辑错位、各类幽默文本如喜剧、幽默散文等的形式规范均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于幽默散文的写作而自成一家。本文在赞赏其幽默研究的经验深度与理论高度的同时,也对其所提出的“审智”范畴提出了质疑,以求在对孙氏理论的研究对象的质疑、检测、批判中展开真正的学术批评。  相似文献   

2.
孙绍振的小说理论突破了传统小说理论真善美三种价值统一的关系,提出这三种价值应该是一种"错位"关系.错位关系在小说中表现为不同人物情感感知之间的多元"错位".孙氏的理论不但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又有理论的高度原创.他善于凭借着自身的艺术直觉,对作品直接进行原创性地概括,这让他能够大胆地对西方理论提出质疑和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独创的"错位"范畴.这个范畴贯穿于他的全部文学、美学和幽默学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3.
理论范畴的准确性必须建立在确定的外延基础之上,但散文是多种亚文体的综合交错,恰恰缺乏确定的外延,这就造成了现代散文理论十分贫困.建构散文理论的当务之急,一是在错综复杂的外延中确立基本范畴,在矛盾转化中衍生新范畴、亚范畴,构成自洽的、有序的散文范畴系统,二是在方法上突破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辅之以三分法,三是摒弃以静态的眼光对散文史作孤立直观的表层描述,而以动态的历时视野将逻辑范畴与历史发展结合起来.就散文发展演变而言,抒情审美的极端造成滥情、矫情,乃有审丑和亚审丑之幽默散文,而亚审丑幽默所遵循的并不是理性逻辑,故其思想深度受到限制,此等矛盾遂导致既非抒情审美亦非亚审丑幽默的审智的产生.因此,将文学性散文归纳为“审美”、“审丑”、“审智”三大范畴,既是逻辑的有序划分,又符合历史的发展进程,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填补世界散文理论空缺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贾平凹的"大散文"观是呼应声最高的散文理论与实践的倡导口号,但是它的提出也受到很多质疑.在"大散文"与"文体净化"观的争论中,大多支持或批评者非此即彼,但90年代以来的散文创作实践表明,有必要客观地辨析这场论争中的是是非非.我们要看到"大散文"观对散文题材、审美境界片面求大及抹煞文体界限而陷入了理论的误区,不过,它的提出源于提升散文身份与地位的焦虑,又在客观上推动了当代散文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崔鹏云 《理论界》2008,(7):130-131
林语堂的散文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这与其早期的散文主张有密切联系。林语堂早期极推崇散文的幽默化,并形成一定的理论特点。林语堂散文幽默特征还可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找到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林语堂散文不仅受到中、外小品文的双重影响,还与其政治信仰、文学主张相投合。并且这种幽默散文观,不仅包含了他人格与文格、生活与艺术相融合而形成的带有中庸文化色彩的本质,而且对言志派散文批评理论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林非对我国现当代散文理论研究与建设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非先生对我国现当代散文理论的研究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科学地界说了散文创作与研究的特点、关键、使命价值和自己的"散文美文观",建构了自己系统的散文理论范畴体系,着力倡导散文创作的现代观念和创新意识,努力实践散文理论研究和散文创作的创新发展,对新时期散文理论与创作的繁荣,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起到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伴随着范畴体系的中国化过程.这一过程的最新成果,就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该范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的科学概括.也形成了最新范畴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以人为本,其结构包含总体性范畴、基本范畴和实践范畴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8.
朝鲜王朝中期著名汉文学家柳梦寅的散文理论深受韩愈的影响:反骈文、倡古文,赞同"文以明道"和"不平则鸣".但他又对韩愈的理论适当变通,并结合韩愈以来的理论成果和朝鲜的时代特征,扩充了"道"的范畴和内容,辩证地看待"不平则鸣"和"诗鸣其穷"的关系,从而形成了自己新的散文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关心中国的文学,就会知道批评的可贵,但批评要实事求是.看李兆忠先生<错位的东方"康桥"),给人一种"误读"和"错位"的感觉.本文提出以下几点:一、对"错位"的理解;二、对"史料"的考证;三、对立论的审视,以对松乱与错漏的文章提出质疑,并求教于各位专家.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历史理论是基于"劳动发展史"的理论,劳动范畴是马克思社会历史分析的基本范畴.但是,由于马克思没有建立起从抽象到具体的历史理论体系,其劳动范畴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这成为相关研究的重要障碍.本文主要以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的相关文本为依据,对劳动范畴的基本内涵进行解析,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次序界定了劳动、生产、社会劳动、社会生产这四个基本概念,并明确了其相互关系,理清了劳动范畴的基本概念结构,为进一步梳理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概念体系与逻辑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重新审视散文的"真实与虚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必须无条件"写真实"的理论违背了散文创作的规律.其一,从严格意义上说,一切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虚构;其二,由个人"经验"向"体验"的转型,为散文的虚构提供了可能性;其三,"即时性"与"回忆性"的错位,也使散文不可能做到"完全真实";其四,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大量"法无定法",敢于"破体"的作品.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有限制虚构"的观点,即允许作者在尊重"真实"的前提下,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虚构;同时,又要尽量避免小说那种整体性的"无限虚构".  相似文献   

12.
陈鸿雁 《甘肃社会科学》2012,(4):248-250,255
林清玄是台湾本土的散文作家,敢于面对现实,表现社会矛盾.早期他将自己的朝气与激情倾注在文化乡土抒写上,以散文方式表达了对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既渗透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又笼罩着鲜明的民族风格,体现了古典式的生命存在的智慧,属于文化乡土散文的范畴.本文拟就其文化乡土散文深厚蕴藉的乡情美为重点,兼从精心整合的意象美、平实幽默的言辞美、情绪表现的色调美及浑然天成的哲思美几方面阐释其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3.
"真情实感"是林非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散文范畴,它一度被视为散文创作的基石。然而近年来,这一散文的核心范畴却遭到了孙绍振先生的猛烈攻击。本文以历史的眼光,对"真情实感"的内涵和发展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分析,并进而区分了"散文情感"、"诗的情感"与"小说情感"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文章还从日常情感与审美情感、表现情感与显露情感、"大感情"与"小感情"三个方面,对如何提高新世纪散文的感情质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南海形势的变化,学术界围绕南海历史问题的研究日趋深入,并呈现出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历史与法理相结合的特征。然而一些国外学者对于中国在南海主权问题上提出的历史依据或横加指责或有所质疑,声称中国"滥用"历史、"编造"历史。这些批评、指责、质疑不仅割裂了历史与法理之间的相互联系,甚至超出了理论研究的范畴。因此,对南海历史研究加以澄清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论逻辑中项     
<正> 论逻辑中项,这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课题.回顾逻辑历史,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弟子德奥弗拉斯在其三段论和"外设三段论"中就提出并探讨了逻辑中项问题.随着认识的不断发展,逻辑中项又成为现实思维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何为逻辑中项?以往的表述多指形式逻辑中的三段论中项和辩证法中的中介范畴.其实,二者都不是真正的逻辑中项.因为形式逻辑中的三段论中项即三段论"中概念"、"媒概念"、"中词"、"中名辞"等,它是指在三段论大小前提中都出现,并起联结作用,而在结论中不出现的概念.如果把逻辑中项等同  相似文献   

16.
王琴 《兰州学刊》2007,(3):186-188,205
<乐记>以篇目逻辑体系与范畴潜在逻辑体系的双重组合,形成完整的美学理论建构.其中较为清晰的理论逻辑梳理,范畴的内蕴凝结与潜在的意义钩连,展现了朴素辩证逻辑思维方式与感性体验思维方式在美学理论建构中的融合,对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理论建构的某些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115-118
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的翻译、介绍以及理论本身,没有更多顾及巴赫金的理论背景以及他对其他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力。综合分析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主人公"与"复调世界"两大范畴,与小说叙事理论中的"人物"、"叙述者"、"叙述世界"等范畴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小说叙事理论中的"人物"、"叙述者"、"叙述世界"等范畴充实了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主人公"与"复调世界",这两种理论形式共同指引着小说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8.
陕大海 《江汉论坛》2002,1(2):12-15
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分析马克思哲学实践范畴的形成、涵义以及它在哲学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提出实践范畴是内涵最小且不可再分解的范畴,它对整个世界的"解释"(即对哲学中的其它范畴的解释)也就是对它自己的"解释".因此,通过实践范畴的这种"自我运动"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逻辑上是可行的,而这种以实践范畴为基石的哲学体系本质上是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实践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就湖湘学派的奠基者胡寅和胡宏二者的思想进行梳理和阐释。胡寅从道学家道统论立论而辟佛以崇正;胡宏以道为其哲学逻辑结构中的至高范畴,提出道性本体学;把时代理论思潮的核心话题疏解为天——性——心的逻辑结构;并从道性合一的理论思维方法来审察道与物、心与理、善与恶、道与性、心与性的关系。而针对理论上的冲突,朱熹特撰《胡子知言疑义》,质疑胡宏的论点。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散文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倘若没有现代传媒的中介和转化 ,西方散文资源与古代散文传统也无法演变为现代散文。说自己想说的话 ,发表知识分子个人的意见 ,从现代报刊的文化特征来看 ,既是对古代散文“言志”传统的现代诠释 ,也是现代散文重要的文体功能。同时 ,现代散文不可能回避其娱乐功能 ,使现代散文成为市民社会的消闲方式。现代散文发展中所提出的有关“幽默”的理论问题 ,以及现代报刊文体与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的对应关系 ,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