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个民族的童年时代,都以文化历史积淀的途径,形成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个性。这种不同的个性特征,或者以内化的形式沉淀于集体无意识之中,构成自己的文化心理结构:或者以物化的形态对象化于客观外界,形成本民族初期的文化体系。这就是说,在各个民族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历史地沉淀于集体无意识阈限之下的文化因素及其物化于外界的文化体系,始终是该民族个性的核心。所以马克思在谈到人类童年时代的发展状况时,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深刻地指出:“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①我们从这种观点出发,把古代希腊民族看作是“正常的儿童”,那末,我们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应该是马克思所说的“属于这一类的”“早熟的儿童”。中华民族童年时代这种早熟的天性,与自己的社会文化相联系,早在以华夏集团为其主干的民族  相似文献   

2.
《文史哲》2020,(3)
梳理马克思、恩格斯散见于其德文、英文著作中的“民族”字眼,可以发现其民族观揭示了古代民族、现代民族两条形成路线,都经历了“部族”阶段,并且分别以建立古代民族国家、现代民族国家为各自发展的高级形态。这就与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强调“现代”这一时代定位有了出入,从而为拓展其适用性提供了可能。无论是梁启超1905年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国家主义创造,还是顾颉刚1939年对“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论证,很多论述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观暗合。费孝通1939年运用“族团”(ethnic union)概念与顾颉刚进行商榷,难说构成民族对等意义上的学术对话,其1988年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阐发,则更多是对斯大林民族定义中国化实践智慧的总结,但其核心概念“民族集团”的使用比较随意,也缺乏定性分析,这都源于其始终没有认识到乃师史禄国英文写作中运用的ethnos实际上是希腊语ενοs的拉丁转写。“中华民族”在梁启超、顾颉刚看来就是属于文化族类而非种族、氏族、部族的“汉族”或“汉人”。只有以马克思民族观为基本规范,才能解决政治学、民族史学科分割带来的认识局限问题,从历史的镜像看到清末民初民族关系结构变革的历史真相,进而建立“一族多线”的中华民族国家观。  相似文献   

3.
《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谓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设想” ,其实并不是马克思的 ,而是他批判的《哥达纲领》的。马克思诚然是从这一“设想”出发开始他的推理的 ,但这并不因此就证明他对这一“设想”的认同。毋宁说他由此推理而否定了这一“设想”。社会主义的未来制度只能从它的历史规定中逻辑地推出 ,这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对此 ,马克思早就有类似论述 ,这才是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真正“设想”。  相似文献   

4.
熊映梧同志在《用发展的观点研究<资本论>》(《社会科学》1983年第7期)一文中,提出了他对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新见解。他认为:“马克思讲的资本积累的绝对规律其实是相对的”,因为这条规律只和“资本主义前期”的一定条件相联系,而“现代资本主义的情形已远非昔比,上述的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从资本主义前期的实际情况中概括出来的”“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这条规律,“未必适用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阶段。”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以就教于熊映梧同志。  相似文献   

5.
苏冠中 《理论界》2023,(6):24-30
恩格斯认为《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已经转向共产主义,并将这一共产主义界定为“哲学中产生的党派”,称马克思为“有学识的共产主义者”。通过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与共产主义关系的实际考察,我们发现虽然此时的马克思并未把共产主义当作明确的思想或政治主张,但恩格斯的观点实际上不仅把握住了马克思思想展开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的“现实”,更把握住了这一共产主义是从“哲学中产生的”这一关键之点。事实上,只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真正从哲学中产生的,是“建立在健全的哲学原则的基础上”的,“是新黑格尔派哲学的必然产物”。更重要是,“哲学中产生的党派”实际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规定,与马克思、恩格斯后期对“党”、对“马克思主义者”的本真性认识遥相呼应,对于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马克思主义者的自我认识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民族问题是一个特定内涵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在《论波兰问题》一文中曾说:“克拉科夫革命把民族问题和民主问题以及被压迫阶级的解放看作一回事,这给整个欧洲做出了光挥的榜样。”列宁也指出:“把社会主义革命和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同民主问题之一的民族问题对立起来是荒谬的。”他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在国内外引起了一些争论,已经成为东西方理论界的热门话题。现主要就国内近年来有关这一理论的讨论综述如下。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内涵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基本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市民社会是马克思在早期从黑格尔那里借用的一个不科学的概念,马克思在晚期成熟著作中用更科学、更准确的“经济结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等概念取代了“市民社会”的概念。这是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它有两个要点。一是认为“市民社会”概念是马克思在思想不成熟时所使用的概念,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对这一概念弃而不用了;二是认为在马克思那里“市民社会”概念等同于“经济结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等概念,而且后者更准确。  相似文献   

8.
搞清楚“历史发展规律”、作为总体的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各个民族或国家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及资本主义与“世界历史时代”之间的关系 ,是正确、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历史和逻辑的前提 ;“跨越”思想并非是马克思对所谓“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跨越”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结构及其演变发展规律认识发展的逻辑结果 ,而绝不是他基于对人的价值的考虑  相似文献   

9.
我们应当深入理解马克思:他的实践转向和物质生产转向的真正意义,在于开创了哲学关心人类问题的新时代。从通常被作为“唯物史观”的内容中,指出它所蕴涵的深层的人类性、人类学的东西,从而认为马克思关于历史的理论,实质上是关于人类世界的哲学理论,是关于人类合理生存并走向自由解放的哲学理论。这一新的理解,既符合马克思哲学的深层意蕴,又有助于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出场:关心各民族向“世界历史”的发展并合理地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的超验性维度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一切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一样 ,马克思哲学也内在地具有超验性的维度。重新发现并正视马克思哲学所固有的超验性规定 ,乃是有效地矫正过去对马克思的误读 ,从而“回到马克思”的需要。马克思虽然未曾直接在肯定的意义上使用“超验”或“超验性”这个词 ,但他的著作却无疑包含着对超验或超验性规定的肯定。在马克思的中学作文、博士论文、《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著作中 ,都表达了超验规定和超验维度。在马克思哲学系统中 ,“有”→“无”→“有”与“无”的扬弃 ,成为超验性的完整的表征结构。这是马克思哲学的一大特点 ,同时也是其真正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青年卢卡奇的历史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历史”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总体性”、“物化”、“阶级意识”等概念都是竖立其上的。这一著作的书名从表面上看重点似乎在“阶级意识”上面,但就卢卡奇这一著作的内在思路来说,重点恰恰在“历史”这一概念上面。青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马克思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这首先表现在,青年卢卡奇在理解历史时没有了马克思历史观中的本质论的思想层面。我们知道,“历史”在马克思那里是有两个层次的内容的。第一层次是历史运行的层次,它说明的是在一般认识论的层面上历史是什么这一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  相似文献   

12.
一、蒙古文学的源流——神话传说 神话是人类文学样式之源,蒙古族文学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学概莫能外。无论哪个民族虽然存在不同社会阶段的文化体系,但它的起源都是原始文化,绝不是以最早的文字写定的典籍为其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发展史方面的著作中对神话多有论述,马克思说:“……古代各族是在幻想中、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期。”恩格斯把初民意识归结为宗教意识,把初民神话归结为宗教观念,并特别在“观念”后的括弧内注明“神话”二字,可见神话与原始宗教几乎密不可分。鲁迅称《山海经》为“古之巫书”。“巫书”无非是以文字写成的神话;“巫话”就是口头神话;“巫风”就是神祭。巫风炽而巫话起,巫  相似文献   

13.
<正> 在近年来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中,马克思在晚年放弃了“亚细亚”这一概念的说法,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很流行。这派意见认为,“亚细亚”概念是马克思的早期用语,是当时马克思对原始社会的一种称呼。这一概念“只是马克思在他几篇文章中  相似文献   

14.
略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俄国公社问题上的“不同意见”──驳“马恩对立论”毛石成勿庸讳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和俄国社会的前途问题上存在着某些不同的意见。这对于探索中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来说,本来是一种极其正常的现象。可是,所谓马恩“对立论”却似...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长期以来,马克思的这句话被许多人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之点,是无产阶级教育区别于资产阶级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教育革命的主要内容。有些人根据马克思的这个观点,提出“学生即工人农民,工人农民即学生”的口号,并且认为这是“共产主义萌芽”。“四人帮”胡说什么“宁要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不要有文化的精神贵族”,更是把马克思的这个观点歪曲到荒谬绝伦的地步。实践已经证明,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的思想体系,离开了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孤立地、片面地强调马克思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会对实际工作造成多么巨大的损害。马克思没有写过教育学的专著,他对于教育的许多观点和看法,都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政治和经济问题中提出来的。例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从劳动力再生产、工资、工作日、社会  相似文献   

16.
当前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依然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对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否存在着异化理论长时间以来在学界多有争论,有主张“无异化论”者,这一主张极易造成马克思思想之自我分裂,造成本不应有的“马克思反对马克思”的理论混乱;有主张“有异化”论者,但也鲜有提出令人信服之理论根据。本文对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异化思想的存在进行肯定,并通过分工与个性角度提出“马克思异化总体根源理论”,从而力图说明马克思异化思想发展之理论脉络。  相似文献   

17.
关于马克思正义观的若干根本性和深层次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研究中并未真正得到阐明,有些基础性的问题甚至被掩蔽了起来,这就限制了对马克思正义观的全面而准确的把握。要达到对马克思正义观的全面而准确的把握,需要从根本上廓清马克思有没有以“正义”为武器批判资本主义、马克思有没有对资本主义在事实上作出“非正义”的批判,以及唯物史观有没有排斥正义等问题。出于种种原因,马克思的确像伍德等人所认为的那样,没有以“正义”为武器批判资本主义,但他事实上对资本主义作出了“非正义”的批判,这一批判本质上是他揭示和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不仅如此,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也没有否定和排斥正义。  相似文献   

18.
高强 《齐鲁学刊》2022,(3):153-160
在抗日战争语境下,妇女节与儿童节受到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妇女节和儿童节影像是抗战文学中的重要元素。战时中国历史语境中的妇女节和儿童节反映到文学之中,呈现为热烈的抗战动员景象。由此,战时中国文学的妇女节和儿童节书写,成为颂赞和制造为民族国家献身的“新妇女”和“新儿童”形象的重要一环,这时期的文学对妇女、儿童响应民族国家抗战的呼唤,是以忽略妇女儿童自身的主体性为代价的。因此,不少战时作家的妇女节和儿童节书写发出了“谁的妇女节”和“谁的儿童节”的疑问,一些作家由号召妇女、儿童参与抗战的“附和者”角色转向了“质疑者”立场,他们的创作从民族国家话语的笼罩中顽强地庇护着妇女和儿童的主体性价值。战时中国文学所呈现出来的妇女节和儿童节影像,一方面深刻勾连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脉络,另一方面又传达出作家文人对于妇女和儿童这两类人群的独特思考,为战时中国历史语境中妇女节和儿童节纪念留下了重要一笔。  相似文献   

19.
本文解读了马克思晚年“跨越设想”中的现代化思想。认为这是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中最重要、也是最有实践价值的部分 ,它应该成为我们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其现代化思想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奥德赛》回乡主题的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正常儿童”的古希腊生活,一直以“神人合一”的特点与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形成对照,但从现代思想文化视野看,古希腊世界还具有“物人合一”的特点,正像海德格尔所说:古希腊人把世界视为由“天地神人”构成的“维一的四位整体”。这个特点在《奥德赛》的回乡主题及荷马对这个主题的独特描述中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