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严羽《沧浪诗话》评论“以盛唐为法”,但我们并不能据此简单推定汉魏诗歌在严羽的评价中逊于盛唐。他在高度赞赏汉魏诗歌的艺术成就的同时,积极地寻求,并最终在盛唐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诗歌理想。汉魏诗歌在严羽的诗歌评价体系中.起着参照作用,即其作为高古真纯的诗歌类型,与盛唐诗歌做对比,并验证后者在内容与艺术结合方面相对更高的合理想度。  相似文献   

2.
以王闿运为核心形成的汉魏派是晚清诗坛重要的诗歌流派之一,其诗歌风尚以复古为旨归,推尊汉魏,提倡字摹句拟,在取得较为突出的艺术成就之时,由复古所造成的困境也表现于他们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之中。清、民之际随着邓辅纶、邓绎、王闿运等相继陨世,该派逐渐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并受到新旧诗人、学者的攻击。在此背景下他们所进行的“走出汉魏”的探索,使他们的诗歌风格更为丰富多元,却也淡化了流派鲜明的宗旨和特色,最终使汉魏派消失于诗坛。  相似文献   

3.
汉魏诗歌是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些诗歌大多产生于乱世,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悲剧意识。这种深重的悲剧意识既有对人生苦难的深刻忧患,也有对生命短暂的人生悲剧命运的痛苦思索。  相似文献   

4.
《史记》对汉魏六朝诗歌最直接最显明的影响即体现在咏史类诗歌题材上。汉魏六朝咏史之作,无论是侧重人、事重现的传体咏史,还是借理抒情的论体咏史,亦或是吊往伤今的怀古咏史,都在取材《史记》的过程中,通过古今时空的连接,拓展了《史记》人物意象的精神内蕴,并增加了诗歌自身的抒情厚度。  相似文献   

5.
晚明诗论家许学夷以精于辨体著称,其《诗源辩体》通论先秦至晚唐诗之演变。所论汉魏六朝诗部分,力求调和七子派宗汉魏黜六朝与六朝派嗜好"偏奇"、公安竟陵"诡诞相尚"之间的理论对峙,通过对诗歌体制中俳偶、声韵等因素的详尽考察,把握汉魏六朝诗歌的流变轨迹,并对此前"诗溺于陶"的辨体命题予以修正,为该段诗史研究确立了系统的辨体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6.
当前学术界对吴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吴均体是什么”的争论上,而对其诗歌渊源等问题讨论不足。吴均从汉魏、晋宋、齐梁诗歌中多方接承,转益多师,终于形成其诗歌的独特风貌;其诗歌能够将“表现”与“再现”结合是其诗歌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诗境是陆时雍诗歌批评的主要标准之一。从他所选《古诗镜》零散的评语中,可以看出有关诗境本质及生成特点等方面的突出见解。《古诗镜》不仅在汉魏六朝诗歌批评中充实丰富了传统诗境理论,而且由前人对个别作品诗境的简单感悟,扩大为对汉魏六朝诗史的整体观照与崭新诠解,尽管其中慧识与偏宕并存,但其开拓性贡献仍具有不可忽视的诗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求索锐气 方家器识──葛晓音教授的古代诗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索锐气方家器识──葛晓音教授的古代诗文研究葛晓音的专业方向是汉魏六朝隋唐五代文学。十五年来,她的研究范围主要分汉魏六朝诗、唐诗和唐宋散文三部分。已发表的论著着重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对汉魏六朝诗歌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进行系统考察,就每一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9.
苏、李诗为伪作今已成定论,但《文选》在收录"苏、李诗"时并没有将之看成是伪诗,苏、李诗非伪作并不是萧统一个人的认识,而是汉魏六朝主流文人的共识。主要表现在:一、他们对苏、李诗拟作时没有将之看作是伪诗;二、在"以体论文"为特征的汉魏文论中,李陵诗被认为是从四言诗到五言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是五言诗的滥觞。因此,被考证认为是伪作的苏、李诗,在汉魏六朝文学发展中却是以真实的苏、李诗的身份对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的。《文选》收录苏、李诗的意义在于从文章选本的角度肯定了苏、李诗对汉魏诗歌发展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本形态、社会风尚、诗歌美学等角度分析了曹丕诗歌的“清”“怨”诗风,并对汉魏之际“清”“怨”诗风的形成进行了论述,理顺了“清怨”诗风的渊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袁桷作为元大德、延祜年间的文坛领袖,其诗歌对元代诗歌的确立与定型有着重要作用。他在诗歌理论和创作的实践上改变了宋末诗风,其古诗具有重视兴象、意象高古之特点,歌行体表现出清新绮丽的诗风。袁桷在诗歌渊源上以汉魏建安诗人和唐人李贺诗为取法对象,对元代诗风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汉魏诗歌大多产生于乱世,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悲剧意识。这种深重的悲剧意识既有对人生苦难的深刻忧患,也有对生命短暂的人生悲剧命运的痛苦思索。  相似文献   

13.
明中后期,传统的"格调"论说已不能提供更多的理论阐释,新的诗歌美学概念与诗学思维正被尝试引入汉魏诗学中,王世贞便是这种转变的代表人物。其汉魏诗学术语论明显可以看到这种新旧思想交替发展的轨迹。汉魏诗歌"古色"论的提出是为了消除"本色"论的含混性,"古色"本身仍表现出对"格调"的追求。"自然"与"性灵"论说的提出使王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公安派的理论先驱,但二者的获得并非是无条件的,需要以"古"为前提和基础,这也是王世贞"性灵论"与公安派"性灵说"最大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中唐白居易多篇诗文,系统阐释了白居易诗歌理论主张。文章着重论述了白居易关于诗歌创作的动因、诗歌的社会效用及诗歌的表现形式,对白居易诗论和诗歌中表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给予了重新评价。论文以白居易诗论为纬,以先秦、汉魏、六朝诗论为经,联系白居易生平,以新的视角重新解读了白居易诗论,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中唐白居易多篇诗文,系统阐释了白居易诗歌理论主张.文章着重论述了白居易关于诗歌创作的动因、诗歌的社会效用及诗歌的表现形式,对白居易诗论和诗歌中表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给予了重新评价.论文以白居易诗论为纬,以先秦、汉魏、六朝诗论为经,联系白居易生平,以新的视角重新解读了白居易诗论,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就起源于先秦、奠定于汉魏、发展于唐宋的“以悲为美“的诗歌美学思想,阐述了唐诗“悲音美“的特质,指出了不同时期诗歌“以悲为美“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论"操诗属汉音、丕植诗属魏响"——兼及"文学自觉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不直接论述目前学术界热烈争论的"文学自觉说",而是以考察汉魏诗歌之变为出发点,具体分析了曹操与曹丕、曹植的诗歌的不同,对"操诗属汉音、丕植属魏响"之说的合理内核予以挖掘,兼及"文学自觉说".  相似文献   

18.
孤独意识与李商隐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诗人李商隐由于出身孤寒,在政治上孤立无援,加之世无知音的寂寞以及感情上缺乏依托,因而具有浓厚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对其诗歌的句法、意象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商隐诗歌悲慨的情感底蕴,从而接续了汉魏六朝以来以悲为美的审美传统,在中国诗歌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建安五言诗和十九首、苏李诗等,共同实现了由两汉诗歌单音词为主体向双音词为主体的转型。汉魏诗歌的语言演变史,证明了十九首、苏李诗等古诗是建安之后的产物,并且主要与曹植为中心的诗人群体有关。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六朝诗歌的集大成者,庾信以其“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的诗歌成就和文学史地位以及“绮艳清新”的诗风成为杨慎论述六朝诗学观的典型个案。杨慎在前七子宗汉魏、盛唐诗歌的复古诗学思潮中对庾信诗歌亲睐有加,倡导“尊唐”而不可“卑六代”,从诗歌声律、诗歌内容的承接和发展以及诗歌美学风格多方面建构六朝诗学观,将六朝诗歌的审美特质和诗歌史地位提高到了新的水准,显示出杨慎六朝诗学独特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