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牡丹亭》以梦中相识、慕色而亡、人鬼幽媾、还魂复生的“鬼话”实现了对“至情”的诗性表现和哲理体认,在手法与内蕴的契合上达到了完美的程度。剧作的情节建构、情境营造、人物设计、形象刻画都融进了我国民间广为流播的宗教智慧,但剧作家的主观意图却并不在于张扬宗教教义。剧作出无入有、张皇幽缈的宗教叙事与“为情作使”、彰显人欲的主观意图之间构成一种相反相成的契合,正是这种契合使《牡丹亭》中的“至情”有了超越生死、感人肺腑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2.
“情”的阐发是明清戏曲批评家热衰谈论的重要话题.笔者以明清关于《牡丹亭》的评点为中心,通过考察“情”在明清两代的嬗变,揭示了汤显祖所标举的“情”在明清士人那里经历的三重变奏,而这种变奏既与明清时代思潮的潜变相表里,又与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观念、精神气质的不同倾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牡丹亭》情与理的冲突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显祖是我国16世纪伟大的戏剧家。其人生经历了激情与消沉、梦幻与现实的思想矛盾。他在推崇传统道德的同时,又幻想构建一个符合自己理想的伦理典范,这在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表现为人物于情、理之中的变化。通过分析《牡丹亭》人物由“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转变为融合为一的原因。以求探究汤显祖的创作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汤显祖的戏剧作品可称为“梦剧”,他的《紫萧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邯郸梦》都与梦有关,后三部甚至几乎全用梦来构建,而且,在理论上也对梦进行了总结.“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复甘义麓》),可以说是他梦的诗学的晶核.“情”,“梦”,“戏”三者之间关系紧密.“因情成梦”,“情”乃“梦”的前提和基础,它孕育并催生了“梦”,“情”是创作的巨大动因,是一种创作的内驱力;“梦”是“情”的转化和象征,即“梦”使“情”得到了宣泄与升华;而“戏”是“情”和“梦”的表现形式,即“戏”这种文学样式使“情”、“梦”这种沉浮于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体验外化为可视、可感的艺术形象.在“情”、“梦”、“戏”这三者的关系中,人的心理现象中超现实的“梦”是一种中介、桥梁,它既是创作内容,又是戏剧创作的特殊形式,它使创作主体和作品中人物的心  相似文献   

5.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牡丹亭》中的杜丽娘都是冲破封建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抗争形象。但二者的反抗对象有所不同:崔莺莺的反叛行为是对封建礼教的抗争,而杜丽娘更多的是对扭曲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之叛逆。这种差异昭显出杜丽娘形象所体现出的人性解放与觉醒之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6.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牡丹亭》中的杜丽娘都是冲破封建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抗争形象。但二者的反抗对象有所不同:崔莺莺的反叛行为是对封建礼教的抗争,而杜丽娘更多的是对扭曲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之叛逆。这种差异昭显出杜丽娘形象所体现出的人性解放与觉醒之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在《老生》中采取了多声部叙事策略,作者是最高层次的叙事者,其次是饱学之士的老师,最底层的叙事者是唱师。与多声部叙事相对应,《老生》的文本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个层次由《山海经》部分原文组成,属于原典部分,它构成全书的意象系统,奠定了小说的格调;第二个层次由师生对话构成,这既是对《山海经》原典的阐释,又直接促成下一层次的故事讲述,它是沟通第一层次与第三层次的桥梁;第三个层次是唱师的回忆,由革命、土改、文革和改革四个时期的故事构成,呈现了“无言的历史”,这是《老生》的主体部分。多声部叙事令文本系统奇崛而突兀,也使得文本的意义系统含混而丰富。  相似文献   

8.
脂本《红楼梦》第二十一回,有一大段回前总批;有雾题《红楼梦》一律,失其姓氏,惟见其诗意骇警,故录于斯:“自执金矛又执戈,白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凡是书题者,不可不以此为绝调。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惜乎失名矣……(《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以下简称《辑校》,第384页)此诗确实非同凡响;“诗意骇警”、“诗句警技”不说,其作者还“深知”雪芹创作《红偻梦》的“底里”。然而可惜,作者已失名了。但转念一…  相似文献   

9.
汤显祖“情之至”论,当下学术界都把以情抗(反)理作为其核心内涵予以认定,其关键在于对《牡丹亭记题词》的读解上。结合“临川四梦”,两者均不能得出对立关系论断;同时异世之人尽管歧见纷呈,但于中国思想文化传统境域而言,情理关系始终处于和合状态;汤显祖贵生思想以生之理统贯人之生,实质上建构的仍是情理和合关系态势。  相似文献   

10.
一个古老陈旧的爱情故事,为什么能引起了几乎是遍及全世界的读者的兴趣?因为它极大地满足了我们对爱情描写上的审美要求──这要求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也不分时代的;它是全人类在长时期的心理积淀中形成的共同的审美理想。这就是爱情(包括婚姻)中的“灵”与“肉”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圆满”与“缺憾”的统一。《廊桥遗梦》生动而又深切地描写了这种统一,它于是成了风靡世界的畅销书。  相似文献   

11.
《牡丹亭》续作基本叙杜丽娘和柳梦梅姻缘后事,但是,汤显祖原作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到此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借古喻今、寄托怀抱,同时也将一部"生生死死为情多"的《牡丹亭》,变成了一曲忠臣义仆、清官贤妇的颂歌,成为一部理学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2.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洪?的《长生殿》都歌颂了"情至"理想,然而由于时代和作家个人等方面因素,二者在"情至"、"情始"、"情追"、"情圆"等具体表现方面有着诸多不同。《牡丹亭》欢快激扬地唱响热烈与浪漫,《长生殿》则凄美婉转地吟出悲郁和感伤;前者是万物欣欣的阳天春日,后者是西风残照的落日余霞——绚丽至极却又透出几分萧瑟悲凉。  相似文献   

13.
在主题意蕴上,《牡丹亭》在以言情为主的爱情故事中,高度赞扬杜柳爱情具有个性解放精神的以情抗理追求。同时,在《牡丹亭》以政治为副的抗金故事中,又深刻批判了杜宝等思想僵化、御侮无策的正统理学之士。因此,对封建正统理学之士与正统理学之教的共同批判,方是《牡丹亭》主题意蕴的深刻性所在。  相似文献   

14.
汤显祖途经南安府大庾县(今江西大余县)时,听到了一个非常动人、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后来就写出了千古名剧《牡丹亭》。《牡丹亭》奠定了汤显祖“东方莎士比亚”的文学地位;同时,汤显祖在大余的一段传奇经历和剧作《牡丹亭》,在大余衍生出了一系列景点名胜。  相似文献   

15.
明代吴炳传奇《疗妒羹》是一部敷演冯小青情事之作。作者以小青情事为题材,意在踵武汤显祖《牡丹亭》之"情至说",然而从情节到主旨都在刻意模仿《牡丹亭》,未能超越世俗价值观等局限,为赋予女主人公的俗世幸福而牺牲了其深刻的精神内涵,从而导致《疗妒羹》艺术性之粗陋与思想性之浅薄。  相似文献   

16.
舒元舆《牡丹赋》中的牡丹形象并不具备典型的中唐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至多是对中唐社会做局部短暂的描摹,舒赋的牡丹形象呈现更多的是舒元舆个人的风云际会以及作者大和年间的创作心态。汤显祖《牡丹亭》中的牡丹形象呈现动态发展的特点,牡丹形象的生成既源于明中后期两种文化思潮的撕扯,也是汤显祖个体思想文化的塑成,传达出汤显祖对自由精神的清醒体认和终极追求。《牡丹亭》颇有争议的《圆驾》一出则是汤显祖以"含泪的微笑"的艺术形式,完成了一位情理难谐的洞见者对一位现实社会的接受者的塑造。  相似文献   

17.
在墨子所强调的十项思想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中,“兼爱”是最根本、最核心的一项,而其他九项则是“兼爱”的深化与拓展。墨子所倡导的“兼爱”是指关怀每一个人而不论他是否与自己有血缘亲属关系,也就是指一种不分亲疏、不论贵贱、爱人如己、一视同仁的普遍的爱。这是一种与“交利”、“非攻”、“正义”、“自爱”、“天爱”统一的爱。墨子希望通过“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兼爱”精神来构建爱的秩序,以求达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