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阎锡山通过村治实现了对农村社会的全面控制,为其军阀统治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较雄厚的物资。但是,阎锡山村治思想内在逻辑的矛盾,必然会使军阀政府的官僚机构进入不断膨胀的恶性循环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官僚腐败和权力失衡,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山西村治效果的有限,即使连阎锡山所设想的狭隘利益也很难实现。 相似文献
2.
3.
权力腐败一直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但学界对权力腐败的探讨绝大多数停留在政治学、法学领域。事实上,权力腐败也是个伦理问题。除了从政治学、法学角度予以研究外,还应从伦理学视域予以关注。从伦理学视角看,腐败说到底是权力工具性的恶性膨胀,是对权力价值性及应该负载的道德使命的违背。权力腐败的事实证明,权力的工具性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便是它要受权力价值性规制,否则权力便会误入歧途,成为人类文明的阻障力量。 相似文献
4.
5.
6.
中学校长权力伦理建设之所以可能,一方面在于中学校长权力运行有其道德伦理基础,即公共精神、服务精神、人道精神。另一方面,中学校长权力伦理自身具有遏制中学校长权力腐败的作用。强化中学校长权力伦理建设基本的路径主要有校正与强化中学校长权力价值观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8.
近年来,腐败的形式日趋多样化,腐败的主体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亲情腐败”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关注。它发生于官员在私人领域作为“父亲”等的私人角色的家庭伦理,与在公共领域作为“官员”的职业角色的行政伦理错位的情况下。“亲情腐败”有其久远的历史伦理渊源,又有深刻的现实伦理基础,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有效地预防和惩治“亲情腐败”。 相似文献
9.
腐败产生的根源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只为腐败产生提供了可能和条件。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一些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在内在思想上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仆意识的倒置,二是利益导向的错位,三是自我人格的裂变。为有效根治腐败,必须以江泽民同志的“以德治国”思想和“七一”讲话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从严治党,从严治官。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从社会对个人影响的角度可以提出三个理论假设:即权力来源错位惯习与权力腐败、权力性质缺位惯习与权力腐败、权力交换漠视惯习与权力腐败.今依据36个权力腐败个案的档案信息和访谈资料分别对该理论假设进行实证分析和理论探讨,并基于以上分析和探讨提出三项对策性建议:一是坚持“权为民所有”;二是坚持“权为民所用”;三是构建权力制约的“天罗”和“地网”. 相似文献
14.
权力腐败问题是影响我国新时期经济建设、政治稳定以及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鉴于权力腐败的严重危害性,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我国权力腐败出现了很多新变化,表现形式多样化、产生原因复杂化,对反腐倡廉工作带来很大挑战。造成权力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由于公共权力异化造成的,从经济、政治、法律、社会及伦理等多渠道分析权力腐败的新动向及其防治措施,是当代中国反腐倡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16.
17.
《齐鲁学刊》2021,(1)
制度伦理是对特定社会正式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中蕴含的一系列价值目标、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等的总称,是一种隶属于制度的道德本体论规定。这里所谓的制度,首先指涉一组互为关联的规则和规范体系,其次指涉一种基本的社会结构;制度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它始终委身于一定的规则规范与社会结构之内,并永远颉颃在权力规范与伦理智慧之间;不仅如此,政治共同体内部伦理与政治或制度发生邂逅时,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制度优先"选择的问题。因为一方面,在现代社会和风险社会,个人道德早已无力直接转化为合理的政治与制度;另一方面,离开一定社会结构的制度和政治是不存在的,不涉及具体社会结构的伦理言说也是徒劳甚或是无意义的。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在新时代,"中国之治"与中国各级各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原本就属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与伦理道德建设也具有逻辑同构性。新时代"中国之治"的伦理建构任重道远,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褒贬勘定。 相似文献
18.
19.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行政权力腐败对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造成极大危害。行政权力腐败的因素很多,遏制腐败也必须从内部加强管理、外部加强监督和制约,从多方面监管约束行政权力。 相似文献
20.
陈鹏辉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1,(4):80-85
康熙九年,将“上谕十六条”“颁行天下”后,全国各地“切实遵行”,直至清末。“上谕十六条”代表的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普适伦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石龙乡规碑是边疆少数民族接受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普适伦理的历史见证。石龙村贯彻落实“上谕十六条”的线索,为研究边疆少数民族接受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普适伦理提供了重要信息,清王朝推广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普适伦理,对其加强国家认同,巩固统治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中央政令是边疆少数民族接受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普适伦理的促动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