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千多年来,历代儒家无不注重公私之辨,并把它与人己之辨、己群之辨、理欲之辨、义利之辨融为一体,阐发且建构了中国文化主流主导、源远流长的公私观,它们凝聚在注重公域、公事优先、崇尚公正、向往公平、持守公道、追求公利、讲求公理和出于公心八大层面。儒家崇尚的合理公私观,作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资源,从总体上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具有五大启示,且从领域性的公域、公事和价值性的公正、公平、公道、公利、公理、公心等方面给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以丰富具体的良好启迪。  相似文献   

2.
袁志萍 《青海社会科学》2007,2(5):153-155,183
中国传统伦理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文化形态,其生存、发展的根基在于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等级社会结构。作为一种社会伦理建构,它是以"家族本位主义"为基本价值原则,服务于封建社会稳定人际关系、维系宗法关系、巩固社会等级秩序需要的重要思想工具。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是其鲜明特色。中国现时代伦理建构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从制度伦理、公德建设和强化道德赏罚机制入手。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书法艺术重视伦理道德,但有筒单等同之嫌.当代的书法艺术仍要秉承这一传统,但要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发挥其对书法家、杜会、书法作品流传、书法作品内涵的作用.在丰厚书法道德内涵时,要以强烈而光辉的人格为基础,以美为标准,通过书法艺术的手法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4.
高玉林 《河北学刊》2002,22(2):63-67
探讨在传统伦理基础上建构现代市场伦理的可行性 ,将围绕如下三个问题展开 :我们所要建构的是什么样的市场伦理 ;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市场伦理是什么样的 ;在传统伦理基础上现代市场伦理建构的途径和机制是什么。现代市场伦理的建构必须在传统伦理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现实的 ,才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传统市场伦理中固然有助益于市场活动的伦理要素 ,而它们却只是一种旧有的东西 ,与现代要求相距较远。系统论视野中的伦理演化及其与生存系统的有机结合是在传统伦理基础上建构现代市场伦理的两种可能途径和机制  相似文献   

5.
冷兰兰 《东岳论丛》2020,(4):182-190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能动把握,更体现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推进符合"公民身份"的配套道德建设的整体观念。对于道德建设而言,《纲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从道德建设的基本框架及道德的结构层面体现出三重价值指向,分别是从"子民"到"公民"的道德境遇指向、"公民身份"的道德形态指向、"人的需要"的道德价值指向三个方面,对于建设新时代道德共同体提供了多重维度与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独特的乐教传统和系统的乐教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新时代思政课铸魂育人提供丰厚资源。“乐”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和社会教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借助音乐等艺术手段进行道德教化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的育人育德智慧。古人认为“乐”具有化育人心的独特作用,其独特作用在于其所蕴含的真诚的情感,与作为外在的“礼”相互配合,具有重要的培养人格和道德教育的作用。育德育人古今相通,传统乐教追求深入人心、打动人心、化育人心的智慧,能够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实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梁念琼 《船山学刊》2002,(1):127-128
现代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的经济,也需要伦理道,不可能,儒家经济伦理思,真正能从较深的层面上去解读儒家经济伦理思想,最近,中国文联出版社《儒家经济伦理精华》(2000年12)。可谓是一本有代表性的专著。该书首先概括了儒家经济伦理的基本内容,又从“精华”,然后通过对儒商、对日本和亚洲四、对珠江三角洲现代化建设的分析,揭示儒家经,从理性的深层次来分,该书的特点是对儒家经济伦理的现代意义从崭新,从而帮助读者确首先,该书作者从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的高,在人类社会,历史所积淀而成的传统影响着后人的;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伦理精神包含着对现代社会伦理生活状况的反思。通过对马克思伦理精神内在结构的探讨 ,我们发现 ,马克思的伦理精神可以为现代性伦理的建构提供有意义的理论参照。现代性伦理的建构同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类伦理生活的指向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耻感的向度与公民道德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耻感是一种道德感,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耻感包含着"向外看"和"向内看"两个向度,它们在道德建构中彼此连接、相互呼应.我国公民的耻感具有明显的社群取向、从众倾向,在社会转型期易表现为一种"向外看"的单向度耻感,这是对耻感的曲解和异化.公民道德建构要深入把握耻感的双向度与单向度问题,遵循由"他控"到"自律"、由"规范伦理"到"美德伦理"的路线.积极构建法制、道德、耻感组成的规范共同体,促进公民的外向型耻感转化为内向型耻感,是公民道德建构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0.
儒家传统家庭伦理的发展有一个从先秦源初强调对等关系到汉代及其之后强调非对等关系的转变.先秦至汉代之后家庭伦理的发展变化,启示着当代家庭伦理建构既要注意政治权力的背反,恢复完善家庭作为基本自治单元的本性,又要注意与现代本源情感和现实生活方式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杨槟 《南方论刊》2011,(8):45-47
研究、比较中西传统行政伦理的差异,为反腐倡廉建设寻求一条内源性支持与外援性借鉴相结合的路径,有效破解其中问题和困境提供有益的启示:必须将中国以"德治"为核心的行政文化与西方以"法治"为核心的行政文化二者结合起来,并立足于现实环境的自主性创新。  相似文献   

12.
道德内化的特点及其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泰来 《云梦学刊》2006,27(3):74-77
道德内化是社会道德通过个体的自我意识转化为个体道德的过程,具有他律性和自律性相统一、稳定性和可变性相统一、共同性和差异性相统一以及阶段性和整体性相统一的特点。据此,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我们应当注意优化外部的道德环境,完善公民自身的内环境和坚持针对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徐柏才  张俊 《江汉论坛》2007,(11):85-87
传统和谐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体现了包容性、差异性、互补性和平衡性的基本特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和谐思想中的宝贵道德资源,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三个方面,传统和谐思想对当代公民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臧梅 《中州学刊》2002,(5):102-104
荣辱观是中华传统伦理学中最基本、最一般的道德范畴 ,贯穿中华文化几千年 ,并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 ,强化和弘扬传统荣辱观的积极作用 ,对于促进全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对于正确处理义与利、公与私、精神荣誉与物质利益、奉献与索取等关系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传媒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之余,也带来诸多伦理问题。传媒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美德出现脱节现象,以致外在规范难以内化为美德。传媒伦理的建构需摆脱单一的规范伦理模式,而美德伦理无疑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美德伦理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立场,以及"内在善"、实践等范畴为传媒伦理的建构提供了思路上的依据,而美德伦理发展中呈现出来的规范因素也为传媒伦理提供了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在传媒伦理的构建路径上,库德瑞提供了最直接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审视批判了公正伦理对女性的忽视,建立起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本文通过对公正伦理与关怀伦理关于道德的界定及其主要观点的分析解读,揭示了两种理论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道德教育中需要处理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7.
协商民主需要伦理的支撑,需要深入探究伦理思想、伦理原则、伦理秩序等深层次道德伦理关系等问题,为协商民主提供充足的道德资源支撑。因此,分析协商民主伦理的概念特征及存在问题,创新性建构系统、完善的协商民主信念伦理、制度伦理和行为伦理,最大程度地开放协商资源,为协商民主提供进一步发展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8.
小说叙事作为一种虚构存在,在于探究人类存在的种种可能性,叙事伦理乌托邦的建构是这种可能性探究的基本面相之一。建构既体现为叙事对现实理性德目的虚构考量,也体现为叙事对新的德目的创造,其基本动因在于人对社会整体伦理的重造渴望。  相似文献   

19.
数千年来形成的以“孝”为中心的父子之道,精华与糟粕并存,对国人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传统父子之道在当今社会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代沟问题及代际冲突对家庭及其道德建设造成了不小的 冲击。现代新型家庭代际伦理的建构,必须在弘扬传统父道、子道优秀内涵的基础上,注重人格平等、提倡民主沟 通。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加强新型家庭代际伦理观的培育和弘扬,认真研究家庭代际主体在认识问题和思维方式 上的差异,营造代际间良好的伦理氛围,父辈和子辈都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等,是当前家庭代际伦理建设必须 着重抓好的几个重点。  相似文献   

20.
在第三次人工智能发展的浪潮中,以大数据为依托的人工智能因其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能力的提升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想象空间,也开始深刻地影响人类现实生活。我们需要在构建人工智能法律规则时考虑如何实现算法的透明性和可解释性、算法的正义问题,以及是否应给予人工智能系统以独立的法律地位及其对个人隐私、自由尊严等的影响。从人工智能法律规制整体建构的角度来看,应从立法、司法裁判和法律效果评价环节嵌入伦理性考量因素,将具体的道德考量因素转化为可以实施的法律原则乃至法律规制,同时发挥人在司法裁判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防止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辅助系统,从而保障司法裁判结果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