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读诗札记     
一、王之涣《登鹳鹊楼》诗,家喻户晓,千古流传,曾先后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然而对其中“欲穷千里目”一句的理解上至今仍有争议.有人解释为:“目欲穷千里”.目,眼睛,是个倒装句式.(如1979.2上海《语文学习》刘昌智文)有人说是:“诗人欲穷千里目”,“目”即眼睛,“千里目”即古代民间神话中的千里驹,千里眼,指望得很远的视力.非倒装句而是偏正词组.诗人凭高纵目,壮心不己,要“尽量运用(穷)望得很远的视力(千里眼),把山川风物尽收眼底.”(如1980.2上海《语文学习》欧伯衡文),致于中小学语文教材及其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或不注、或浑而言之,不求甚解,使读者模棱两可,如1979年初中《语文》第一册曾选入此诗,“千里目”注为“指望得很远的视力.1992年小学语文第五册也选了这首诗,无注.人民教育出版社配套的教参注:千里目,“目”眼睛,这里是看的意思,千里目是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词诠》、《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书对“何其”之“其”的解释提出商榷。通过对“何其”进行历时的考察,认为这里的“其”是指示代词,意义为“那样”、“那么”。  相似文献   

3.
汉藏茶马贸易,肇始于唐,盛于宋明,尾绪于清.茶马互市相沿数百年,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在民族关系史上无过此者.它是藏汉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是两族人民之间最主要的经济活动.藏谚云:“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茶叶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至关重要.《西藏志》载;“藏番蒙古不拘贵贱,饮食皆以茶为主”.《西藏图考》载:“番民多食糌粑、牛羊肉、奶子、奶渣等物,其性暴,而茶所急需,故不拘贵贱,饮食以茶为主”.《明史·食货志》中说:“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明代的茶马贸易因袭唐宋旧制,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又有很大的变化和新的发展.本文所要论及的,就是明代四川茶马贸易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4.
《汉语大词典》有一些词语的书证晚出,今选取50条已经在明代笔记中出现但《汉语大词典》所引书证晚出的词语,提供其明代笔记中的例证,以补《汉语大词典》之不足。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的《词论》,虽然论及的问题较多,但中心论题即词“别是一家”。其主要论点,按照人们一般的归纳就是:高雅、浑成、协乐,典重、铺叙、故实。这里有三个问题需先提出:  相似文献   

6.
《汉语大词典》有一些词语的书证晚出,今选取40条已经在明代笔记中出现但《汉语大词典》所引书证晚出的词语,提供其明代笔记中的例证,以补《汉语大词典》之不足。  相似文献   

7.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其出现了许多新兴的语言现象,在汉语发展史上占有前承上古、后启中古的重要地位.其间副词“初”、“定”、“脱”的运用,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中古汉语的特色.一、初  相似文献   

8.
严羽认为宋诗笔力之劲健不减唐人,而气象之浑厚却差之甚远.他的复古诗学正在于提倡浑然之美,试图全面恢复汉魏盛唐诗以浑为美的诗学传统.在《沧浪诗话》中他提出了自己的诗美主张,即上乘诗作应具有古朴浑厚、整一无间的气象,妙悟浑成、兴发无痕的诗法和物我浑融、超形入神的意境.“妙悟”“兴趣”与“入神”等诗学理论正是围绕他以浑为美的复古旨趣提出的.自严羽后,以浑论诗逐渐成为潮流,谢榛和王夫之等全面承袭并发展了严羽的浑然美学,并将其推向了巅峰.  相似文献   

9.
《汉语大词典》有一些词语的书证晚出,今选取26条已经在明代笔记中出现但《汉语大词典》所引书证晚出的词语,提供其明代笔记中的例证,以补《汉语大词典》之不足。  相似文献   

10.
1 “咨询”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onsultatio”,其基本涵义是商讨、协商。英语为“consult”,俄语为,主要含意也都是商讨、评议、质疑、谋划等。在汉语中,“咨询”一词在古代是分开的。“咨十有二牧”(《书·舜典》),这里的“咨”就是商量的意思;“询于四岳”(《书·舜典》),这里的“询”就是询问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咨询”已合为一个术语,也是商量、询问、谋划的意思。现在,“咨询”通常是专指一种社会化的独立行业,简称为咨询业。咨向业,按其性质、作用、对象和功能一般可划分为两大类型.行为策略咨询与心理咨询。本文探讨的问题属于行为策略咨询范畴,有关心理咨询范畴的问题,可参阅《咨询心理学》(知识出版社,1987版,1988版),本文不再赘述。  相似文献   

11.
以《世事通考》及其“俗语类”所录词语为例,考察发现明代汉语俗语词的基本面貌一是来源广泛,二是双音节与多音节俗语词成为语言运用的现成单位.明代俗语词既有明代新产生的词和明代产生新义的词,也有前代产生的词和前代产生新义的词;在前代产生的新词新义中,以近代汉语阶段唐宋元时期产生得最多,体现了语言的继承性与稳定性.以此为基础可以认为,流行于某一时代的口语中的词,就是该时代的俗语词.  相似文献   

12.
“允”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已经出现,仅郭沫若《卜辞通纂》就收录“允”字27个(其中“允其”一个).从字形上看,允字下从儿(人),上从(?)省会意,表示人不二心之意.故其本义为信任、诚信.《说文解宇》:“允,信,从儿(?)声.”《方言》:“允、谌、恂、展、谆、穆,信也.”《尔雅》:“允、孚、亶、展、诚、亮、询,信也.”可见先秦时期允字的本义与甲、金文中允字的意义是一致的.允由信任、诚信义引申出公平、恰当、答应、诚然、确实、果真、的确等义,并派生出允当、允诺、允协、允洽、允许等词.先秦时期允字是否有虚词义,至今尚有不同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允字无虚词义,以《辞海》、王力先生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为代表.一种观点以为允字有虚词义,可作助词、语气词使用.此说始自清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沿袭其说的主要有《词诠》、《辞源》、《汉语大字典》等.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一对允字作了如下解释:一、“允犹用也”二、“允犹以也.”三“允发语词义”.《词诠》归纳为:一、“语首助词,无义.”二、“语中助词,无义.”《辞源》允字第四项释为“用以、以.”《汉语大字典》允字第五、七项则以为“⑤用以、以”“⑦助词.用于句首.”允字在先秦时期是否具有虚词义呢?  相似文献   

13.
嘉靖《保宁府志》是明代编纂的记载四川阆中的方志,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俗字。对嘉靖《保宁府志》中俗字“ ” “ ” “ ”“ ” “ ” “ ”和“ ”进行考释,以冀对嘉靖《保宁府志》的研究和《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等辞书的修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包山楚简中有一地名,写作、或,它在新近公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楚居》篇中被写作或.以前,学界多以《说文解字》“嗣”字古文形体为依据,释之为“吁”.近有学者提出新解,将之释为“邭(音宛)吁”,以为或是楚国旧地“宛橐”;从出土古文字材料和传抄古文两方面考虑,地名首字应是“宛”字,次字应是“号”字.“宛号”可读为“宛郊”,或即今河南省南阳市郊的某处地方,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楚惠王的居住地而短暂存在.  相似文献   

15.
浮囊技术可能已被殷商时期或更早的华夏民族所掌握。浑脱标志着浮囊制作工艺的一个转变。北方少数民族最晚约在公元6世纪左右就已经掌握浑脱工艺。宋元时期,浑脱在战争中的使用达到高峰。在浑脱的基础上,至迟在11世纪人们已经知道如何制作皮筏,最早制作皮筏可能是北方游牧民族。早在公元1世纪,已有用马皮制作的革船。制作皮船的材料主要是羊皮、牛皮、马皮等,以及木材、植物油、盐。在制作皮筏过程中,浮囊的制作是一个关键工艺。历史上,不同部族之间的交往、迁徙、征战,有助于皮船技术的传播。由于其他交通技术的发展,皮船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只有某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在使用。  相似文献   

16.
“式”,在现代汉语中是词素还是词?它的语法功能又如何?诸多语法论著的看法很不一致,有的干脆就不提。《构词法和构形法》把“式”算作合成词中的“虚词素”,①《汉语造词法》中称做“准词尾”,即“发展中的词尾”,②《语法讲义》则“不把它看成是词缀”,③《汉语口语语法》的“后缀”一节中未列入。《现代  相似文献   

17.
一在《旧唐书》等有关唐史的著作中,有一些词的词义,或是可以补充新编《辞海》相关条目的义项,或是可以订正其释义的讹误。兹举出一些例句,共作切磋。节制原列“节度限制”、“纪律”、“指挥管辖”三个义项。其“指挥管辖”义的书证,取自《新唐书·郭英义传》。传中叙述郭英义任“诸卫员外将军”时,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见到他曾说:“是当代吾节制者。”其释义就引文的字面而言,可称通顺;但通观两《唐书》中对这一词的用法,则显属错误。这里的“节制”,原意是“秉节统制”,在两《唐书》中则大量地用以代指“节度使”。《新唐书·郭英义传》在上引文句之后即叙述郭英义任陇右节度使事,与哥舒翰之言,前后呼应甚紧。这样的用法又  相似文献   

18.
明代袁于令的《隋史遗文》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大量可靠的语料 ,不过《汉语大词典》对它并不重视。本文以《隋史遗文》为语料 ,从“书证滞后”和“书证缺失”两方面 ,对《汉语大词典》中的若干词语的书证试作补充。  相似文献   

19.
一、不着一字,自得风流袁枚论诗,一个重要观点即作诗全凭天分,非关学问。他在《随园诗话》中多次涉及到这一观点。他说:“诗文自须学力,然用笔构思,全凭天分。往往古今人持论,不谋而合。李太白《怀素草书歌》云:‘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公孙大娘浑脱舞。’赵云松《论诗)}云:‘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o对于近体诗的创作,袁枚就更强调诗人的“天分”了。他认为创作全凭“天籁”,人力是无所谓的。他写道:“作古体诗,极迟不过两日,可得结构;作近体诗,或竟十日不成一首。何也?盖古体地位宽余,可使才气卷轴,而…  相似文献   

20.
《水浒》是元末明初作品,这是《水浒》学界多少年来一致的定论。张国光同志近年来出书写文章,极力否定这一点。特别是今年《江汉论坛》第一期发表他的《〈水浒〉祖本探考》一文,更明确地提出“《水浒》非宋元或明嘉靖以前的作品”,把《水浒》成书看成明嘉靖后的事。遗憾的是,张国光同志没有提出一件过硬的足以说明问题的资料,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推论,如以《水浒》“书中不少地名是明代建制”一点推论《水浒》是明代作品,就是如此。 其实,《水浒》中地名多数不是明代建制。如第三回写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后,“一迷地行了半月之上,在路却走到代州雁门县”,这“代州雁门县”就不是明代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