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对先秦时期较早记录了孔子事迹的三部典籍———《论语》、《左传》、《国语》中的孔子形象进行了梳理和剖析,探讨了这三部典籍中孔子形象的各自特点,并总结出其在孔子形象塑造上的共同特点即原质性,以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及其思想提供一个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范宁为东晋著名经学家,其所撰《春秋穀梁传集解》为现存《穀梁传》最早的注本, 与何休《春秋公羊解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并称,是中国经学史上的重要著作,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该书汇集众家之说,并陈三传得失,书中体现出的“择善而从”、“据理通经”的治学态度,更是开启唐宋学者舍传求经,自由研讨的风气。此外范宁对《尚书》和礼学也有相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古代军事文学源远流长。其中有三部作品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它们是《左传》、《史记》和《三国演义》。前二者是正史 ,而《三国演义》则吸收、融合了二者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方面的长处 ,将中国古代军事文学的发展推向高峰  相似文献   

4.
《东事书》是一部记述明代经营辽东的史籍。《中国丛书综录》、《中国野史集成》著录该书作者是郭淳,与事实不符。根据作者自述与其他相关材料的记述,该书的作者实为郭渴而非郭淳。  相似文献   

5.
《岩下放言》系叶梦得晚年归老卞山后所作。既有一、三卷本之别,又有《稗海》中署名为郑景望的《蒙斋笔谈》的混淆。经考证,《稗海》之前,没有《蒙斋笔谈》的著录;宋代六位有"蒙斋"名号的人、宋代另外两位"叶梦得"以及郑景望本人都没有《蒙斋笔谈》的记录。《蒙斋笔谈》的大部分内容与叶梦得关系密切,且与《岩下放言》的中下两卷内容完全吻合。《蒙斋笔谈》应系宋元以后的人误托郑景望之名,裁剪《岩下放言》之内容的伪作。  相似文献   

6.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通过注解《春秋繁露》本义 ,企图扶正过去被维新变法扭曲的《公羊》学说。他质疑康有为认定的《春秋》口说的可信性 ,申明《春秋》非改制之书 ,认为董仲舒和何休的《公羊》学说并非如康有为所言“绝无迥异”并辩别出了二者之异。苏舆在《春秋繁露义证》中通过“存天理”“灭人欲”来阐明《春秋》济世之用 ,又审定当时的政治环境 ,分辨华夷关系 ,驳斥西方平等观念 ,这反映出苏舆的《公羊》学说与湖湘学派有着深厚的渊源 ,加上他以礼印证《春秋》经世大义 ,凸显出他治经的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7.
洛阳新出土唐代大秦景教经幢残石一件,上刻祝文、《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和《经幢记》。残石经文可与敦煌遗书《景教宣元本经》相对照,进行补订校勘。《经幢记》记载了立经幢的原委、经过、参加人员及迁举时间。它的发现为研究景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佛教、伊斯兰教以及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交流状况,特别是洛阳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等问题,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8.
九经为《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礼》、《仪礼》、《春秋》、《公羊传》、《谷梁传》。贡举科目。州县学校得到皇帝赐《九经》,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皇帝给地方学校赐教科书,对州县学的发展壮大和州县学的藏书制度的建立、完善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一风 《南都学坛》2005,25(2):22-25
唐玄宗《孝经御注》是唐以后中国历史上最通行的《孝经》注本。与玄宗时代以前最流行、最权威的《孝经郑氏解》、《古文孝经孔传》相比较,玄宗《御注》体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行文风格精练、平实、明白易懂;在学术质量上,博采前代旧注之长,超拔众家;在思想内容上,紧密联系现实,充分贯彻教化天下的精神。这些特点是玄宗《御注》能取代往代一切旧注,成为后世最主要《孝经》注本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代史上,随着西方人权等观念的传入,在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中国曾出现了含有保护人权内容的法律文件。如《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这些法律文件在保护人权方面虽然仅仅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许多局限性,但在中国的人权立法史上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以后的人权立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史的未来建设要处理如下一些问题: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中国概念中包含的古今中西以及文化、地理和阶级性的关系;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当代史和本来的历史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天命(道)与人事的关系问题;一是理性与情欲的关系问题。与之相应,中国古典哲学可被分为“人事论”和“人心论”两大部分:先秦两汉哲学以“人事论”为主,着重从客观方面探讨天道(命)与人事的关系问题;宋元明清哲学以“人心论”为主,着重从主观方面探讨理性与情欲的关系问题;魏晋隋唐哲学则显示出“人事论”与“人心论”并重的特点。以人事论和人心论为基本内容的天人关系论,本质上是探讨人的物质活动(“事”)和精神活动(“心”)及其相互关系的生活哲学。这种哲学以追求理想的自制生活为基本精神,它与以追求理想的外制生活为基本精神的西方哲学应可相互融合,并由此形成一种新生活观,即理想的生活之道是自制与外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信息系统科学、复杂性理论研究学科群的崛起,不仅揭示了一个区别于传统科学与哲学所集中阐释的物质(包括质量、能量)世界的一个全新的存在领域(信息世界的领域),而且提出了具有全新视角的四方面科学研究纲领。其实,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这些当代科学和哲学前沿理论在古希腊、中国与印度的文化土壤里都能发现其存在的根,由此可以归结古代希腊、中国和印度哲学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4.
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的中国古代哲学,促进了中国古代谋略思维向合理的方向发展,使中华民族在谋略的研究和运用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21世纪,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文化背景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传统哲学已不能全面承担起指导谋略的历史重任。中国哲学既需要继承传统又需要与体现了现当代时代特征的西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衔接,来丰富中国现代谋略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哲学的视角对西方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和改革开放以来对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通过这些综述,可以看出对人进行哲学研究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理论和现实都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对人的研究,这对于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化哲学作为研究文化的哲学理论萌芽于古代社会,形成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人本主义的产生,标志着西方文化哲学的形成;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产生。二十世纪初以后,在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文化哲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化哲学成为世界性的哲学倾向。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已经显示出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中国的美学应该是对应于中国心性哲学的“乐学”,这是劳承万新著《中国古代美学(乐学)形态论》的核心观点。中西哲学形态的不同,注定了中西美学学科形态也是不同的,作者提出了梳理中国古代美学形态的三项式框架:“器物-考古证明-心性哲学之过滤升华”,这是一大创见。他迥异于大陆学人的学术路子使得该著作的学术思路、方法和思考的问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该著作呈现出很多具有原创性和中国问题意识的理论新见,以及对整个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研究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8.
历史哲学作为西方近代以来逐渐建立的学科有其特定含义和意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历史哲学为名对古今中外历史中所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同西方历史哲学相比,中国传统思想中蕴藏着具有浓郁醇厚的自身特色的历史哲学思想。通过对中西历史哲学思想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由于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导致他们各自对哲学与历史的理解存在着根本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历史哲学思想展现出迥异的价值取向,从而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中医理论是自然哲学性质的医学。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概念直接构成中医的理论概念。“粗守形、上守神”的中医理论思维追求说明中医在理论上注重对医学问题本身的形而上本质的研究。中医理论用感性名词概括抽象医学理论,是古代自然哲学朴素性的表现,也是中医理论从形而上直接走向临床应用的桥梁。中医理论的辩证施治原则充分体现了古代自然哲学的辩证法性质。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些独特的哲学观念,如“象天法地”,“道法自然”,阐述了在这些哲学思想指导下所形成的中国古代建筑,城市规划、园林等方面所积淀下来的深厚文化内涵,并对如何继承这些遗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