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研究中西视域下中国绘画批评的现代探寻之路。以中西比较的视角,结合个案考察,在对"中西融合""传统演进"两条路径展开详细探究的基础上对中西绘画美学思想的差异性进行论证。在"中西融合"这条路径的论述中主要以融西方写实表现手法入中国传统绘画的徐悲鸿、将西方现代表现手法与中国民间美术形式相结合的林风眠等为例;在"传统演进"的论述中则主要考察了提高传统画地位的陈师曾、黄宾虹、潘天寿、齐白石等画家的实践及其绘画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东、西方绘画艺术的起源、沿革为切入点,分别对各自不同的创作内涵、绘画语言及发展规律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同时对绘画的影响进行了深层的探讨。从而对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指向和各自的发展规律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典绘画以悠久的发展历史、完美的艺术形式、鲜明的民族特点著称于世,被誉为东方艺术之代表。随着我国古代绘画发展,我国古典绘画美学相应地也得到了高度发展。它富于哲理的艺术认识和精辟的审美见解,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现存可查的历史文献资料看,先秦诸子的论著中就有很多关于绘画美学认识的论述。孔丘、墨翟、孟轲、老聃等人都从不同角度论述到绘画审美的认识,并对后代绘画美学理论的发展长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发展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都曾出现过伟大的艺术大师和理论家,无数杰出的艺坛巨匠,在探究绘画美学方面都曾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传统叙事学认为,结尾是叙事线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上承他事,下无他事可继,是叙事线条的"打结".后经典叙事理论在承认"结尾"存在的同时认为叙事是开放的,因为,任何"结尾"都可能在读者的阅读中成为新的故事情节的起点,从而将已经打成的"结"再度打开,于是阅读成为"解结".本文梳理了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关于"结尾"的论述,并进而结合个案论述了后经典叙事学关于"结尾"的思想在文学批评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艺术品来说,“美”是最重要的属性和标准之一.艺术美不是单一地存在,而是由多种成分、多种层次浑然一体地含蕴在艺术品中的.对这一问题,在以前的一些论述中其阐释带有片面性,不能全面地加以把握;或是采用描述式的论述方法,既“大”,且“全”,然而太杂,不能说明问题;或是对艺术美的各层次的先后及层次关系,没有详细阐述,甚至有相混淆的提法.例如:有人将艺术家所集中反映在作品中的现实美,与艺术的形式美分割开来,以至将艺术的形式美放到最后的层饮.这种看法就脱离了艺术美本身的属性,显然是空泛而不切实际的,因为我们欣赏艺术品的美,首先应是感官对艺术表现媒介的直接感受,比如欣赏绘画和音乐,首先直感的便是线条色彩和声音、声调和旋律.而通过线条和色彩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柳岳武 《东南学术》2006,(6):145-153
西方有学者认为西方对东方的冲击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即16-18世纪是基督文明的冲击阶段,19世纪是科学技术的冲击阶段.前一个冲击因东方文明的抵抗而失败,后一次进攻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虽能表达出东西方遭遇的历程,但却明显带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其恶劣的后果是这一评价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使他们不能客观、历史地认识中国的过去,以至陷入对传统的过分批判之中.本文在回顾西方对中华帝国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西方对大清帝国认识的变化以及批判步步加深的原因,并试图引发人们对大清帝国历史的再思考,重新认识自己的过去.  相似文献   

7.
一、绘画性比较:中国传统绘画如果与西方写实绘画比较起来,就几乎从来没充分地进行过模仿式的写实。中国传统绘画从整体布局到对个性形象的塑造,与西方绘画的与实效果和肉眼所见的物体形象比较,都有很大程度的差别。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是认识和观念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西方绘画十分讲究透视法,所谓透视法,简单地说,就是用线条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而东方绘画则不大讲究这些,在东方画家的意识中几乎没有透视的概念,中国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一体,是他们追求的高妙境界。  相似文献   

9.
唐卡作为藏族文化艺术的一种绘画形式,具有其独特的传统工艺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其上千年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周边国家和地区大量的艺术绘画形式,成为中国民族艺术中的奇葩。本文通过对唐卡绘画装裱艺术进行了论述,从而可以看到装裱对唐卡绘画的重要性和装裱的民族特色,使其精美的艺术特色得以展现,在中国民族艺术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10.
评现代西方史学主体认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中,一种强调史家主体意识、强调主体认知方法、集中论述史学主体对研究客体的认识方式以及对主体自身能力省察的历史认识论风靡西方,我们权且将此类历史认识论称为史学主体认识论。它以史学认识主体为契机,着重史学性质、认知能力的分析,不仅带动了西方史学的发展,得到了西方世界的普遍首肯,也引发了国内学术界的主体热。于是,如何正确看待史学主体认识使成为史学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对现代西方史学主体认识论做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王红 《江西社会科学》2004,(11):128-132
中西古典绘画无论是绘画理论,还是艺术创作,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分别论述了中西画家在创作理念、绘画材料的运用以及透视用色上的各自特色,进而指出中国画着重在"心看",要走进"画中",达到心境与画境的和谐统一;西方古典绘画重在"眼看",强调表象的真实、理性与科学.  相似文献   

12.
艾青作为由绘画转向诗歌的诗人,绘画影响了他艺术表现的基本方式。抗战时期,他娴熟地把色彩和线条运用于诗歌创作,突出了色彩美和构图美。作为一个爱国诗人和“农人的后裔”,他诗中的色彩和线条饱含了他对祖国的深情,闪耀着朴素的光泽。  相似文献   

13.
对张爱玲小说写作技巧影响最大的当是绘画,此观点源于张爱玲本人对绘画的迷恋;绘画中的西方现代绘画语汇与张爱玲欲表现的小说氛围和情致暗合.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较专业、纵深地和大家探讨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后印象派”高更等人对张爱玲写作技巧影响的观点的确立。  相似文献   

14.
阿瑟.韦利先生用直译的手法,翻译了包括白居易《买花》在内的大量中国古诗,使广大的西方读者了解和认识中国古典诗歌的成就。对这位学者翻译我国文学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深入研究他自身的翻译实践,而且也必将深化我们对翻译史和翻译理论史的研究,这对中国当前的翻译研究与实践不乏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诗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绘画以色彩、线条为媒介来营造空间形象,诉诸视觉,在对现实的审美把握中偏重于再现;以再现客观事物为基本手段。而诗歌是以语言为媒介,它在时间流逝中创造一种诉诸听觉、诉诸想象的形象,在对现实的审美把握中它偏重于表现。它空灵、自由同时又缺乏绘画能直接诉诸视觉的逼真感。让诗歌抽象普遍性与形象具体性统一,使它兼有绘画的长处,这是历代诗人努力追求的目标。其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使诗歌这种表现艺术具备了某种再现因素。作为诗歌的主要种类的抒情诗,必须在对象中表现自己,用实在的情境提供…  相似文献   

16.
与"立人"相区别的"立知"取向、在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区分前提下的纯粹立知态度和求真精神以及与实践方法自觉相区别的立知方法,是西方纯粹立知观念的三个相互联系的支点,也构成西方科学精神中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立人"的致思取向和西方传统文化中"立知"的致思取向尖锐对立,使我们很容易忽视或误解这些观念,这会直接影响我们对科学的反思,进而阻碍中华民族科学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的理性和基督教的信仰是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特质,而这两种精神的统一与柏拉图哲学的影响分不开。因此,从柏拉图哲学中关于善之相问题的理解及其来源入手,通过对有关善之相界定问题的文本解读,以日喻的阐释为线索,分析柏拉图关于善之相论述中所拥有的理性与信仰的重叠性内涵,揭示直观认识与逻格斯认识所蕴含的意义,有利于从一种新的视角深入理解西方精神中理性和信仰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和中国亿万热爱油画的人一样,笔者时常想追求一种个性的、原创的油画形式,但笔者知道,油画艺术早已是世界性的艺术,它不是欧洲人的专利,虽然,它的传统源于欧洲,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们,那个时代过去了,时空不同了,可是,对于他们的学习,绝不是口头的教条和书本知识,而是辛苦的实践。笔者把本次研究的对象锁定在15世纪欧洲大师波提切利的身上,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体系,使中西绘画在关注点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当我们回顾波提切利的绘画艺术时,无论是圆润的线条、装饰性的色彩还是给我们所带来的那种含蓄和典雅的美,都与他那个时代的绘画艺术形式有所不同,但是这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却与我们东方传统审美韵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西方绘画的联系和区别上都值得我们去了解他。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应当在相互作用基础上理解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这是实践所以能检验真理的根本前提。然而,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的认识的复杂性,从而也使实践具有建构性质,所以多角度地理解实践标准将十分必要。实践是在多重关系中对理论加以检验的  相似文献   

20.
王文娟 《人文杂志》2006,(6):108-114
中西方绘画是两种色彩观:西方绘画中除基督教神学的色彩象征外,主要是科学色彩观,根源于西方哲学主客二分即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形式逻辑和科学文化;中国画则是哲学色彩观,根源于阴阳五行以及儒道玄禅之哲学思想。中国画里基本没有西洋画的固有色和条件色风貌,在概括色和抽象色风貌上中西方绘画却有着同为色彩的可比性。对中西绘画的色彩走向和抽象性意义作一参照性对比是饶有兴致的话题;中国水墨山水画给世界贡献了极富家园意识的美学生态活力;文人画的消极性,使我们在西方绘画的色彩观里看到了一些合理的因子。在文明的冲突中,我们应坚持东西方的良性互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