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庚子之变后,清廷为挽救统治恢复实行变法.但清廷对变法的敷衍和对维新力量的排斥引起改良派不满,促使他们主张通过立宪政治救亡图强.清廷和改良派的矛盾使二者在改革问题上出现裂痕,并推动了立宪运动的兴起.  相似文献   

2.
晚清清廷县官治理政策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演变过程.嘉、道、咸时期清廷主要通过继承清代中前期做法去完成县官治理,随着两次鸦片战争后清廷统治危机增强,清代中前期清廷那相对有效的县官治理政策不仅不合时宜,而且被迫发生变化.它不仅导致了同光时期清廷县官治理政策的部分调整,而且也导致了光宣时期清廷对县官管理的"加强".尽管如此,晚清清廷的县官治理并未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戊戌政变后,清廷顽固派为了彻底打击维新派,策划废黜已经被剥夺亲政权力的光绪帝.1899年初,顽固派宣布为光绪帝立储.此举是为己亥建储.民间社会对顽固派立储活动做出了强烈的反应,一些地方督抚也持暧昧不明的态度.列强也通过外交途径介入立储事务,直接触及这一极为敏感的政治问题.围绕着立储问题,顽固派陷入了政治孤立的窘境,对列强产生极度仇视的情绪,为义和团运动时期外交政策的严重失序设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4.
从甲午到辛亥,中国内部形成了三股政治势力,一是激烈的革命派,二是温和的君宪派,三是袁世凯的实力派.武昌起义后,第二、三派势力也倾向于推翻清廷,于是清廷颠覆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面对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湖湘理学群体利用"湘军网络"逐步建构起自己的文化霸权,并凭借所获取的权力来推行平素所信仰的儒家政治理想.湘军的兴起,代表着国家的一些重要权力逐渐由中央移向地方,转入汉人手中.清廷当然不甘心中央权力的流失,湖湘理学群体能够取得多大的权力,实际上与太平天国给清廷带来的危机程度,以及清廷在解决此危机时对湘军依靠的程度密切相关.在湖湘理学群体与清廷的交互作用下,督抚专权现象初现,内轻外重的政治格局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6.
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惊破了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迷梦.在资本主义的政经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面前,清朝统治者节节败退,“不得不权宜办理,以救目前之急”.这一原则,实在是清廷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来而进行的断断续续的改革的出发点.西方推动清廷改革的目的在于为其扩大侵略铺平道路;而清廷进行改革,一方面,是被迫适应侵略者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企图增强抵御侵略的实力.因此,每当西方势力对清廷的压力加大,清廷的改革便有所加紧,而当这一压力相对放松时,改革的速度便明显放慢.  相似文献   

7.
庚子之变后,清廷为挽救统治恢复实行变法。但清廷对变法的敷衍和对维新力量的排斥引起改良派不满,促使他们主张通过立宪政治救亡图强。清廷和改良派的矛盾使二者在改革问题上出现裂痕,并推动了立宪运动的兴起。  相似文献   

8.
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十三日清廷谕令各省设立谘议局,9个月之后才颁布谘议局章程。为何出现这种奇特现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由于清廷对如何筹办谘议局心中无数,故在成立谘议局的谕旨中未对谘议局的具体成立办法、成立时间作明确指示。面对这样一个语意模糊的旨令,各省督抚只好  相似文献   

9.
清末官制改革牵动整个政体变制,然而,行政范围大幅度扩张、经费猛增而财政困窘、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造成新政与仿行宪政事务捉襟见肘,清廷因此要求各省督抚议复行政经费,旨在通过清理财政和试行预决算分摊财政负担,加速预备立宪进程.由于当政者未能审时度势.对督抚们若干重要建议和警示未予以重视,对舆论的提醒亦未采纳,一味通过简单削减预算的办法试图平衡赤字,导致财政与行政相互制约、督抚与清廷离心离德,矛盾日益激化.救亡变为速亡,教训深刻.  相似文献   

10.
崔岷 《社会科学论坛》2008,(12):149-153
以往关于庚子宣战前清延对义和团策略的研究过于侧重对上谕本身的解读.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当时不断变化的内外局势对清廷发布相关上谕的影响,以致无法揭示其策略复杂变动的背景.实际上,自1899年底义和团运动走向高潮起,清廷对义和团的策略经历了一个相当谨慎的渐趋强硬的过程.尤其是1900年春天义和团向直隶中部发展后.在来自团民和列强两方的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清廷的上谕虽然在措辞上愈发激烈.又每每不忘提醒地方官员和统兵将领不得激变生事,显得十分矛盾和不具有可操作性,以致一些坚决主张剿杀的文武官员备感束手束脚.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60、70年代和80年代末,围绕着铁路建设问题,清廷臣僚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在喋喋不休的论争中,清廷错失了发展铁路的大好时机,使中国社会的进步额外付出了本不该付出的代价.对于这场争论,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作为现代文明象征的铁路,为什么在清廷如此命运多舛?克服思想观念的束缚及依附于这种观念上的重重阻碍,打开思想进步的阀门,是我们的 社会真正取得进步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2.
晚清已降,蒙古等藩部地区危机日甚,为避免各藩部遭俄英日等殖民势力之侵吞,清廷朝野提出诸多方略,在各界建议下,清廷务实地采取了"先实后名"的筹边设省办法。虽然在清政权彻底崩溃前,内外蒙古、西藏等传统藩部的"沿边置省"工作未得到真正实现,但这一尝试却不仅为传统藩部向主权国家地方政区之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民国乃至解放后边疆省份的设置,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正> 关于孙中山的早期政治思想,孙中山本人的说法,一些当时人的回忆和现存的文献史料三者之间,颇多不尽一致之处.为了作出尽可能合理的解释,史学界近年来仍在孜孜探索有关问题.本文拟从孙中山早期政治思想发展基本脉络的角度,对其中两个问题谈点浅识.第一个问题:孙中山1885年能否“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按照孙中山自述,他于1885年便“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如果这是指此时他象后来例如1905年组建中国同盟会时那样具有了明确的民族民主革命信念,或1895年筹划广州起义时那样确定了具体的反清革命目标,显然是不确切的.对此,论者多已叙及.但是,若将上引自述解释为由于战争败绩的严重刺激,作为个人的思想情绪和心理感受,孙中山对清廷产生了十分强烈的不满,以致决心日后要将其推翻,并由此希望中国能变为欧美一样的新型国家,则应该说是可信的.从孙中山前此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找到他的反清革命志向逐渐积累,并通过重大事变的触发而毅然确立的至少两方面的根据.  相似文献   

14.
丙午改制,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的改订官制活动。在丙午改制中,袁世凯力主“责任内阁”方案,但遭到了清廷的否定。袁世凯的失败对以后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一是改制失败后袁权势大减,已埋下宣元遭斥的机缘,而清廷“排汉”政策也从此发端;其二袁的失败赢得了立宪派的同情,从而为宣末民初二者的“合作”打下了基础。本文试分三部分对这个问题略加阐述。 一 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六日,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端方奏请改订全国官制,以为立宪预备。而改订官制的第一条就是“宜略  相似文献   

15.
清末以抗外为趋向的爱国风潮,在其发展过程中渐次转向反政府,拒俄运动就是典型的例子.此中因由,乃是由于清廷推行压制政策而非疏导,这直接导致民间对政府的期望失落,催化革命;再就是清廷未能充分借助改良派等社会资源,扩大统治基础,强化了对立的革命派;此外,革命派的宣传组织活动,导致拒俄运动由倚赖政府向反政府方向转化,清末非理性社会氛围也借此形成.总之,在应对拒俄运动问题上,清政府无论是政策取舍,还是资源借助,都存在问题,再加上革命派的组织宣传,以至爱国风潮转趋反清.清廷最后走向灭亡,上述因素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6.
与钱谦益的主动降清不同,吴伟业的出仕清廷,多半出于被迫和无奈。但后来的乾隆皇帝对其诗作不仅未加禁毁,反而为其诗集题诗,激赏其“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愁”①。这就使得人们在致慨其被迫仕清不幸的同时,又对其诗作竟获清廷宠眷而大惑不解。从而引发本世纪以来诸多学者对其仕清之动机,诗作在清代诗坛之地位和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和争论。一、失节仕清问题    清顺治十年(1653)9月,45岁的吴伟业应清廷征召,离开家乡前往北京,并于次年出仕为秘书院侍讲,后又升国子监祭酒。梅村生平中这一史实,学界均无异…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金川战役后,清廷在金川地区实施了"废苯兴黄"的宗教政策,以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取代在金川地区居统治地位的苯教。或许是受到历史上"佛苯之争"以及清廷与藏传佛教格鲁派结盟传统的影响,研究者大都将黄、苯二者放在竞争与敌对的格局中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考察。事实上,战前格鲁派与金川地区苯教已有频繁的交流,两者间的对立可能并非想象中那么严重,甚而有相互影响乃至和谐融洽的一面。因而有必要就第二次金川战役前格鲁派与苯教的关系作进一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8.
亲贵与留学生的结合,为光宣之交一大政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一份未署名的宪法说帖,实系宣统二年五月二次国会请愿失败后,汪荣宝替善耆、毓朗的捉刀之作。说帖的要旨及诸人的持续努力,既排除协定宪法的可能,又剥夺宪政编查馆的草宪权,是十月清廷钦简大臣组织班子秘密草宪的重要动因。当国会召集年限缩短三或五年的主张两不相下时,汪荣宝提出"宣统四年说",虽未获善耆、毓朗鼎力支持,却得到溥伦极力运作,故虽未完全实现,但在缩短国会年限上谕中实有体现。汪荣宝与亲贵的筹谋及运作,展示了留学生小臣与亲贵大臣互为作用,联手影响清廷立宪决策的过程和模式。  相似文献   

19.
袁世凯在对待义和团问题上,是有一个转变过程的.从一八九九年十二月任职至一九○○年五月前,袁世凯对义和团抱情理解和支持的态度,从五月份起,才开始了对义和团的屠杀. 一八九九年十二月六日,清廷任命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二十五日,袁世凯到达济南,次日接管一切大权.半个月后,在给清廷关于民教之争的第一封奏折中,袁世凯写道:“伏查东省民教积不相能,推究本原,实由地方卅县各官,平时为传教洋人挟制,不能按照约章持平办理”,“良民郁极思逞,乃起而与教士教民为难”.  相似文献   

20.
义和团运动对晚清的漕粮运输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八国联军侵华,占领津京等地区,慈禧太后挟光绪帝出逃,导致漕粮海运中断,并转而将部分漕粮向山西、陕西运送.其次.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朝廷被迫与联军签定<辛丑条约>,偿付巨额赔款,清朝的财政体系完全崩溃.为筹措赔款,清廷不得不颁布"漕粮改折诏".虽然江浙后来又恢复本色100万石,但漕运制度已经遭到致命打击.再次,为节省费用,清廷开始采纳铁路剥漕的方式,结果成为继轮船之后,漕粮运输工具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简言之,义和团运动是晚清漕粮运输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