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迅小说的人物对话极有特点,已构成鲁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鲁迅小说人物对话在文本中有直述与转述两种存在形态,人物对话的时空语境、主体间关系、对话过程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蕴,在组织小说结构、表现人物性格、彰显交往理念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2.
赵绍军 《南都学坛》2007,27(4):71-72
鲁迅抱着启蒙主义的态度,坚持“为人生”、“改良这人生”的立场,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手段,一反中国小说传统的写人模式,描写了一群“病态社会”里“病态”的人和罪恶的人。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具有选择的现实性、形象的复杂性、广泛的社会性和深刻的批判性,这些又最终表现为突出的现代性。他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表现知识分子和农民问题:既写了知识分子的觉醒与进步,也写了知识分子的软弱迂腐、苦闷与苦难;既写了农民的忠厚、老实与可爱,又写了农民的愚昧、落后、麻木与可悲,并由此开辟出一条新的小说创作道路,从而使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新文学———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3.
鲁迅国民性思想的发展和“重在改造”的精神实质 ,即剖析国民性弱点、挖掘国民劣根性病根、表现理想国民性格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人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一种社会统一体 ,既有同一性 ,也有矛盾性。鲁迅小说人物的精神病态既是旧社会生存环境在他们身上的表现 ,也是构成环境的一部分 ,同一性是鲁迅小说表现的重点 ;鲁迅小说人物多数是普通的农民、下层平民和不幸的知识分子 ,他们要求人性的独立和改变自己的命运 ,和现实的生存环境又是矛盾的。  相似文献   

5.
国民性批判是鲁迅作品最为显著的特点,它既源于鲁迅对其所处的这一代知识分子不断揭示现实人生弊病的使命的理解,也源于鲁迅不屈的战斗精神和批判精神。他将犀利而刻毒的批判锋芒指向人们习以为常的病态心理,以挖掘国民的劣根性,从而引起人们对民族思想救疗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鲁迅所处的内忧外患的时代让鲁迅小说创作表现人物精神时选择了借酒解闷的方式 ,以此超越生命的痛苦 ,升华灵魂。即饮酒是苦闷的象征、醉酒乐天真、祭酒求尊重。而作为典型的知识分子的鲁迅 ,对此是深有体验的。  相似文献   

7.
从心理学精神病学的视角,阐述鲁迅先生写了诸多心理不正常人物形象的原因,这些人物形象用现代精神病学理论对照,得出这样的结论:鲁迅先生以医学知识把握了人物形象的准,以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方法保证了人物形象的真,以象征主义审美法则塑造了人物形象的美,以反叛传统哲学的思考开掘了人物形象的深,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一组病态心理人物群像。这种先进的创作思想和方法促使鲁迅先生超越同时代作家,成为世界级的伟大作家。  相似文献   

8.
9.
鲁迅小说的人物与音乐——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所论的问题不是鲁迅小说的人物是否涉及音乐的问题,而是从音乐的艺术规范与艺术效果方面跨艺术地探讨鲁迅小说中人物的音乐性与鲁迅对人物描写的音乐性及其审美效果,也就是从音乐艺术的角度探讨鲁迅小说中人物生命迹象与生存状况的音乐性、人物内在生命诉求的音乐性以及人物感觉的音乐性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示众》与朗格塞的《旅游旺季到来之前》是两篇具有相似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短篇小说:两文都省略了人物的名字,着力于人物身体的象征性行动,着力于象征性氛围的营造,并借此传达对国民性发人深省的批判.这种"无名人物小说"具有深刻隽永的思想文化内涵,其创作价值值得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卡夫卡都是伟大的现代小说家,他们都着力塑造了许多现代人形象,试图探究现代人直面荒诞困境时生存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鲁迅与卡夫卡小说中的三类人物,即觉醒者、追寻者和反抗者、昏睡者,他们的精神立场相近而又相异,并具有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的集大成者。他在《阿Q正传》等小说和杂文中,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中国国民的主奴根性、狭隘散慢、自欺欺人、虚伪巧滑等国民性弱点,并剖析了封建文化对中国人的精神的摧残。他是一位辩证法大师,既研究中国人的阴暗面,又清醒地看到中国人的光明面。他呼唤着人的觉醒和解放,呼唤着特立独行的人出现。  相似文献   

13.
鲁迅毕生致力于揭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攻击固然猛烈,但是,反叛的立足点和归宿则是“立人”以“兴国”。鲁迅挚爱祖国,高扬“民主”“科学”大旗,“窃取”西方圣火,扬弃传统文化,称赞“理想的人性”,这应该是害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中悲剧人物超越痛苦的四种主要方式为 :药、酒、梦、佛。其中 ,酒是麻醉剂 ,是自我安慰 ;梦是幻想 ,是一种精神享受 ;药是五味俱全 ,是另一种痛苦 ;佛是想象 ,是一种精神寄托。这四种方式中 ,酒和药有实体存在 ,梦和佛相对来说是虚无和抽象 ,它们相互缠绕在一起成为鲁迅小说中人物乃至中国人解除痛苦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鲁迅毕生致力于揭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攻击固然猛烈,但是,反叛的立足点和归宿则是“立人”以“兴国”。鲁迅挚爱祖国,高扬“民主”、“科学”大旗,“窃取”西方圣火,扬弃传统文化,称赞“理想的人性”,这应该是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6.
"国民性"是鲁迅一生中十分关注的问题。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都在不倦地剖析着国民的弱点,在不息地寻求着改造国民性的途径。站在新世纪的边缘审视我们的社会,鲁迅当年提出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命题的现实因素,仍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当代中国作家、知识分子的精神资源;当代社会的客观社会环境;当代社会主体思想实际三个方面对鲁迅国民性批判意义进行了当代解读。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中呈现出一系列"后封建语境"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在这些形象纷纷走向幻灭的命运演绎中,鲁迅对时代、社会,民族精神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卡夫卡都是伟大的现代小说家,他们都着力塑造了许多现代人形象,试图探究现代人直面荒诞困境时生存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鲁迅与卡夫卡小说中的三类人物,即觉醒者、追寻者和反抗者、昏睡者,他们的精神立场相近而又相异,并具有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五四”乡土小说自诞生以来,国民性批判就是其最基本的主题。从鲁迅以冷峻犀利的笔锋批判国民劣根性开始,“五四”乡土小说作家就汇聚起全部心智,展开了对乡土大地上老中国儿女们国民性的思考。他们既怀着对乡土深深的眷恋之情抒写国民性中值得肯定的正面成分,又怀着清醒的启蒙意识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从而形成了乡情与理性冲突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20.
试论梁凤仪小说的崇高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凤仪小说之所以受到读者欢迎 ,是因为在她的一系列小说中 ,讲述了一个个缠绵悱恻的现代爱情故事 ,塑造了一个个追求美而又被生活所欺骗 ,直至奋起的女性形象。读者阅读作品 ,从而为作品主人公的磨难深表同情 ,为主人公的成功感到振奋。从作品中得到启示 ,产生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