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把知识论纳入儒学理论体系是关涉到实现儒学的现代转换的重要问题。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力图一方面要彰显性智把握本体之终极真理义;另一方面又要肯定量智认识经验界的价值,但其"量论"之未作使得这一理论构想未能完成。究其原因,一方面作为性智认识本体"资具"意义上的量智并不同于作为认识经验现象的量智;另一方面量智发挥其认识作用所要求的主客二分、心境对待,并不同于习心执境为外、割裂心境一体关系导致的心境对立。量智陷入了性智与习心挟持的困境之中而无法摆脱,其本身成就知识的价值也就得不到彰显。正是这一量智说存在的内在理论困境从根本上制约了熊十力量论的创作。  相似文献   

2.
任何发展观都蕴含着终极性的价值指归,即在其追求的直接性价值目标之后,存在着一个为这些目标提供价值合理性的形而上的价值指向。彰显这一指归,不仅是理论理性的需要,也是实践理性的要求———因为它能给实践者确立统摄一切行为的最高的奋斗目标。厘清科学发展观之“科学”含义,是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终极价值指归的前提。“科学”的一般含义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这里的“科学”指的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含义当然与之有联系,但又不限于此。与传统发展…  相似文献   

3.
先秦哲学集大成者荀子的学说蕴涵着丰富的敬畏思想。敬而顺之的天人思想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需要和追求;敬而畏之的君道思想和畏而爱之的民本思想是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的一种构想,也是对儒家政治伦理的一种补充与拓展。荀子的敬畏思想彰显了他对传统天人关系的拷问与反思,对人类生存方式的焦虑与探求,同时也具有鲜明的现代价值,为迷失在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泥沼里的现代人,提示走出迷途的方向,更为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恋爱问题从新文化领域蔓延至市民大众之间,电影院的恋爱之风盛行。银幕上的爱情故事可激发观众的恋爱意识与恋爱想象,参与恋爱观、性道德的建构,教以具体的恋爱之道,从而起到恋爱启蒙的作用。黑暗的观影环境可为隐私性的恋爱行为提供一定的掩护,而其所散发的性诱惑气息,加之观影身体在与影像的互动之中更易处于一种感性状态,有助于情感的发生,于是电影院往往成为恋爱的一个实践空间。电影院的恋爱现象以及相关舆论意味着现代爱情的社会性胜利。重在彰显个体自主性的现代爱情是构成现代主体的重要维度之一。尤其对于女性观众而言,银幕上下的恋爱风景及其所昭示的现代爱情观与两性关系,有助于女性探寻一个情感自主的自我。作为异性恋爱中的一方,女性在公共空间与男性的公开交往,也有助于促进其权利意识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法律是以人为逻辑起点,幸福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和追求的永恒价值,理应成为法律关注的焦点。但由于幸福观念的扑朔迷离与人类文明中的公共领域的萎缩和人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导致幸福缺位于现代法律价值。作为"幸福"观念的承载:正义、自由、秩序,是现代法律的三大价值,而且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但幸福的替代物之所以是替代物,在于它不可能替代幸福的本体价值功能。所以,幸福本身终极的价值意义最适合作为法律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自我观建构的“他者”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近代哲学以"自我"为基点的自我观建构带来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困境,当代西方哲学"他者"理论则强调自我观建构的"他者"维度,从而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方向。中国哲学在自我观建构的问题上虽然并不缺乏"他者"的理论资源,但由于"他者"之"他异性"的维度并未在中国哲学中得到彰显,因此,如何处理"求同"与"求异"的关系就成为中国哲学自我观建构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生活在佛禅大炽的时代背景下,自身亦有亲近佛禅之意,其诗歌作品自然满蕴着佛理禅意。他以佛家不二分别、众生平等思想抒发对女性的真挚情感,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他在求之不得的爱情中体会离别之苦。同时其作品中也展现出为官之路坎坷多变、升沉不定,这恰恰与佛家“无常”观相契合。难能可贵的是李商隐能在困境中转身回向,超脱一己私利和现实困境;他在政治诗中对人民的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其在展现佛家慈悲之心的同时,亦体证了佛理禅意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李达的女性解放理论,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差异,并非先天的和固定不变的,相应地,女性问题也不是在人类社会出现之时就已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始于女性劳动方式的改变,因而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劳动方式的变革,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为此提供了可能性.肇始于西方的女性解放运动,将这一可能性变成现实;由英法等国和俄国所开创的两条迥异的女性解放道路,为中国近现代的女性解放运动的开展指明了道路与方向,也彰显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女性解放运动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9):211-216
现代化的代价之一是理性的扩张带来了情感的衰落,最具价值的情感成为消费的对象,情感消费成一种日常生活和消费的常态模式。城市女性通过情感消费彰显价值、追求自我发展,成为情感消费最耀眼群体。情感消费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活动,更是深深嵌入社会环境中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情感消费极大体现和促进了城市女性的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但也引发了对情感淡化、情感虚拟化、真挚情感培育、新展理念下女性消费等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曾一度形成热潮的女性自恋式写作,在当代中国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女性书写者以背对男性与社会的姿态,自我封闭、自我抚摸、自诉心语。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与现实意义。但观念先行的倒置与创作视野的逼仄使得创作困境随即出现。因此,女性书写者必须加强自省意识,不断探索、积极创新。与现实积极对话,追求人类真理是女性写作走向新的广阔天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精神赡养"是一种高级赡养形式。传统孝道理论、德性理论和唯理性道德理论应用于现代老年人口"精神赡养"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困境。关怀伦理作为一种新兴的道德理论,因其自身的理论特点而具有聚合性、柔性和过程性等理论品质。关怀伦理应用于指导老年人口"精神赡养",可以很好聚合各种关怀主体、精准供给情感和规约关怀全过程,彰显出实践指导意义的合宜性。鉴于此,关怀伦理应用于指导"精神赡养"实践可以看作是理论转向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音乐崇尚自然之美,不仅表现在对良好自然生态的吟唱上,还表现在自然而然的情感表达。中国古典音乐在结构思维、音乐织体及调式处理上都追求和的审美规范,这使中国古典音乐在情感抒发上讲究情与理的和谐;中国古典乐教的目的不在于音乐鉴赏本身,而在于通过音乐实现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荆棘鸟》中女性情感悲剧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晓梅 《理论界》2006,(11):175-176
本文简析了《荆棘鸟》中一家三代女性代表人物的情感历程,揭示了她们悲剧命运产生的根源与结局:女性建立在理想与梦幻基础上对幸福与爱情的渴望,与男性对权力、地位、金钱、名誉的追求之间的冲突,其结局必然是理想破灭,女性经历巨大的情感创痛。与命运抗争使《荆棘鸟》中的女性显得与众不同,她们的情感体验虽然多以失败告终,仍不失一种悲壮的美。  相似文献   

14.
情感治理不只是社会治理的一种维度,更是社会治理的目标、方式和手段的结合。从情感治理的视角考察新中国70年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基层社会的治理实践中,情感治理并不只作为一种新近出现的治理维度,而是有着由来已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独特的实践内容。中国特色情感治理与中国历史文化一脉相承,与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国家治理进程相互交织,与社会管制、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三阶段演进同步发展,从对情感进行管控,走向依情感的治理,最后回归治理的情感需求本身。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下,传统的情感治理表现出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受众、评价与效果等诸多困境,社会工作因其可以提供更加个体化、精细化和多样化的专业服务,全方位满足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愿望过程中的情感需求,进而适应情感治理现代化转向,最终实现现代情感治理的社会功能和综合效果。这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实践发展找到新的功能与定位。  相似文献   

15.
自然生态美是自然生态本身呈现的整体样态之美,内含有多维度的价值。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形下,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在此生存境遇下,对自然生态美价值的阐释有助于改变传统美学对自然认知的偏颇,同时也说明生态文明时代新的美学观念的生成。自然生态美是衡量自然生态健康与否的一把重要的生命标尺,而其本身内含的和谐共生价值更是人类必须遵循的自然大法。自然生态美除具备一般意义上的怡情悦性的审美价值外,更具传统自然美学所不具有的精神生态价值。自然生态美作为当代意义上的自然美,彰显了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维护自然尊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美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推扩"的思想贯穿于儒家的道德、情感、知识、天道等各个领域,具体体现在德性的彰显;情感上的理解、同情与反省;求知的格物致知精神;以用显体、上达天道等方面.推扩给儒学提供了合理的方法论依据.推扩本身的根据乃在于"吾道一以贯之"之"一",也即"千人一情"、"万物一理".  相似文献   

17.
重情感是儒学文化特质之一。在儒学视界中,依循不同的情感原则,人生可呈显为五重情感世界,即:原生情感世界、厚生情感世界、德生情感世界、义生情感世界、乐生情感世界。此五重情感世界各自蕴含不同的幸福体验。儒学的五重情感世界彰显了人生情感与幸福逐次发展的演绎之路,揭示了情感与幸福多向而有序的关联,为化解当代情感危机、追求理想的人生幸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老残游记>中"山水之游"的审美艺术诉求,首先表现在作品本身描述山水景物独特的艺术彰显和非凡的艺术追求,开放的胸襟、磅礴的意象、声光色等自然元素的渗入,充分展示出作品独有的审美艺术境界;同时,"山水之游"作为<老残游记>的一部分,作者又倾力驾驭,巧妙地将山水景物描写与整部作品情节的发展、结构的韵律、人物的思想情感等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相似文献   

19.
佘国秀 《兰州学刊》2012,(2):210-212
身处21世纪以来全球化语境,维吾尔族当代小说作家在传统与现代的坚守、融通中呈现出文化抉择的焦虑与困惑,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怀旧观念与现代追求的矛盾与困惑;理智与情感的纠结、角逐。客观看待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是解除这一抉择困境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杨楹 《东岳论丛》2023,(3):100-104+191-192
“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其本质而言,是坚信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民的现实幸福”之科学性和现实性。在人类信仰谱系中,马克思主义信仰,其理论基础、价值立场、着力的场域、价值目的及其思维逻辑,都有别于宗教信仰,从而标示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独特性。其独特性之根本点则在于其科学性所内蕴的坚实真理性、真理性所涵括的价值性、人民性所彰显的崇高性,从而表明“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在于无产阶级追求自由、解放的实践逻辑中,内在于追求“现实幸福”的人类文明进程中,具体内化于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如此,“马克思主义信仰”,则是“我们的”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