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是实践,实践性是它的基本理论特色。它以深刻的实践性求取科学性,以美学观点同历史观点统一起来为理论方法,是实践性与科学性、开放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文艺理论学说。它受到英美一些有远见卓识学者的肯定与重视。中外一些学者把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看成是不关心文艺审美特性与规律的“社会批评的一个特殊支派”,或不是一种有系统的文艺学说,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把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和本体论,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提出了无产阶级哲学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它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无疑具有特殊而深远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从“第三世界批评”的角度来看,张承志的《北方的河》的特殊意义或许并不在于它是一部典型的杰姆逊论述意义上的“民族寓言”——“讲述关于一个人和个人经验的故事时最终包含了对整个集体本身的经验的艰难叙述”①,而在于这种意指结构本身的历史化和问题化的呈现,即通过对这部  相似文献   

4.
社会历史批评的宏观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社会历史批评进行了宏观上的梳理,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对社会历史批评方法进行了彻底的扬弃和改造,将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置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绝不仅仅限于社会历史批评这一种方法,而是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手段,它是文艺理论批评的带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俄国社会的关系,从俄罗斯社会对变革理论的渴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俄罗斯社会的适应,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证明,俄国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沙皇专制难逃历史劫难、各种改革难挽衰败颓势、西欧与俄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俄国难以奏效、平民知识分子对革命必然性的认知等社会现实“刺激”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在俄国落地生根,与它富于革命的理论适应俄罗斯社会“水土”、它的唯物论与俄国传统文化的唯物主义相契、它的辩证法和主体能动性与俄国知识分子和民众改变现实之望的相合、它的资本主义批判与部分抱有俄国“特殊论”的知识分子心理的相符、它的世界历史视野与急于追赶现代化步伐的俄国知识分子理想的相适等等因素息息相关;两者间的“契合”,还与马克思、恩格斯个人的积极努力分不开。  相似文献   

6.
“山雨欲来风满楼”。每当历史处在新旧交替、急剧变化的时期,社会思潮就呈现出一种躁动不安、汹涌奔突的态势。一九七八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正是处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头。在清除了“四人帮”,清算了党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以后,马克思主义又恢复了它那勃勃的生机。改革——中国现代史上实际上的第二次革命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史应当提到近代世界史的历史范围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曾经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绝对要求用到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上,首先就必须把问题提到近代世界史这样一个“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来。因为,就近代史概念来说,它的内涵规定就不只是指在时间上是中世纪之后的近代,在社会经济形态上是指封建  相似文献   

8.
历史何其惊人相似,三十年代苏联发生了“大肃反”,六十年代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这是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悲剧。痛定思痛,我们有必要认真回顾一下两国在不同时期所走过的相似弯路。本文拟对“大肃反”与“文化大革命”作一比较研究,以找出它们之所以酿成历史悲剧的共同因素,吸取教训,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对于“大肃反”与“文化大革命”,我们既不能笼统地认定“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又不能简单地归罪于哪一个领导人(如斯大林、毛泽东),而应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每一特殊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作者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而作,是其对改革开放以来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史与五四新文化思想史、北京大学校史等多领域研究的一个系统总结和再思考。马克思主义与北京大学世纪同行。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与北京大学的历史关系为核心研究命题,历史学与政治学等跨学科研究,通过文献释读、史物与史实考订及其实证分析,认为:(1)北京大学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源头——提出“北大源头”概念并首次刊发了“亢慕义斋”图书印章这一珍贵文献;(2)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讲授马克思主义的高等学府,李大钊在中国开风气之先,马克思主义在北大首传真——是作者在学术界第一个发掘“北京大学唯物史观试卷”;(3)北京大学是中国率先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地——作者以珍贵可信的史料和严密的推理解决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一迄今还被认为没有完全落实的历史悬案;(4)从一系列人物群谱研究中指出,当时北大进步师生为实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早期发展中,曾提供了强固的组织基础和卓越的领导人。由上,马克思主义与北京大学具体地历史地密不可分,进而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历史特征和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以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来分析评论文艺作品视为“最高标准”,别林斯基把美学的批评与历史的批评的结合视为“最好方法”。然而我国学术界对作为文艺批评的一个根本层面的美学批评重视不够,一些重要的文艺批评论著或教科书都不讲美学的批评,或把形式主义批评当作美学批评来讲。本文论说了美学批评是文艺批评的第一要务,美学批评的基本功能(释美与评美)以及对艺术美的形态与形式的批评诸问题。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范例——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社会整体结构的现代化变革阎书钦“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范畴,是对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变革与发展的特殊历史进程的称呼。从整个世界历史而言,它是包容经济、政治、文化、心理各方面变革的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是近几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但一些学者并没有真正把握它与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的本质区别 ,因而难以正确阐明它在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针对最近理论界某些论者的误解 ,提出一些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明显地存在着一个“文化转向”,这种转向也明显地改变了由卢卡奇奠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虽然它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为发挥其资本主义批判功能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路径,并借助文化批评在全球理论空间中占据了一个独特位置,甚至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它亦向马克思主义元理论提出了新的诉求甚至挑战。在根本上,文化转向实质性地改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属性,把它从反资本主义的政治纲领转化成一般的反权力文化实践,从生产方式变革理论转化为生活方式选择理论,从历史理论转化为文本(话语)理论。因此,尽管文化理论突出了以日常生活为中轴的总体社会革命的重要意义,但目前仍难从其操作路径看到这一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亦很难将之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的建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五八年,当时一位在中央主持文艺工作的同志在一次会议的报告中明确地提出了“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的问题。在报告中,他把当时中国的文艺理论和批评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它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研究和总结本国文艺实践的经验,按照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促进社会主  相似文献   

15.
评西方“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学派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更多的是批评马克思主义,反对其中一些基本原理,本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三本代表性论著的主要观点作简要评述,指出他们否定原始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第一阶段,同时企图用马克思使用过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来否定历史发展规律的统一性。作者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涵义和性质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新历史主义文本解读方法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定的文本解读方法都是一定的文艺观念模式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是以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相结合来解读文学文本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和马克思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十分重视文本的阶级和政治内容,但它用“性别”概念来函盖和解释一切,把文本解读看成是颠覆男性话语的政治手段,而完全无视文本的审美属性,却未免失之偏颇,新历史主义把历史和文学等量齐观,他们的批评方法是在文与史之间穿行,带有强烈的政治化倾向。但它仍忽视文本的审美价值,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不过这些批评方法在发展过程中都在趋向综合的批评。  相似文献   

17.
该文在讨论伊格尔顿的几部主要著作及其批评思想的主要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伊格尔顿的思想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在第一阶段,他的批评视角基本上是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理论,从社会物质关系诠释文学和文化,并注重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第二阶段,受路易·阿尔图塞反人文主义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影响,试图建立一门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文本科学”;第三阶段,仿佛回到“文化与社会”的问题框架,但是更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基本形成了他自己的“文化政治批判”理论,伊格尔顿的思想历程也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国乃至整个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一八七一年“英勇的三月十八日运动是把人类从阶级社会中永远解放出来的伟大的社会革命的曙光。①”这一天,英勇的法国无产阶级在巴黎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它为世界无产阶级树立了光辉的革命榜样和不朽的革命原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开辟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时期——“马克思学说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②并使工人运动获得广阔发展的新时期。因此,“无产阶级的节日将到处永远都是三月十八日。”③那么,巴黎公社革命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呢?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已经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难以绕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批判和重构现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世界历史维度。“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重构现代性的理论创新。探索现代性新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宗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问世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历史价值是对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新贡献。它证明在全球化进程中人们对现代世界本质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具有多样性和历史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普遍性和普适性,它增加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历史文化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文学典型”学说是建立在文学语言与社会现实的镜像功能的基础上,认为文学通过语言这种媒介可以忠实客观地反映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学说更是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中的命题,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内对文学社会属性和价值功能的一种界定和把握.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理论以文本代替作品,把文学当做语言系统内部的自我指涉,割断文本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关系,使得文学典型学说受到冲击和挑战.论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学说,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与关于历史发展、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发展等论说密切相关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内的重大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马恩的典型学说在当代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