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公民环境权是环境法律体系的重心和基石,是公民获得良好生存环境并舒适生活的一切相关权利。行政法作为国家调整社会关系的法律部门,具有平衡行政权与公民权的社会功能,在环境权实现实现上承担着重要使命。文章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去探讨公民环境权的涵义,并结合我国当前公民环境权的现状,阐述公民环境权在行政法领域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环境权理论之反思与方法论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环境权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流派:广义环境权论、公民环境权论、狭义环境权论。现有环境权理论在权利主体和权利内容方面均存在较大争议。环境权主体方面,环境本身、人类整体、国家和单位是否可以成为环境权主体争议较大;环境权内容方面,环境权是经济性权利还是生态性权利,是实体性权利还是程序性权利,尚未达成共识。环境权研究欲取得突破,需要方法论的重构,即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结合、环境多重价值的认知、体系化方法的引入。  相似文献   

3.
公民环境权是环境法学界潜心研究的一个课题.但是二十多年过去了,学术界仍然没能在公民环境权的内涵和实质方面达成一致.该文认为对公民环境权的界定应该本着从事物的本质特征出发,有利于环境权的功能和价值的充分发挥,以及有利于这项权利与其它权利的协调并融人现行权利架构之中的宗旨来进行.公民的环境权是公民对其生存环境享有的特定的生态性环境条件的权利.它应该成为环境法权利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公民环境权及其行政法治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环境权是公民的一项新的基本人权,是环境权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权利,是环境行政法治的出发点和归宿。由于我国行政法治的不完善,公民环境权没有得到应有保障,因此,应建立健全行政法治保障体系,从法律上明确公民环境权,拓宽公民对环境行政的参与渠道,实现我国环境行政法治化。  相似文献   

5.
论环境权及其立法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环境权产生的经济前提和原因;同时指出环境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环境管理模式,重新构建了公民与国家、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我国现行环境立法过分强调了环境监督管理机关的权力,忽视了公民的环境权利,导致了污染防止乏力和公民权利救济不能的尴尬局面.笔者认为,环境权的立法应从三个方面完善一是在宪法中规定公民的环境权;二是完善环保民事诉讼制度;三是完善环保行政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6.
公民环境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和无限制地改造自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环境危机而产生的一种基本的人权。本文认为公民环境权是公民享受清洁健康生活、生产环境的权利,以及当其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获得赔偿的权利,属于私权范畴;其法律属性表现为公益性、社会性、从属性、独立性。  相似文献   

7.
公民环境权的基本人权性质与法律回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公民环境权的法理基础的分析和对与公民环境权有关的国内、国际立法的考察,论证环境权的基本人权性质,阐明了将环境权作为基本人权对待的重大现实意义。并指出,将环境权确定为基本人权必然要求在法律制度上作出适度的回应。为此,需要在宪法中将公民环境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予以明确规定,通过民事基本法对环境权的基本内涵和外延进行明确的界定,通过环境管理性的法律建立各种预防环境权侵害的社会管理制度,并通过权利救济制度的完善为环境权受到侵害的公民提供及时、便捷的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8.
公民环境权是随着环境危机而提出的一项新型人权 ,自提出后 ,在法律内涵、内容等方面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论文着重分析当代中国公民环境权在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中的依据 ,探讨当代中国公民环境权具体实现形式和存在问题 ,以促使当代中国公民环境权从应有权利转化为实有权利。  相似文献   

9.
环境权是人类一项应有的权利,现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公民环境权是环境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法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公民环境权的发展、公民环境权的内容、公民环境权的实现等进行论述并对中国目前关于公民环境权的法律状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公民环境权实现的障碍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公民环境权实现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障碍,如现行环境立法对于保障公民环境权的缺失,行政主体的趋利行为对保障公民环境权的阻碍,公民环保意识薄弱,漠视环境权等。为了从人的深层意识上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社会结构和法律制度,对此提出了相应对策:加强对公民环境权的立法完善,强化各级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培养公民良好的环境意识,以促使公民环境权从应有权利转化为实有权利。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实质性的解决。环保组织和检察机关作为直接原告已基本形成共识,除此之外的资格限定尚有争议。统筹兼顾,权衡利弊,公民和环保部门作为直接原告,条件尚不成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公共环境雕塑与城市文化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城市公共环境雕塑对市民休闲娱乐空间的美化,对城市文化个性的塑造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恶化、生态危机不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甚至影响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前单一的行政监管环境模式争现行法律制度,由于存在着种种缺陷.不足以对环境形成周全的保护,因此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显得日益迫切.本文在对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进行阐释之后,提出了在我国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师从事的是一种学术职业。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是在与教学和科研相关的学术职业活动过程中得到的一种精神满足和情感体验。学术环境是影响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应当通过创设各种条件,满足教师在学术活动中内在的心理需求;应当逐步去行政化,强化学术权力在学校生活中的权威,促进学术环境的优化,提升教师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农村自然生态遭受严重破坏,威胁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存。但现有的环境政策和环境制度建立在工业和城市污染防治的基础上的,对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和其特点重视不够。因此,我们必须让农民参与到环境管理来,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一条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校公共环境教育起步较晚,存在问题较多。高校公共环境教育要达到预期目的和目标,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公众等多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7.
在传媒发达的时代,社会舆论变得非常灵敏,外界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在公众之间引起较大的舆论波动。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使各地政府普遍处于“超载运行”的状态。当利益格局分散、社会矛盾增多时,社会舆论就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态。加强舆论引导,保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前提。面对转型期日益复杂的舆论环境,我们必须建构一个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情境、教育情境、情境教育的内涵 ,阐述了教育情境对受教育者个体的影响特征 ,以及在这一情境下实施情境教育的几个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9.
当下关于我国《环境保护法》修改的各种意见、方案中,对《环境保护法》的地位、称谓、价值、原则、制度等的认识很不一致、不明确.本文力图以环境公共政策为视角,对环境保护法修改中涉及的上述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引致学界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20.
以北大为例,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日益成为舆论焦点、负面舆论大大增多、校园舆情更加复杂等舆论环境的变化趋势,针对高校如何应对舆论环境变化、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提出了对策:高校要进一步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和完善民意表达机制;需从加强自身建设和搞好对外宣传两方面来塑造自身形象;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发挥校园媒体优势,掌握舆论主动权,努力提供校园舆论发展的“参考系”;客观审视来自外界的负面舆论,积极回应舆论环境并与其良性互动;规范网络舆论行为,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和谐的校园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