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石君宝,元代杂剧作家,生平事迹已无可考.目前公认有十种杂剧为他所作,但只保存下三种,即:《鲁大夫秋胡戏妻》、《李亚仙花酒曲江池》、《诸宫调风月紫云亭》尽管石君宝的生平事迹无所考证,给我们了解他的思想和世界观带来很大困难,但从现存的三部剧的思想内容以及反映社会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看,石君宝是个富有时代使命感的作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部剧描写的主人公是处在社会底层的三位妇女形象.她们美丽、善良,追求爱情幸福;作者写了她们的痛苦遭遇和坚强的斗争精神.这些人物的塑造,从一个方面折射出元代真实的社会生活,从中也窥见作者的进步思想.《秋胡戏妻》是石君宝的代表作,这部剧是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改编加工成的.汉刘向《烈女传》载秋胡戏妻事,题名《秋胡洁妻》.写秋胡在外当官五年,回到家里,在桑园遇到妻子并调戏她.其妻回家知道调戏她的就是自己的丈夫,遂投水而死.这篇作品宣扬了孝义节烈.南朝宋颜延年有《秋胡诗》五章,直咏其事.唐代有秋胡变文,已发展为长篇故事,尾已残缺,不知妻子是否投水而死.南宋有缺名秋胡戏妻戏文,情节已无可考.石君宝在这些题材基础上,成功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而又富有个性特征的女性形象——罗梅英.石剧笔下的罗梅英,已与传统题材中的人物大相径庭.她美丽、善良,  相似文献   

2.
秋胡故事是中国古老的传说之一,叙述负心男子秋胡离家多年之后返乡,调戏桑间美女,而此女恰是他相见不相识的妻子,妻子不齿其行投河而死。这一戏妻的基本故事面貌随着时代的演进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秋胡戏妻变为秋胡试妻,采用有意试妻结构的同时,也意味着误会消除之后夫妻和好的大团圆结局。而这一变化与中国古代女性在婚姻中受贞节观念束缚、自主地位下降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根据绵阳、梓新发现的东汉“秋胡戏妻”画像砖以及过去已知的新津、彭山有关画像石材料,结合《华阳国志.士女传赞》等文献记载,揭示出东汉时期以自杀方式表示妇女贞节为特点的“秋胡戏妻”材料在四川地区特别流行的历史背景,和西汉文翁在蜀兴办学校大力推行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通过对有关画像材料研究历史的考察,可以看到清代乾嘉石刻学研究的重大发展和今人有关研究的种种局限。  相似文献   

4.
畲民歌《李秋胡》第一次以民歌的方式,对秋胡戏妻本事进行了另种方式的解读。这一古老母题在传承创变过程中的演绎,反映了畲族人民对它的理解与接受,折射了畲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元前期杂剧作家石君宝遗留的剧作虽少,对后世戏曲却颇有影响。人们论及石剧,往往只称赞他的《秋胡戏妻》,极少注意他的《曲江池》。其实,《曲江池》对后世戏曲的启迪作用尤为明显:明代出现了朱有燉的同名杂剧《曲江池》和徐霖(一说薛近衮)的传奇《熽襦记》。清代的《缀白裘》收入这一题材戏十一折。直到现代,京戏、川戏、郿鄠戏、越剧、粤剧、秦腔、昆曲、滇剧、梨园戏、河北梆子等多种地方戏都保留了这个传统剧目,至今上演不衰。 作为一个优秀爱情戏,《曲江池》所以能七百年长葆艺术青春,是与它塑造出一对具有现实感和时代感,并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情侣形象分不开的。探讨这对情侣形象,对于认识《曲江池》的特色和价值,对于戏曲的推陈出新,无疑都是有意义的。 《曲江池》的故事源于唐代民间讲说文艺《一枝花话》,唐人白行简据此写成小说《李娃传》,石君宝则据《李娃传》改编成杂剧。元代前期写此题材的杂剧还有高文秀的《郑元和风雪打瓦罐》,只存目。今人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辑录写李、郑恋爱的元传奇佚曲九支,内容不大连贯。所以,石君宝的《曲江池》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写李,郑恋爱最早、最完整的戏曲作品。 《李娃传》中的长安名妓李娃性格比较复杂,她的复杂性格集中表现在两个情节上;她热恋着  相似文献   

6.
秋胡故事,在我国自汉魏以来流传已久,它叙述负心男子秋胡离家多年后返乡,调戏桑间美女,而此女恰恰是他相见不识的妻子,妻子不齿其行投河而死。本文以敦煌本秋胡故事为核心,试述其演变源流,更主要的是探讨变文的故事结局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秋胡故事,在我国自汉魏以来流传已久,它叙述负心男子秋胡离家多年后返乡,调戏桑间美女,而此女恰恰是他相见不识的妻子,妻子不齿其行投河而死。本文以敦煌本秋胡故事为核心,试述其演变源流,更主要的是探讨变文的故事结局及其所带给我们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乐府诗音乐文学的特质决定了乐府诗研究需要音乐、文学两个层面的综合考察。故事体歌诗作为西晋乐府诗独特的一类,以演述故事的方式发展了乐府歌诗的表演艺术,而这些歌诗的表演又对歌诗内容本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晋代表性的故事体歌诗有《艳歌行》、《秋胡行》、《秦女休行》、《惟汉行》等,从歌曲类型看,这些诗歌主要收录在《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歌诗的题名、曲调、本事、体式、风格影响到诗歌内容;可表演性为歌诗内容的简化提供了可能;女伎表演主体和观众喜好影响故事情节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在元代前期杂剧作家群中,少数民族作家石君宝以<秋胡戏妻>为代表的杂剧名作,尖锐地抨击金钱与权势所导致的人性丧失和道德败坏,代表挣扎在夫权制度底层的妇女大众喊出要求人格独立的心理呼声,并力图将带有谋求人格独立、倡导男女互敬互爱等鲜明指向性的民主意识引入家庭生活领域,呼吁重构通情达理的婚姻道德观,表现出在少数民族道德和市民意识影响下带有超前性的新思想、新观念.  相似文献   

10.
杨家将的故事,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它是流传于民间的英雄传奇。杨家将戏与三国戏、水浒戏、包公戏一起构成了中国戏剧的四大板块。就拿京剧来说吧,传统老戏中有《佘赛花》《李陵碑》《清官册》《洪羊洞》《四郎探母》《太君辞朝》等,新编历史戏中有《状元媒》《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等。  相似文献   

11.
明代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用自然之笔抒写生命中的真实情感,尤其反映了祖母、母亲和妻子之间的真挚情感,揭示了家庭中朴素的伦理亲情。归有光运用简洁、平淡的语言和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人类最朴实的情感,整篇散文的脉络是先讲"可喜",再讲"可悲",并将景、事、情融为一体,展现了日常家庭生活中真挚而自然的亲情。  相似文献   

12.
方玉润是清代著名诗经学家,其《诗经原始》一书对后世诗经研究影响极大,但学界对其生平思想及著述情况的系统研究一直付之阙如。详细考辨方氏生平著述,对廓清其生平及学术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冯燕是唐传奇《冯燕传》中的侠客,通人之妻而又杀之并自首官府。其侠义为士大夫所激赏歌颂。但历来研究其传播接受者较少。至宋代,冯燕故事犹如一种文化精神的母题融入宋人文化的模式中被重新叙述和想象。张齐贤和上官融以笔记记录和虚构想象的话语间接传释了冯燕故事。曾布以词直接歌咏了冯燕的侠义精神。冯燕故事在宋代不仅被继续歌颂,而且还被赋予了"忠君"报国的新义。冯燕的游侠气质被转化为维护儒家道德的理想楷模。  相似文献   

14.
张书绅的《新说西游记》是清代《西游记》版本演变史上独具意义的一种版本。其文字主要来自于明代百回全本,又根据清代真诠本加进了唐僧身世故事。其评点文字认为《西游记》"原是证圣贤儒家之道",把《西游记》看成是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不免牵强附会。但是其将《西游记》看作一部具有寓言意味的哲理性小说,并从社会学和人性的高度来看待《西游记》,有其合理的内涵;特别是比较全面地揭示了《西游记》"奇"的特点和"幻中有真"的高度艺术境界,对认识《西游记》的美学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石公弼在北宋大观年间官任御史中丞,连上章弹劾权奸蔡京,终使蔡京罢相出居杭州.后蔡京再相,罗致 其罪,谪居台州.其生平事迹载<宋史>和<东都事略>,然两书皆不载其生卒年.根据发现的新资料,确切地考证出石公弼生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卒于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享年55岁.  相似文献   

16.
方玉润是清代著名诗经学家,其《诗经原始》一书对后世诗经研究影响极大.在详细考辨方氏生平事迹及著述的基础上,力图廓清其学术渊源,并还原其诗学观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吴本《西游记》中"红孩儿"的形象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元代前红孩儿的形象是以鬼子母之子的角色附于佛经中"鬼子母"故事而流传的。元杂剧中其虽不是一个成熟的文学形象,但故事叙述的大致线索都已出现,杂剧《西游记》中的红孩儿虽然仍从属于鬼子母的故事,但其对取经故事所起作用已大大加强;同时,元杂剧中也出现了铁扇公主的形象,这为后来吴本《西游记》对红孩儿故事的整合提供了丰富的叙事元素。吴本《西游记》出于叙事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对孙悟空正面形象塑造的要求,综合了元杂剧中的叙事元素,塑造了红孩儿这一生动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8.
关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形成过程与写作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艺文类聚》所载的一首关于焦仲卿妻的诗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比勘和相关的考证,认为该诗实为在漫长历史时期里逐步形成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一种较原始的汉代文本;是以《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虽发端于东汉(很可能为建安时期),但其主要部分则完成于魏晋至南朝。  相似文献   

19.
张书绅的《新说西游记》是清代《西游记》版本演变史上独具意义的一种版本。其文字主要来自于明代百回全本,又根据清代真诠本加进了唐僧身世故事。其评点文字认为《西游记》“原是证圣贤儒家之道”,把《西游记》看成是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不免牵强附会。但是,其将《西游记》看作一部具有寓言意味的哲理性小说,并从社会学和人性的高度来看待《西游记》,有其合理的内涵;特别是比较全面地揭示了《西游记》“奇”的特点和“幻中有真”的高度艺术境界,对认识《西游记》的美学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