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往的官场小说研究,就其命名而言,重"小说"(叙事),重"官"(权力、人性等),但是不重视"场"(关系网络)。因此,将《官场现形记》和《国画》这两部官场小说代表作中的主要官员的交际关系网络进行对比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从中亦可审视小说的审美、文化与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迅心目中的“中国”关振强(江门市农行干校新会529100)什么是鲁迅心目中的"中国"?鲁迅说:"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险;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也。"(《中国地质略论》)在鲁迅心目中:中国就是"中国人之中国"。朴...  相似文献   

3.
芥茉 《中华魂》2013,(23):47-47
在抗战时期一批美国记者从延安回至0重庆,向蒋夫人说:“延安的感觉特别好,那里人人朝气蓬勃、个个奋勇争先,大家不图私利都在为中国的前途努力奋斗。”宋美龄感触良深,默默地凝视长江几分钟后回身说:“如果你们讲的有关他们的话是真的,那我只能说他们还没有尝到权力的真正滋味儿。”(见《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一书)  相似文献   

4.
蒋丰 《21世纪》2010,(6):35-35
在日本大都市里看不见"农民工"的身影,笔者常听日本人说:"在日本,没有城乡差别"。1955年到1975年,日本平均每年有72.5万"农民工"进入城市,转入非农产业部门工作。与中国今天的情形类似的是,日本当初的"农民工"也面临着从工资到保险与城市工待遇不平等的问题。但日本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农民工”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散文是最见性情的文字,钱钟书《谈艺录》说:"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1](P498)刘炜评的《半通斋散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便是一部性情毕现、  相似文献   

6.
中西文化之分歧、区别,根源在于中西文化智慧起源之方向上,即在智慧原型上是歧向的。西方主智思,以因果律(逻辑理性)贯注于西方文化中,其"极因"是上帝;中国主仁心(心性),以五伦(纲目网络)贯注于中国文化中,其顶峰是"良心"。西方逻辑理性文化之严正起点是亚氏"四因"说;中国心性文化之范式起点,是孟子"四端"说;故西方人,多言"真理";中国人,多言"道理"(西方人之学科形态,是"逻辑结构"之范畴体系;中国民族的学科形态,是"纲目网状"系统)。西方文化面临的危机是"上帝死了";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是失掉了"良心"。中西文化互补互动,于方法论上就是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西文化挽救危机之策略就是互为对方:西方之上帝"良心"化,中国之良心"上帝"化。一旦"上帝-良心"互为对方,呈现出来的中西文化之新形态,便是各自的新活力、新生命。这正如人类大脑左半球与右半球功能相互代偿一样。  相似文献   

7.
阿蕾 《老友》2011,(7):40-40
刚下班,婆婆打来了电话。我接听后,话筒里传来了她有气无力的声音:"晓蕾啊,我生病啦。你买点菜回来做饭好不好?"我一听急了,连忙问她怎么了,想吃什么。她说:"不碍事,是皮肤病,过两天就好了。我想吃虾,另外你买点排骨吧。"  相似文献   

8.
中西文化之分歧、区别,根源在于中西文化智慧起源之方向上,即在智慧原型上是歧向的。西方主智思,以因果律(逻辑理性)贯注于西方文化中,其"极因"是上帝;中国主仁心(心性),以五伦(纲目网络)贯注于中国文化中,其顶峰是"良心"。西方逻辑理性文化之严正起点是亚氏"四因"说;中国心性文化之范式起点,是孟子"四端"说;故西方人,多言"真理";中国人,多言"道理"(西方人之学科形态,是"逻辑结构"之范畴体系;中国民族的学科形态,是"纲目网状"系统)。西方文化面临的危机是"上帝死了";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是失掉了"良心"。中西文化互补互动,于方法论上就是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西文化挽救危机之策略就是互为对方:西方之上帝"良心"化,中国之良心"上帝"化。一旦"上帝-良心"互为对方,呈现出来的中西文化之新形态,便是各自的新活力、新生命。这正如人类大脑左半球与右半球功能相互代偿一样。  相似文献   

9.
刘昌海 《金陵瞭望》2011,(14):15-15
进个电梯也要分一二三等.这到底是礼仪还是陋习呢?当然是陋习。在官场上.类似的陋习可谓比比皆是。何止是进电梯呢.哪怕是坐个车、检查工作时谁走前边谁走后边等等都有不成文的规矩在。尤其是开会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韩导勤 《中华魂》2014,(18):47-47
近读史书,被一则"剖腹藏珠"的古典抢了眼球。"剖腹藏珠"是唐太宗亲口讲给群臣听的一个发人深思的小故事:西域有人得到一颗无价珍珠,藏在哪儿都不放心,最后,他剖腹藏之。大臣们听后哗然,觉得这个西域人很可笑,你宝贝藏住了,命却没有了!听者无心,说者有意。此言正中唐太宗下怀,他立即反诘群臣道:你们中有些官儿不也在排除万难贪赃枉法,甚至不惜丧命,这和那个西域人不是一样的愚蠢可笑吗?!  相似文献   

11.
他是海南省林业局最"冷"的处长,负责森林防火,但他在职15年,却因敢言直谏,竟使自己成为海南最出名的处级干部,更被称为"中国生态第一斗士"、"官场异类"和"海南官场扫把星"。而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凭良心做了该做的事,说了该说的话——  相似文献   

12.
人性如水     
正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这是说人的本性爱受奉承,有人好像不爱听拍马奉迎的话,其实是由于你没有挠到痒处罢了。这句俗话说得很绝对,听来让人感到有些悲凉,好像人性卑微,难以改变,人也就没有什么希望了。迎合与蒙蔽永远是封建官场两大不败的法宝。只要行之有术,这两大法宝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显出神奇的效力。如果你能力欠缺、祭不起这  相似文献   

13.
西王母"戴勝"始见于《山海经》,"勝纹"源于汉画之西王母。勝之物象原型及其原始功能,古今异说颇多,有"花勝说"、"织榺说"、"鸟翼说"等。运用文献学、考古学、语源学、图像学和民俗学等多重证据,将其链接聚焦,进而锁定汉画"勝纹"乃上古生殖崇拜符号,是为"阳具说"。汉砖"勝纹"、汉简"(勝)"字,为作者之新发现。  相似文献   

14.
这儿说的“晦气”,并不是骂人的话,而是那些让人听了心里不舒服的话。  相似文献   

15.
余显斌 《可乐》2011,(3):45-45
小米是我的邻居,也是尾巴。小毛说:"她是你的跟——跟屁虫。"小毛是结巴,说话像摩托车油门不足,吞吞吐吐,说着说着熄了火。那时,我还穿着开裆裤。听了小毛的话,我回过头对流着鼻涕的小米白着眼喊:"回去,跟屁虫。"小米一吸鼻涕,得意地伸出手,亮出一枚红红的柿子。  相似文献   

16.
丘生 《中华魂》2014,(21):36-36
活在当下,言论自由,观点纷呈,人们不再像当年那样担心被"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这无疑可喜可贺。但现在一些人说话口没遮拦,相当雷人,真让人怀疑他们的大脑是否还正常。比如,有人说反腐败已经使官员"官不聊生"。眼下官员因为反腐,生活上果真到了饥肠辘辘、朝不保夕、难以生存,"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吗?写过《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帝王系列小说"、对历史深有研究的作家二月河予以反驳,他说反腐未到"官不聊生"程度。本人也曾经是一个官场小吏,坦白地说,我认为反腐导致"官不聊生"在理论上是根本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第一本字典《说文解字》说:“学,觉悟(ju&;#233;w&;#249;)也。”意思是觉悟(知道)了就是学。听老师讲课是学,读书是学,在生活中看到了,感受到了,甚至闻到了都是学。有一句话“处处留心皆(jiē)学问”,说的就是学的真正意思。  相似文献   

18.
孔见 《中华魂》2017,(1):64-64
伯夷是商朝末年殷王朝封国孤竹国君的儿子。周武王伐殷(时王为纣)后,与其弟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对他们的行为孔子给予很高评价:说伯夷是"求仁而得仁"的"古之贤人",是一个即使被遗逸以后也"不动摇自己意志,不辱没自己身份"的人。又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意思是说,他们不记旧怨旧恨(这一点,司马迁为其立传时即已提出置疑),所以怨恨他们的人很少。  相似文献   

19.
姬建民 《中华魂》2010,(8):48-48
2008年,在南非德班举行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上,中国得了一个尴尬的奖项——"烟灰缸奖"。此奖由与会的非政府组织代表评出,专门颁给控烟不积极的国家。中国“获奖”的原因是,“宁要漂亮的烟盒,不要公民的健康”。(见2008年11月27日中国新闻网)  相似文献   

20.
老子强调人的自然、自在之性,与此相关,老子强调"虚心"。老子"虚心"说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虚民心,二、虚君心,三、为道者之虚心。"虚民心"是要使民众保守自然淳朴的心理;"虚君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君道无为,二是作为君,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三是为君者应当具有宽广雄厚的胸怀,应当能够容纳天下一切贤良与愚不肖;"为道者"之虚心即是享受平淡、安逸、自然,而不追求富足、充盈、锐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