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置我国传统节日春节,对烟花爆竹是禁、还是开禁的话题再次被提起,其中主要话题之一是环保与文化的冲突。主张可以燃放烟花爆竹的主要理由说这是传统文化:反对燃放烟花爆竹的,除了燃放烟花爆竹易引起火灾,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燃放烟花爆竹会带来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2.
对于燃放烟花爆竹,很多城市相继出台了一些管理措施.威海市也不例外,在2004年11月6日,威海市的市长宋远方颁布了《威海市区燃放烟花爆竹管理规定》,并予以实施.文中将从环境法的角度,来探讨一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制度的合理性,并以威海市为例,对其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燃放烟花爆竹莫忘消防安全文/苏义胜据报载,1994年春节期间,仅上海市瑞金医院一家,就接受诊治因燃放烟花爆竹不慎,而引起灼伤的病人719人次,其中5岁至8岁的儿童占80%。去年除夕之夜到初二,兰州军区总医院急诊科就收治87名因燃放烟花爆竹的受伤首。据...  相似文献   

4.
吴子斌 《老年人》2011,(10):25-25
“爆竹一声除旧岁”,千百年来,燃放烟花鞭炮可算是我国老百姓欢庆节日、操办喜事的一种民俗。可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对烟花鞭炮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结果:一是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和环境被破坏;二是酿成一些重大火灾和爆炸事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拜年种种     
对于"拜年",这种传统习俗,著名作家,编剧张笑天别有一番天地据说,燃放烟花爆竹易引发火灾,且易伤人,因此北京首开先河,令行禁止,为此长春也相继以陋习而废除之,尽管有些爱热闹的人不禁扼腕而叹之,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最高兴的或可以接受的。倘若政府突然公布一项条例,禁止春节期间的拜年,那会怎么样?我想,绝不会求得市民的认同,必定群情怫然,会乱一阵子的。反对者自然于情于理都占得往脚的。春节拜年不但是几千年来民族的习俗,而目是一种礼仪,是人们表示友谊、亲情的一种交谊方式,何陋之有?请试着去研究一番几种人对待春节…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2001,(1)
爆竹声中庆新春,在我国可能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据记载,火药发明以前,燃爆竹可算是名副其实:燃烧竹筒,竹筒里的空气受热膨胀,爆裂出声,噼噼啪啪。南北朝时,人们在春节就以这种方式燃放爆竹,驱逐恶鬼。  火药的发明是在唐朝或唐朝之前。从唐朝开始,关于爆竹应用火药的记载逐渐多起来。北宋时期,开始出现用纸卷裹火药制成的爆竹,并改名为“爆仗”。这种爆仗声音清脆,但响一下就完了。到了南宋,烟花爆竹出现。烟花制造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手工行业。南宋无名氏撰写的《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述南宋都城临安文化生活和游艺活动,…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释义元语言是许慎对汉字及汉民族文化元认知知识、体验和调控的综合反映.与现代汉语相观照,我们主要从释义元语言的象似性认知,观照汉人认知规律:功能、话题相似性的理念古今一以贯通.  相似文献   

8.
社区文化管理是一个很难说完的话题,尤其对于中国社区文化管理的研究还是一个新的话题,本文试图做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交流的工具.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使用过程中会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与实践中,英美文化得到了较好的导入与较深的探讨,这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汉语文化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因此产生了跨文化交际障碍.但是,英语教学目标明确提出,"熟悉我国一般社会生活中的话题,如节日、风俗和社交礼仪.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汉语文化的理解".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汉语文化教学,不仅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如何让这颗明珠在全球化的今天散发出更大的魅力,一直是译界关注的话题.但由于语言结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译者很难再现原诗作的意境美.本文以《关雎》为例,分析诗歌意境翻译的难点,以期从语言文化的层面来探索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11.
城市文化不只是城市的一个要素,而且是城市的活力所在。它渗透在城市诸要素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城市文化品质是评价城市建设水平和现代文明水平的主要尺度,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不仅是城市科学研究者、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市民们普遍关心和热衷讨论的话题。 笔者在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中,形成了如下认识:城市文化存在于城市有机体的每一部分,而且成为最活跃的成分;  相似文献   

12.
话说"惧内"     
"气管炎"是现代人"惧内"的一种幽默说法.悠悠五千年明史,孕育了民以食为天的"吃文化"、能解千愁的"酒文化"、意韵悠长的"茶文化",如果从戏说的解度,国人也应当拥有一个"惧内文化",国为纵观历史"惧内"的话题与故事是从来没有闻断过的.  相似文献   

13.
话说"惧内"     
"气管炎"是现代人"惧内"的一种幽默说法.悠悠五千年明史,孕育了民以食为天的"吃文化"、能解千愁的"酒文化"、意韵悠长的"茶文化",如果从戏说的解度,国人也应当拥有一个"惧内文化",国为纵观历史"惧内"的话题与故事是从来没有闻断过的.  相似文献   

14.
新春话药酒     
药酒文化——从屠苏说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诗,描述的是喜气洋洋的春节景象。在诗中,除了有新春习见的爆竹、春风、桃符外,还有大家都很陌生的"屠苏"。"屠苏"是什么?在新年到来的日子里有什么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网络究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组成,还是一出闹剧?尤其是在网络遭遇色情时.1999~2000年中国互联网跑马圈地的时代,各网站为争流量,竞相推出种种或正经或"搞怪"节目,好吸引大众眼球.时隔6年,资本无往不克的力量、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以及大众流行文化的蔚然成风,更使得这个话题迷雾重重.  相似文献   

16.
恭维语是一种言语行为.不同文化的恭维语在话题、社会功能、应答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对中关女性恭维语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与之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7.
在上海,对燃放爆竹的口诛笔伐始于1984年的新娘事件。1984年2月的一天,当一位新娘满心欢喜地在鞭炮声中走向婚车,一个高升炮从天而降,正中新娘头部,洁白的婚纱顿时被鲜血染红,婚礼变成了丧礼。由这一条社会新闻所引发的爆竹问  相似文献   

18.
1996年春节将至,市委、市政府等有关部门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提出安排好节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让唐山人民过一个文明、祥和、喜庆的春节。 从1995年春节市政府颁布了燃放烟花禁令后,唐山人过年方式单调,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或麻将桌边过年,没有了鞭炮声,倍感年味不浓。如何改变、升华这种单调的过年方式,营造浓郁的年味氛围,已成为唐山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贫穷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大阻碍,消除贫穷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和研讨的话题。本文主要围绕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事业。  相似文献   

20.
群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其广泛在于社会生活、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对促进国家民族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全民的踊跃支持和积极配合,他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相联系。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中主要围绕建设群众文化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建设这两个话题详细而有序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