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脸谱     
正99岁老人董光纪:出门必带小罐子……近日,永嘉县界坑乡上董村一位耄耋老人随身带易拉罐的视频引来众网友点赞。原来这背后有暖心故事。老人名叫董光纪,是个农民,如今和子女同住。99岁高龄的他,思路清晰,除了耳朵有点背,身体没大毛病。他有个习惯,每天都会拄着手杖在村子里散步。这根手杖有点特别,顶部绑了个常见的八宝粥易拉罐。"这是我去年做的。"董光纪老人说。  相似文献   

2.
惠卿 《社区》2012,(13):28-28
安徽某市一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辖区内有居民家庭5000多户,其中退休人员1500多人。由于辖区远离市区,居民们每天要到市图书馆阅览室阅读报刊,需要转几路车,交通十分不便,社区里的退休人员更是期盼居委会能办个活动室,以满足老人们阅读报刊的需求。 某日的一天上午,社区里的几位老人正在居委会门口附近下棋,忽然被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喊进了社区,说是有特别任务。老人们进去一看,原来居委会真的腾出一间大房子,供老人们打牌、下棋等活动用。房间里灯光明亮、桌椅齐全,这让老人们异常欣喜。可是老人们的快乐享受,只有很短暂的三天时间。之后,这间活动室就闭门谢客、仍恢复原先办公的模样了。老人们事后得知,  相似文献   

3.
抓螃蟹的渔民往往会携带一只形状为头小肚子大的竹篓。捉到第一只螃蟹后,他们会把它放进竹篓用盖子盖严,以防止螃蟹逃走。捉到第二只螃蟹,渔民把它放进篓里后,就不再盖盖子了。  相似文献   

4.
姚淑芳 《社区》2012,(24):56-56
这次到新加坡探亲,住在新加坡的居民区里,因此有了近距离接触新加坡普通人的机会。首先我发现新加坡有很多老人都还在工作,公共场所做保洁工作的多是60岁以上的年长者,开出租车的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伯,在餐馆里面打工的很多也都是老奶奶,社区里还有好几个老人在帮别人带孩子赚钱。这不免让我觉得奇怪,于是找机会找了几个新加坡人了解,才知道原来这和新加坡的养老制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青年时报》有一则报道,杭州市“丹桂小区业主集体给保安发红包”。据说,这个点子是7位老人在“孵太阳”时“孵出来”的。在暖洋洋的太阳下,一位老人提议:“我们在小区里平平安安过了近10年,多亏了保安,他们平时也给我们帮了不少忙。过年时,给他们每人发个红包,你们看怎么样?”顿时,另外6位老人齐声附和,于是,一个自发地捐款给小区保安过年发红包的倡议就这样形成了。倡议书贴出去后,短短几天,小区里300多户业主中,已经有70户捐了款,捐款额已达12845元,而且还在继续……  相似文献   

6.
文明 《山西老年》2014,(3):28-28
王淑萍,62岁,2001年从运城市建筑工程公司退休。自己的五位老人去世后,她就把目光锁定在身边的老人身上。她传承母亲乐善好施的美德,邻居或街巷里有需要帮助的老人,只要她知道了,就一定去帮一帮。平日里陪老人聊天,逗他们开心。逢年过节买些好吃的送过去。经她照顾的老人去世了,她就又另找目标。当她得知一位80多岁的范阿姨是独居老人时,  相似文献   

7.
《源流》2012,(3):33
尊敬的《源流》杂志社:我们是住在民营养老机构阳江市东华颐养院的一群老人。本来,我们是想找一个能安享晚年的地方,原来东华颐养院都是两个老人住一个房间,房间里有风扇(部分有空调),卫生间等设备一应俱全。这样的"标准间"在东华颐养院共有100间。在老人  相似文献   

8.
盛海辉 《源流》2012,(2):33-33
尊敬的《源流》杂志社:我们是住在民营养老机构阳江市东华颐养院的一群老人。本来,我们是想找一个能安享晚年的地方,原来东华颐养院都是两个老人住一个房间,房间里有风扇(部分有空调),卫生间等设备一应俱全。这样的"标准间"在东华颐养院共有100间。在老人  相似文献   

9.
抓螃蟹的渔民往往会携带一只形状为头小肚子大的竹篓。捉到第一只螃蟹后,他们会把它放进竹篓,用盖子盖严,以防止螃蟹逃走。捉到第二只螃蟹以后,渔民把它放进篓里后,就不再盖盖子了。这是为什么?原来当一只螃蟹独自关在篓里时,它就会用那有力的大钳子攀援而上,用劲顶开篓盖,顺着  相似文献   

10.
走在香港大街上,看到的多数都是年轻人,或匆匆忙忙,或谈笑风生,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棕皮肤,英语、德语、法语、广东话、普通话,香港的确是一座充满了生机的国际都市。然而,在这样一座生活节奏飞快、竞争激烈的城市里,老年人是如何生活的呢? 在湾仔区一条繁华的街道上,有一个社区老人中心,中心里有几十位老人坐在一起看电视、聊天,也有一些老人在做手工。老人中心是一个多元化的老人服务组织,所有居住区里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到中心参加活动。这家老人中心是由政府资助加上民间筹款于1967年兴办起来的,是香港第一家老人中心,中心设有饭堂、浴室以及可以开展多项小组活动的活动室,还举办各种兴趣学习班,包括手工制作、戏曲、棋艺和普通话班,中心还经常安排一些旅行或参观活动。  相似文献   

11.
瓜农难秀才 有个秀才去赶考,在路上感到口渴。忽见前面有一个菜园子,一个白胡子老人正在看园。秀才上前问道:“老伯,我很口渴,能给我根黄瓜解解渴吗?”看园老人看了看他说:“看样子你是个渎书人,那我考考你,答对了就送你黄瓜解渴。”秀才答应了。老人说:“身穿红袍,头戴绿帽,坐在泥里,呆头呆脑。”  相似文献   

12.
李保 《社区》2014,(25):43-43
位于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建设街道的沿河社区,尽管破旧的房屋被火车站服装商贸圈摩天大楼紧紧包围,社区里也没有漂亮的花园,但朴素整洁、秩序井然的社区里时常传出老人们欢乐的笑声。因为在这个简陋的社区里,487名老人有一个共同的儿子一沿河社区居委会书记、主任曾江华。8年来的真诚付出,让他成为了社区487名老人心中的“崽伢仔”。  相似文献   

13.
邓淑华 《社区》2013,(7):42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社区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助老为老服务,帮助他们安度幸福的晚年。但是遇到一些特殊空巢老人,如患有老年痴呆症、抑郁症和有残疾的老人,社区工作人员在服务中,深感力不从心。此外社区里还有一类老人,他们的情况常常让社区工作人员感到束手无策。社区里有一名姓杨的老人,现年83岁,一辈子没结婚  相似文献   

14.
王宣红 《社区》2010,(22):46-47
由于种种原因,城市里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居委会总是在生活上给予一些帮助。实际上,有不少空巢老人除了有物资需求外,更需要精神关爱,因为孤独和寂寞是这些老人长年必须面对的现实。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街道推行了一个很好的精神关注办法,即成立了——  相似文献   

15.
享受宁静     
每一个黄昏,在静静的沙滩上,总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站在夕阳里,闭目养神。他那飘逸的银髯,有着一种别样的风采。有好几次,我都想问问他到底在干什么,但又怕惊扰了老人。某一天,我还是忍不住寻了个机会,道出了心中的疑问。老人一听笑了,他说:“我只是在享受一种宁静,这是一种很难得的享受呀!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到的。”听罢老人的话我感慨万千:老人的确是一个高人呀!想想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社会里的现代人,每天被各种各样的欲望所左右,被各种各样看不见的绳索所缠绕,心被物役,疲惫不堪,哪里还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享…  相似文献   

16.
王虎林 《老友》2009,(12):22-22
时代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个老人在为自己的健康不断加分时,是不是也应该不断地为自己的做人境界加分呢?拥有一个好的心态,做一个优雅的老人,就是在为自己的做人境界加分。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如果每个老人都  相似文献   

17.
我去台湾采访的日子里,在晨光里看着老人翩翩起舞,在公园里看着老人缓缓散步,在茶馆里看着老人悠闲地品茗,尤其是在马路旁看着老人骑着摩托车飞驰,使我产生了解台湾老人的愿望:他们如何面对人生的晚年? 乐观是无价之宝 台湾新闻界的一位朋友告诉我,老人在台湾被称作“银发族”。 台北一个老人协会,有一个“银发族”宣言,其中写到的“立身之本”非常实在,也颇有启示性:“银发族”的可贵,在老而弥健,气势如虹;与世无争,与人无怨;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乐观自在,达观潇洒;“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深知计较乃烦恼之源,包容是快乐之本,心宽路  相似文献   

18.
韦桂琼 《社区》2012,(2):53
很少有年轻人会想自己衰老之后是什么样子,也极少关心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当中国已向老龄化社会迈进这个现实摆在人们面前时,大家不再无动于衷,关心老人,已是个越唱越响的社会旋律。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老年人最需要什么。北京玉蜓桥畔的松堂临终关怀医院里,有这样一位老人,她刚入院时,神思恍惚,嘴里经常语无伦次地嘟哝着什么。院长李伟经过反复琢磨,方知老人很喜欢小孩,家中新添了一个小外孙后,老人想尽一份力照看小孩。可家人特别是孩子的母亲生怕老人年老体弱,会摔  相似文献   

19.
由于法院强制执行,刚刚从受冻的鸭舍里搬回好房子一个多月的济南市槐荫区段店镇一对七旬老夫妇,又遭到其长子一家人的“袭击”,75岁的老汉胡世镇被打成脑震荡住进了医院。 记者在市立五院见到正在吸氧的老人时,他痛不欲生。从他断断续续的介绍里得知,老人膝下有八个子女,原来住着的三间房子落在长子名下。1997年长子以翻盖房子为由,让老两口搬到菜园的房子里住。1999年6月,5间新房建成后,长子却拒绝老人搬回。据了解,老人住的菜园的房子是以前养鸭子的房子,而其长子也另有住  相似文献   

20.
沈逸君 《社区》2012,(5):25
我工作的这个社区以拆迁居民为主,同时又具有老龄化特色,在这个社区里,老人不认字,似乎是一个被默认的事实。去年夏天,社区小组长在开展文明城市问卷调查工作的时候,获得了这样一个令我们颇感意外的信息:老人想学认字。当时,小组长们把问卷和宣传资料一一发放入户,很多老人不认字,小组长便要耐心且周而复始地进行解释,这时,有老人开始提议:让社区干部开个班教我们识些字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