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通过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苏北农村地区--陈集镇农村居民实际生活的考察,从社会层面以及心理层面分析了苏北农村居民的人格现状及其特点.苏北农村居民大体上具有思想上相对保守,缺乏开创冒险精神;诚实守信,吃苦耐劳,与人为善;以自我或家庭为中心,自我封闭性较强,但又不完全墨守陈规、逆来顺受,希望通过诚实劳动改变命运等特点.苏北农村居民人格的形成与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之间存在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2.
基于某些人格成分在压力应对过程中的中介调节作用的基本观点,提出压力应对人格概念.它具有衡量或促进身心健康特点,也具有在压力刺激下被激发、被考验或被摧毁的特点.基于压力应对过程的分析表明,压力应对人格结构由自我效能、控制感、乐观倾向、自我控制、自我弹性、挑战、承诺等七种核心成分构成.压力应对人格主要从心理生理机制和行为机制两个层面发挥健康功能.未来的研究也需要从压力应对人格的结构和功能两方面获得进一步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行政人格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行政人格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准确界定,是行政人格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基础.行政人格是行政人员依据职业要求和角色规范,通过行政活动展示自身及组织价值尊严的身心结构的总和.在基础层面,行政人格是内生人格与外生人格、静态人格与动态人格、组织人格与个体人格的统一;在价值层面,行政人格是自我价值与行政价值的统一;在发展层面,行政人格是他律与自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哲理表述呈现出疏离自我、拒绝成就、限制愿望、担造理想化自我等人格特征,这与心理学家霍妮所述的“放弃型”人格特点十分相似。庄子可能具有放弃型人格倾向,所幸,庄子通过文学创作将内心焦虑宣泄、升华。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精神人格和自我人格、生命人格和文化人格六个方面讨论了李白诗歌中的独立人格形象,并认为人格在李白诗歌中是统一的、复合的·具有内在性、整体性的特点,他以理想为导向,以现实为契机,以精神为制动,以自我为张力,以生命为指归,以文化为血脉,人格形象高出众表。  相似文献   

6.
延安精神作为一种化文现象,它的存在方式有三个层面;一是情感信仰的存在方式,主要表现为一种革命精神,停留在精神价值的层面;一是实践理性的存在方式,主要表现为一种人格建设精神,停留在物质价值的层面;一是文化心理的存在方式,主要表现为一种人格范式,潜存于人们的心理结构层面。延安精神具有现实性品格、超越性品格和实践性品格,它是一个开放体系,有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无限可能性,“延安精神现象”的出现,是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文化自我选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王新民 《南都学坛》2006,26(5):39-40
儒家和道家文化的自我观在自我的本质、理想自我的人格特征、实现理想自我的途径等方面存在着众多的差异,儒家自我观认为自我的本质是仁,理想自我的人格特征是“内圣外王”,通过自我修养、自强不息去追求理想人格的实现;道家自我观认为自我的本质是“真”,理想自我人格是“无知”、“无为”“无欲”,通过“虚”、“静”、“齐物”等方式来实现理想人格。两种文化的自我观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也发挥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徐云知 《南都学坛》2004,24(4):33-38
人格是指能够导致情感和动机水平上一致的个体差异的相对稳定的内部因素,这里借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从横向的宝玉和袭人的关系———本我层面、宝玉和宝钗的关系———自我层面、宝玉和黛玉的关系———超我层面,以及宝玉的人格的每一层面在与三人关系中的不同转化,从纵向的宝玉和晴雯的关系———由本我、自我到超我层面的逐步深化,最终从这种纵横交错的动态的立体网状的人际关系中,清晰地凸显出贾宝玉完整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心理人格在高校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梳理了当前高校教师心理人格问题的现状,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和组织背景。提出了从社会层面——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组织层面——改进完善高校管理制度,个体层面——重视教师人格自我塑造等3个维度改善和促进高校教师人格问题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论行政人格的基本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格是与自我密切相关的概念。行政人格包含个体人格与群体人格,是两者的统一。个体行政人格强调行政人员个体化特点,强调个体对行政道德规范的遵守;而群体行政人格是行政人员群体在心理结构、角色规范、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的共同特点。因此,我们可以从人格自我同一性过程的变化规律、人格主体把握必然获得自由的发展程度、人格主体对社会角色要求的遵从程度以及行政的政治特征这四个方面对行政人格的类型进行划分,以探求行政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这将有利于我们发现、获得对行政人员进行社会调控,或帮助行政人员提高自我修养、建立健康行政人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基于江苏省1984—2013年样本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VAR)的实证方法,分别对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农民收入和信息消费的双向影响关系进行了考察并加以区域间的比较分析。在构建VAR模型的基础上,使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江苏三大区域农民收入和信息消费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江苏省农民收入和信息消费存在较强的相互促进的作用机制,并且这种正向影响在短期内较为显著。江苏三大区域中,苏中地区农民的信息消费对收入的敏感程度最高,收入增长对信息消费发展的刺激拉动作用最大;苏北和苏中地区的信息消费对收入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苏南地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据此,应有针对性地建立长期有效的江苏省农民收入和信息消费的激励机制,以促进两者的长期稳定协调增长。  相似文献   

12.
江苏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完善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农村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是政府应尽的义务,是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江苏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现状、问题与完善对策,希有助于江苏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释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0多年在全国22个省中排名第一的原因,根据1997—2006年的统计数据,选取具有可比性的江苏省和广东省,对三省相关指标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总量比较突出,增长速度快中有稳,结构比较合理,在传统指标项稳定增长的同时,新的增长点实现了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经典ELES模型为基础,通过构建信息消费函数,从信息消费水平和信息消费结构两个层次对2001—2011年间江苏省城镇和农村地区的信息消费变迁及城乡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显示:信息消费作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在城镇和农村都已成为最具潜力的消费领域;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水平差距大且都呈增长趋势;对比城乡的信息消费函数发现,城镇的基础信息消费为正值,农村的基础信息消费为负值;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和需求收入弹性均小于农村居民。这表明城乡的信息消费处于不同的消费周期,城镇居民对信息的依赖更高,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则对收入更为敏感,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对信息消费差距有乘数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15.
对苏北某县的养老调查显示,老年人自己的经济供养支持力已经超过家庭的供养支持力,家庭供养为主转变为以经济自给为主。这一方面反映出社会转型期供养功能弱化,另一方面反映出社会养老保障尚未建立起来情况下农村老年人养老的无奈。政府须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形成"养老金+劳动所得+家庭供养"多元均衡的养老格局。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与并轨走在全国前列,苏南、苏中、苏北业已发展成独特的模式。以目前观之,受政策、需求、基金等因素影响,省内城乡社会保障衔接与并轨在管理模式、基金统筹、待遇给付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要以整合的管理部门、全责明晰的基金运作与灵活的保障项目等方式,加快推进城乡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及其他福利方面的衔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真正并轨。  相似文献   

17.
以重庆市3个国家级贫困县万州区、奉节县和巫溪县的农村居民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对当前文化建设的满意度及其未来需求状况。研究发现,当前贫困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多元供给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居民对当前文化建设整体满意度较低,尤其是公共文化设施满意度最弱;然而农村居民对未来文化建设的整体需求不足,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明显的低满足、低需求的“双低状态”。对此,本文认为贫困地区农村文化脱贫要以居民精神脱贫为基础,引导居民文化需求层次,辅以差异化供给、多元供给、培养文化建设自生动力,以提升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文化建设满意度,满足居民未来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江苏小说在描写城乡主题时,无论是叙事视角,还是价值倾向都体现出一定的艺术个性。城乡关系在江苏小说中主要表现为以城市向往为核心的层级关系,个体或群体的生存图景就在城与乡的互视中充分展现出来,并且江苏作家力图从相通的文化心理、人性的良善和对土地的共同记忆中重新构筑起城乡交融的诗意风景,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文学构建。  相似文献   

19.
为了应对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问题,本文站在新型城镇化视野下,通过客观分析江苏城镇化发展现状,辨析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概念及关系,提出江苏统筹城乡区域互动融合发展应该解决好大中小城市建设所涉及到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被城镇化的人口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小城镇体系发展,从而推动江苏城乡区域互动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