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裔美国小说家莫里森极具历史意识,十分关注美国主流社会对黑人历史的忽视与抑制.她的获奖小说<宠儿>通过挪用美国内战前玛格丽特·加纳的真实故事,用小说这种形式对奴隶制进行反思,而且通过让一个被自己母亲杀死的黑人女孩复活的形式,让生者直面苦难,见证苦难,借以拷问生者的良知.  相似文献   

2.
黑奴制度是美国短暂而繁荣的历史上一块永久的疤痕。它为北美早期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却让无辜的黑人付出了血和泪的代价。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让我们重新回顾了那段历史,将黑人、尤其是黑人妇女在黑奴制度下遭受的摧残再次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小说启发我们再一次去思考黑奴制度的根源和直至今日的影响,对于研究美国黑奴制度和黑人妇女地位都有着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作为美国历史上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黑人女性得主,以其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小说作品而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她已出版的九部长篇小说始终以探索黑人历史,弘扬黑人文化为主题,表现了她对黑人命运的深切关怀。通过分析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探讨莫里森小说中复杂的文化语境,力图挖掘出莫里森苦心建构的黑人文化之路,展示出莫里森对黑人民族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亚历克斯·哈里的《根》与托尼·莫里森的《宠儿》在探索黑人历史,寻找黑人文化之根与自我,控诉白人对于黑人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过对两部小说的分析,显示出美国黑人只有不忘记自己的非洲之根,不忘记黑奴制度下曾经遭受过的苦难,不忘记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才能实现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5.
非裔美国小说家莫里森极具历史意识,十分关注美国主流社会对黑人历史的忽视与抑制.她的获奖小说<宠儿>通过挪用美国内战前玛格丽特·加纳的真实故事,用小说这种形式对奴隶制进行反思.关于这部小说的大多数评论是分析女主人公塞丝作为一名母亲因受奴隶制的压迫所表现出的畸形的爱,将人生经历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来解读塞丝的多重身份能更深刺更全面地揭露美国黑人奴隶制对女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悲剧》与《土生子》同是美国文学史上的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虽然小说分别描写的是不同种族的人:黑人下层人民的反抗与穷白人的苦难,但是两部小说悲剧情节类似,主人公都是被压迫与被损害的人。美国的白人统治阶层利用种族歧视论离间了被压迫者,使得白人统治阶层可以分别通过阶级和种族对他们分而治之地进行压迫。  相似文献   

7.
非裔作家欧内斯特·盖恩斯在其作品中,着力展现百年来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生存的现状。在《老人集合》这部小说中,表达了他对黑人文化的真挚情感和对美国种族问题的思考。《老人集合》这部小说向读者呈现出造成黑人男性气概缺失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境遇,通过对黑人男性气概缺失以及原因的书写,指出黑人男性必须重新建构其男性气概,超越盘亘黑人心头已久的“双重意识”,并通过建立黑人男性的责任意识,黑人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才能得以根本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非裔美国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在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语境中面对双重读者群的困境,选择了黑人民俗文化表征作为自己小说的生存策略.新奇的黑人民俗文化满足了白人读者的好奇心,从而使赫斯顿的小说为白人主流出版商所接受,同时赫斯顿通过对黑人传统文化的弘扬,间接表达了对种族主义的抗议.  相似文献   

9.
托尼·莫里森已经发表八部小说,是名副其实的多产作家。综观她的小说,爱、内省的主题不断重复和深化,并随时代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内涵。莫里森认为,作为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美国黑人更需要爱自己、爱社区、爱民族文化。同时,她对黑人及黑人社区的种种缺陷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审查和反省,指出黑人应该坚持民族传统美德,创造充满爱和和谐的黑人社区,同时也要克服历史留下的心理伤痕,积极融入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0.
托尼·莫里森已经发表了八部小说.是名副其实的多产作家.综观她的小说,爱、内省的主题不断重复和深化,并随时代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内涵.莫里森认为,作为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美国黑人更需要爱自己、爱社区、爱民族文化.同时,她对黑人及黑人社区的种种缺陷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审查和反省,指出黑人应该坚持民族传统美德,创造充满爱和和谐的黑人社区.同时也要克服历史留下的心理伤痕,积极融入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1.
跨种族性关系,尤其是黑白之间的性关系,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的一大禁忌。著名的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在他的小说《另一个国家》中对跨种族性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而详尽的探讨,希望帮助黑人白人走出精神困境,从而建立良好的种族关系。通过该小说中两对黑白恋人的悲剧故事,鲍德温显示了他对美国跨种族性关系问题的担忧与困惑。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非裔美国人的历史记忆、文化旅行和自我追寻三方面解析莫里森如何以艺术手段通过其长篇代表作《宠儿》(1987)唤起黑人的民族意识,在新的社会历史文化中实现自我身份与价值。文章指出小说还原了最真实的历史记忆、反思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对非裔美国人之生存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小说挖掘了非洲民族文化传统,以文化旅行的方式找寻黑人民族的文化之根;莫里森呼吁黑人群体走出自我主体的迷雾,重构黑人民族真正的自我身份。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宠儿》意在强调塑造黑人民族历史文化身份、推进非裔美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是奠里森非同寻常的文学努力。  相似文献   

13.
马克·吐温在<王子与乞丐>中,通过王子与乞丐角色的变换,重现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英国的历史,用间接的方式回答了当时美国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小说中所展示的两个世界,正是作者"两个美国"思想的反映,历史的真实与现实的生活遥相呼应,人民群众的苦难粉碎了"美国天堂"的神话,让人们看清了美国"民主与自由"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黑人民权运动是美国60年代改革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黑人长期以来一直都在进行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的斗争。本文通过揭示黑人民权运动的苦难历程和有限的成果,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黑人运动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苦难与自我解放一直是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关注的焦点,也是她小说创作的主题.<秀拉>(Sula)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本文将主要从象征层面上对小说中的黑人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以此来再现莫里森在该书中所描绘的本世纪20~40年代,美国黑人女性追求、创建自我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美国小说从开始对英国小说的亦步亦趋到最终取得独立并登上20世纪小说美学的高峰,起作用的因素自然很多,而作为美国最大的少数民族———黑人,及其带有鲜明民族特点的黑人文化对美国本土小说的形成无疑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艾利斯&#183;沃克笔下女性形象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利斯·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坛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黑人女性群体 ,充分显示了她对黑人妇女命运的关注。本文从历史和小说角度对沃克三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形象的转变进行梳理 ,使其女性人物性格发展的脉络和变化轨迹以及沃克的“妇女主义”创作思想清晰可见 ,并可看出沃克对妇女文学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从黑人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小说<一个真实的故事>中的瑞奇尔大娘的黑人女性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解读19世纪美国黑人女性在奴隶制下所遭受的种种苦难,揭示了作者马克·吐温关注黑人女奴的悲惨命运,彰显出其进步的黑人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9.
艾丽斯.沃克是近年来美国文坛颇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在其长篇小说《紫色》中,她通过对黑人女性婚姻生活的细腻描写,揭示出黑人女性所受的双重苦难——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反映了黑人女性从服从到觉醒,从抗争到赢得自由和独立的艰辛历程。本文结合沃克的妇女主义理论分析西丽的内心蜕变历程,得出了黑人妇女唯有自信的面对生活,面对人生才可得以解放。  相似文献   

20.
托妮·莫里森是公认的美国当代最重要的黑人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大多描写黑人在美国社会所受的苦难、歧视和虐待。莫里森作品的语言扑实无华,构思别出心裁。她把现实主义和荒诞的奇思异想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了一面新奇的社会透镜,让读者从中洞察到种族歧视和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