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广西壮自治区的首府南宁,古称"邕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边陲古城。南宁的主导方言在历史上几经变化,从清末之前平话,到清末的粤商西进带来的粤语,再1997年推广普通话。方言学家把南宁的语言分布状况称之为"方言岛"。市区的方言是粤语,即南宁白话,郊区包围着市区的这一圈讲的是平话,再外面是广西主要少数民族壮族的语言——壮语。本文就南宁的"方言岛"里形成的"南宁普通话"里的词汇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从三方面举例:将粤语的大部分词汇根据语音对应规律转换成普通话发音,然后拼接到普通话中;把粤语固有词汇直接用普通话读出来;平话和壮话的词汇。  相似文献   

2.
一次坐飞机,遇见一个小伙儿,一路上我们用普通话聊天。飞机到北京,他问我:你是北京人吗?"我答:"我是南京人。"他顿时惊叹起来:"我也是南京人啊。"原来聊了一路,却是老乡。老乡相见分外亲,各自留了电话和MSN。网上经常问候,有一次他说,他在北京两年了,我是他唯一认识的南京人。  相似文献   

3.
黄欣 《现代交际》2012,(4):54-56
时下南昌是一个典型的双语社会,大多市民都具备南昌话和普通话双语能力。随着普通话和南昌话长期、广泛和深入的接触,引发了两种语言功能和结构的变化。普通话和南昌话的系统结构在接触中发生着"同构"和"互协"。本文通过对南昌人普通话中语气词"是"的使用调查来诠释普通话和方言的这一"互协"模式:方言在受到强势普通话影响趋于同构的同时,努力保全自己固有的语言格局,影响着并渗入到普通话中。  相似文献   

4.
祁婧月 《安家》2006,(10):42-43
阮维邦操着一口流利的港味普通话微笑着对记者说:"职业生涯中对我来讲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来到北京"可是5年前他来到北京的时候,一句普通话不会说.那时对北京的"人文"没有太多的概念.一直从事房地产销售行业的阮维邦,对北京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个有些"排外"的城市,仿佛只有熟悉了"游戏规则"之后才能融入其中.曾经有些"水土不服"的他表示:"开始主要感觉香港与北京在一些销售理念上有差异,他们懂的我不懂,我懂的他们又不懂.我不禁问自己来北京这个决定是否正确".最终促使他留下的理由是,"我骨子里的不服输,因为有些东西是任何人都能在短期掌握了解的,有些则是少数人才具备的职业素质,这就是我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赵申 《职业》2010,(15)
他的故事 "梁伯强,男,1962年出生,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人,聚龙集团董事长……"由网络搜来的信息总是透着那么一丝古板和冷意,他究竟是怎样的人物?他有什么传奇经历?揣着一肚子疑问,记者在约定的时间拨通了梁伯强的电话,从他那略带粤语口音的普通话中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6.
给爱演场戏     
姐姐在商场经营一家品牌女装,有一次店里的射灯坏了,我利用星期天去帮忙修理。中午的时候,店里来了一位农民工模样的男人。起初,他站在门口朝里面认真地观望。店员们打量他的目光是冰冷的。后来,他居然不慌不忙走了进来。他指着一款服装,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对我说:"这件衣服多少钱?"  相似文献   

7.
2003年4月13日,武汉市福彩500万元巨奖获得者张亚军在青藏公路改建工地上度过了他23岁的生日。张亚军是青藏公路改建工程土石方承建方之一,这位年轻的富翁何以告别亲人,远离家乡,到这片环境恶劣的高原上来"折腾"呢?张亚军在他简朴的生日宴会上,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讲述了他从获奖,到遭到敲诈,直至人格升华的一段隐秘……  相似文献   

8.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背景下,近年以东北方言为载体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本文就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东北方言类节目的社会价值、对东北方言类节目应采取的态度等问题做简单讨论,揭示影视节目中的"东北方言热"现象正是伴随普通话的推广普及而衍生,并肯定了东北方言节目对方言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咱们不妨离开道理一会儿。上经济课,老师问:投资和投机的区别是什么?一同学淡定地答:一个是普通话,一个是广东话。某大学周易专业最牛的一次课:老师拿了个罗盘进了教室走了一圈,说道:"今日不宜上课!"然后就走了。有位老师问:"要回答问题了,我们点名好不好。""不好。"于是老师问女生:"提问男生好不好?""好。"又问男生:"提问女生好不好?""好。"老师松了一口气:"这不都同意吗?"  相似文献   

10.
小笑话     
有一天月饼过马路被汽车撞了,他低头看着自己裂开的肚子,十分沮丧地说:"原来我是五仁馅的啊。"悲痛欲绝的他准备咬舌自尽,刚咬一口就吐了出来:"呸!真他妈难吃!"一球迷发毒誓,如果国家男足进不了世界杯八强,就永远不结婚。他信守承诺一直等到40岁,当朋友们都担心他的婚姻时,他却结婚了,朋友问起,他说:"我改国籍了。"黔东一位汉子目不识丁,但颇有虚荣心,一天,他拿了一张报纸做出读报的样子,可惜他把报纸拿倒了。"喂,"一位过路人问他,"报纸上有什么新闻?"那人答道:"又出事了!你瞧,照片上的车子都是轮子朝天了。"小孩问富翁:为什么叔叔你这么有钱?富翁说:叔叔小时候注意到楼下的矿泉水比篮球场边卖的便宜,就从楼下买水带到球场去卖,一个月能挣十块钱。小孩说:我好像明白了。富翁说:明白个屁!我用这十块钱买双色球,中了一千万。  相似文献   

11.
连山地区的壮民在关于壮语的语言使用频率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代际差异现象:从年龄结构来看,年龄越大,壮语使用越频繁;年纪越小,普通话与粤语白话的使用就越普遍。事实证明,时代背景、婚恋关系和应试教育与家庭教育对壮语的使用有着重大的影响。目前从总体来看,壮语使用处于守势;粤语使用整体处于上升态势;而普通话或"官话"则是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新兴势力,随着地区教育的日渐发展和人员流动的日益频繁,普通话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一步冬春     
我有一个熟人,今年炒股不顺,一怒之下将炒股的电脑都给砸了。一定亏了不少钱吧?一问才知道,他亏的并不多。他说:"我就是生气,太生气了。我买什么跌什么,卖什么涨什么。"他一开始买了一支股,从他买进的那一天起,就开始跌,一直跌了一个月,他吃不住劲了,只得"割肉"卖了。谁知他一卖,那支股就飞涨起来。他又换了一支股,这一次买进来倒没怎么跌,但也不见涨。他指望这支  相似文献   

13.
这些年,在茶桌或者饭桌上,曲起手指轻叩桌面,对给自己倒茶的人表示感谢的多了起来。这种风俗源于广东,风行全国。曾经对一位广东朋友开玩笑说:"埋单"这个词,从粤语变成普通话,是广东最厉害的拳头产品。现在想来,还有曲指代跪"谢茶"的这个动作。  相似文献   

14.
生讯 《现代交际》2005,(1):53-53
圣诞节前夕,甘布士欲前往纽约。妻子在为他订票时,车票已经卖光了,但售票员说,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可能会有人临时退票。甘布士听到这一情况,马上开始收拾出差要用的行李。妻子不解地问:"既然已没有车票了,你还收拾行李干什么?"他说:"我去碰一碰运气,如果没有人退票,就等于我拎着行李去车站散步而已。"等到开车前三分钟,终于有一位女士因孩子生病退票,他登上了去纽约的火车。在纽约他给太太打了个电话,他说:"我甘布士会成功,就因为我是个抓住了万分之一机会的笨蛋,因为我凡事从好处着想。别人以为我是傻瓜,其实这正是我与别人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50年代我还是一名小学生,村里一间大庙便是我们的学堂。老师姓高,他一个人教我们三个年级、40多个学生,谓之“复式班教学”。高老师原是私塾先生,不会说普通话,他就现学现卖。每逢星期日,他就去区联校学拼音,再回来教我们。他伸长脖子大鹅似的张着嘴巴“啊喔额”地教拼音的样子,滑稽而认真。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常说,孩子越长大,就对我们越冷淡。这种变化何尝不是因为我们对孩子越来越敷衍呢?孩子渐渐失去了与我们沟通的兴趣,更对我们的行为一次又一次失望。豆豆已经4岁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对他的话听而不见。他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我以为这只是出于小孩子的好玩天性,于是继续做着手中的事,嘴里"嗯嗯啊啊"地应付。他好像并不生气,我看他时,他就继续;没看他时,他就停下。我对他说:"豆豆,妈妈听得见你在说什么,不要老停下来。"同时做两件事情,在我的生活里实  相似文献   

17.
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边从事戏曲研究,一边为文学创作而准备。写的第一篇文章是《忆罗隆基》。写毕,急急忙忙又恭恭敬敬地拿给丈夫审阅。他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专攻戏曲小说。就文学而言,他是内行,我是外行。审阅前,我塞给他一支中华牌铅笔,并在耳边细语:"你看到有什么段落或句子写得还算好的话,就在旁边给我画个圈圈,以资鼓励嘛!"  相似文献   

18.
"徐蒋体系"如何形成?蒋兆和曾回忆: 他们都出身在一个贫寒家庭,在他离开上海,远赴欧洲的第二年,他来到了上海,8年后,他从国外回来,他慕名相见,这一次的见面,成就了一段佳话并改变着中国画坛,他们就是影响着中国画现代进程的"徐蒋体系"的主人公:徐悲鸿与蒋兆和,蒋兆和后来回忆说:"由于徐悲鸿的指点,这个艺术的根本问题才在我的思想上更加明确起来."蒋兆和的儿子更直言:"没有徐悲鸿就没有蒋兆和."  相似文献   

19.
"‘第三者’拒绝‘转正’":一种糊涂的爱。她爱上了别人的老公,忘了他是被另一个女人——他的妻子打磨出来的成熟男人,脱离了这个女人,他就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了。"大女人,小男人":一种怀疑的爱,为什么她成功、他下岗,他就会猜疑她呢?不放心是因为不自信,如果他能对她多点信任,她能给他多点  相似文献   

20.
正因为一场早恋,一个懵懂少年被打上强奸犯的烙印。这场悲剧,究竟让谁来埋单?2013年12月中旬,被羁押在拘留所的曹燕华和朱旭平提起刘峰就破口大骂:"我如花似玉的女儿,这么小就被他毁了!这个混蛋!强奸犯!只恨没有杀死他!"而他们嘴里的"混蛋"刘峰却一肚子委屈:"我承认给他们的女儿带来伤害,但我不是强奸犯!"究竟孰是孰非,还得从一年前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