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转型期为社会留下有限空间,市场经济造就了独立的经济主体,促进公民社会成长。但是当前中国公民社会发展内部主要遇到两个瓶颈:公众人格独立的"历史养分"稀缺和"公共素养"淡化,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公众与公共知识分子联盟,借助公共知识分子的力量,完善公民社会独立性和公共性,在合作中谋求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急剧转型 ,当代中国知识界和思想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代知识分子也对自身的边缘身份进行了确认 ,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因此而逐渐丧失。作为“知识人” ,知识分子当下的使命便是反思自身的历史使命和重建自身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3.
"知识分子死亡了"这是法国思想家在20世纪70年代发出的感慨。所谓的"知识分子死亡"指的是原来的公共知识分子,逐渐退出公共领域、放弃公共话语,退回到自己的专业领域,成为专业知识分子。我国当代知识分子也同样出现了从公共领域退回到专业领域的现象。与此同时,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知识分子,即媒体知识分子。这种新型的知识分子为重建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知识分子是一个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公共性的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的人们具有三种身份和相应的素质:一、“士志于道”的价值维护者;二、“抱道忤时”的社会批判者;三、“行己有耻”的道德示范者。  相似文献   

5.
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和社会的自由交往空间,旨在通过理性和自由的讨论从而形成公共舆论,并以此为载体实现对社会问题的“信号”功能和对政治系统的监督和批判功能。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和发展需要以公共知识分子为主体。但中国目前公共知识分子主体性角色发挥面临两个困境,一是知识体制的专业化使知识分子与公共性产生脱离;二是功利主义的侵蚀使许多公共知识分子缺乏公共关怀精神。公共知识分子要履行好作为建构公共领域主体的神圣使命必须克服公共知识分子只有公共关怀却没有专业素养的弊端和只有专业素养却没有公共关怀的狭隘。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我国提出进行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和执政要求,标志着我国政府职能和执政理念的重大突破。进行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就是要澄明和守护公共性。公共性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价值坐标。从"统治"到"善治",既是彰显政治公共性的历史必然,也反映了进行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政治理念变革。  相似文献   

7.
现代知识分子是自利性的还是依然具有公共性,一直以来争论频频。由此导致了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迷茫。通过梳理知识分子自利性与公共性互相对立的诸种观点,认为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能够消解这种二元对立:自利的现代知识分子主要栖身于学术场域中寻求着自身的利益,但这并不阻碍他们投身公共领域的政治场域,赢取政治和符号利益,如此就使知识分子在自利的基础上,由自利走向公共,实现多重场域里多元角色扮演中的公共性和自利性的统一,这对知识分子在理论与实践中的意义都极其重大。  相似文献   

8.
在批判地继承阿伦特公共性思想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诺丁斯提出了公共性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反对把公共关怀素养理解为个体完善的人格,也反对把公共关怀精神理解为一种宗教领域的善。归纳起来,诺丁斯公共性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课程设置、宗教教育观、德育功能、教育研究方法领域中。诺丁斯公共性教育理念具有主客统一的思想倾向和幸福分享的价值取向,前者能规范高校教育性质的定位行为,后者能指导公共知识的传承活动。  相似文献   

9.
围绕公共性这一话题,学界大多在开放而非封闭、权利与责任、交往理性与主体间性等启蒙与反思体系之中展开。而对于知识社会学领域中的福柯来说,公共性的话语不是体现在“公共性”的思辨体系上,而是隐含于保卫社会及其旨趣之中。在福柯的研究视域里,社会由公众、知识、权力、现代性意义的启蒙及相关社会事实构成。这种结构的本质即为具有开放、联结、互动、批判等属性的公共性。知识之公共性、权力之公共性以及启蒙之公共性即为福柯社会学视域中公共性及其关怀对象。就归属主体来说,公共性属于社会公众。就知识社会学视域的公共性而言,已有的知识需要反省;未开启或有意回避的研究对象需要纳入;构成社会结构、社会组织支撑点的权力需要重新检讨;而极具理性意义的启蒙也需要反思与批判。福柯独具匠心地提出,“被屈服的知识”应该进行一场知识翻转,沿此路径,公共性的关切对象应超越专断与狭隘,这即为保卫社会公共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动力与财富的载体是知识,而知识的载体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将成为主宰社会经济的主流与骨干,从而也将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体与主导.加强高校统战工作,帮助民主党派在加强组织建设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以及加强高校知识分子中有代表性有影响人物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平等优位于自由的传统,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平问题的凸显,决定了当代中国必须构建公平正义的市民社会。公平正义的市民社会是民主、自由、和谐等价值实现的社会根基。构建公平正义的市民社会的基本方略是:规范政府行为,建立服务型政府,提升政策的公共性;培育公民文化,发挥公共媒体和知识分子在多元利益表达中的积极作用;公平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推行针对弱势群体的"差别化"的教育政策;明晰权力与市场的边界,限制市场垄断,塑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拓宽社会保障范围,建立针对社会弱势群体"底线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动弱势群体的社会组织建设,提升弱势群体的利益博弈能力。  相似文献   

12.
挖掘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既是理解马克思理论旨归的题中应有之意,又是基于新的时代实践对马克思思想新的解读。马克思立足于个体与类矛盾凸显的资本主义社会,阐述了基于历史性的公共性在历史之谜得到解答的共产主义社会而达成"自由人联合体"。在马克思的视域中,人类与自然的本质统一作为公共性的一个层面内在于个体与类的公共性之中。  相似文献   

13.
1956年前后,中共党内高层对知识分子问题的认识和政策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党内以周恩来为代表的高层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和政策不能为毛泽东所完全认同。毛泽东基于他的知识分子的“皮毛论”观点,注重从世界观上根本改造知识分子,倾向于培养无产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周恩来注重从知识分子的功能和国家建设的需要来看待和改造知识分子。“皮毛论”观点具有历史局限性,且易为现实所利用和扭曲。现代社会应大力提倡知识分子具有更多的公共性,同时尊重他们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4.
在"十七年"文学创作中,存在着一部分以女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小说。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革命叙事背景下知识女性的成长特征:爱情与革命的二元对立、知识分子叙事态度的变化以及女性意识的消解。  相似文献   

15.
中年知识分子是各行业的主力军,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重任。高校的中年知识分子更是如此。因此,了解中年知识分子的身心特点和保健知识,对中年知识分子本身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人到中年,知识和经验都在不断地丰富,而身体状况却在不知不觉中走下坡路,人体的生长发育在25岁左右达到高峰,机体在这一时期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处于最佳状态,身体的抗病能力最强,经过几年的稳定后,大约在30岁以后,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诉求引发了三次文化高潮,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于外源性文化危机,是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体的一场文化革命;80年代"文化热"源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而近年来的"国学热"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的共同选择。从新文化运动到"文化热",再到"国学热",三种文化现象显示了在文化转型过程中文化主体正从少数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断整合过程中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上海时期的鲁迅脱离教授和官员的身份,成为一个自由撰稿人,同时,上海更加繁荣的报刊业以及政治上的特殊性,使鲁迅后期的杂文更具有公共性。其杂文写作表现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面对革命话语、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话语、商业化文人话语与官方知识分子权威话语时的一种"话语突围"。在这个过程中,他以"人话"的审视为起点,始终坚持"立人思想",秉持"立人话语",始终关注的是公共事务背后的知识/权力关系,其杂文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18.
高校图书馆肩负着以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社会的责任,通过发展图书馆技术和数字化目录实现高质量的文献、信息、知识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化资源在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中"耳目、尖兵、参谋"的作用,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作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高等院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是生产精神产品、推动物质生产的大本营,高校中的知识分子作为人类智慧的载体的传播者,他们最大的要求是自己的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最大的愿望是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高校知识分子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最大地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创造性,人尽其才,用其所长,使他们在各项事业中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做好高校知识分子工作有着深刻的实践与理论的内涵。本文试图从江苏高校知识分子工作的角度探讨知识分子工作的理论,从而实现促进发展社会科技文化生产力的愿望。  相似文献   

20.
文化体制改革启动了报业集团新一轮的改革,在文化体制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分开"的制度设计之下,实现公益性报纸事业与经营性报纸产业"两分开"是报业改革的最终目标。尽管国家何时具体推进"两分开"尚无法预测,但这一终极目标是不可改变的。经营性传媒与公益性传媒是对大众媒介社会属性与功能的基本体认,在此基础上,重视公共性传媒、公共性报纸的发展,构建合理的传媒结构,充分保障公众利益,应当是今后的报业体制改革为之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