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是一部人类梦想和理想的百科全书,它拟定了一部20世纪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思维和革命性的“希望内容的百科全书”。《希望的原理》不仅抒写了人类包罗万象的梦想和理想,而且全面系统地扩展和丰富了20世纪唯物主义思想。《希望的原理》把人道主义与反法西斯主义紧密联系起来,不仅象征性地表达了人类渴望摆脱贫困、压迫和剥削的梦,而且表达了人类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更人性的世界的可能性。《希望的原理》使马克思主义传统摆脱了官僚主义者和官僚党政干部的空洞的教条主义。对于当代哲学,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论,《希望的原理》的独创性在于它所展现的人类学—存在论内容,在于它所解释的实践哲学视域里的预先推定意识。  相似文献   

2.
在《希望的原理》中,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围绕弗兰西斯·培根的《新工具》、《新亚特兰蒂斯》等著作,全面系统地评价其发明术和技术乐观主义,创造性地阐发了自然主体、能生的自然、共同生产力等一系列生态马克思主义主题。人类唯有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借助技术而与自然结盟,才能创造"共同生产力",才能超越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技术的脱有机化",开辟"生态社会主义"的新天新地。这是布洛赫从解读培根的自然命题即"能生的自然"和"原因的原因"中得出的一条根本结论,也是他对"生态马克思主义"主题的一个创造性贡献。  相似文献   

3.
布洛赫希望哲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西方基督教神学家与“马克思主义者”的对话,把恩斯特·布洛赫(1885~1977)推到令人瞩目的地位。人称这一对话是沿着“黑格尔——马克思——布洛赫路线”进行的。从那时以来,西方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布洛赫是战后德国最有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作出“创新”的人物。起初他是一个表现主义哲学家,他把“乌托邦”确定为二十世纪的根本哲学概念之一。后来,他的一千八百页的巨著《希望的原理》  相似文献   

4.
自然过程哲学是恩斯特·布洛赫哲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多数20世纪西方哲学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不同,布洛赫以巨大的理论勇气重构自然过程哲学,积极采纳了自亚里士多德左翼、文艺复兴乃至莱布尼茨、谢林、恩格斯的全部自然哲学素材.根据"能生的自然"、"自然主体"、"地平线-物质"概念,布洛赫重建了"向前发展的唯物主义",并追问马克思主义的宇宙学问题,大力倡导一种人道主义的宇宙学.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尤其是孔子、老子文本是人类思想文化的宝库,具有永恒不朽的魅力。本文围绕恩斯特.布洛赫《希望的原理》第五部第53章,集中探讨了他的孔子和老子观。在孔子"人"的概念和老子"无为"概念与布洛赫"没有上帝的王国"或"自由王国"概念之间有着最内在的联系和相似的结构。通过解读孔子和老子文本,布洛赫认识到了东方的生存智慧和至善价值。一方面,布洛赫从孔子那里学到了既适用于天又适用于人的"天道",天的主人不是神,而是遵循天道而生活的人;另一方面,布洛赫从老子那里学到了既高于天又不是超越者的"道",存在的根据是谷神和玄牝,其存在方式是无欲和无为。  相似文献   

6.
"我们是谁?我们来自何处,我们走向何方?我们期待什么,什么东西在迎接我们?"布洛赫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是<希望的原理>.<希望的原理>(1954-59)是人类梦想和理想的一部百科全书.在大百科全书意义上,布洛赫汇集、解释和系统化了人类的伟大希望方案,这些希望方案涉及人类历史的各个领域、各种现象,通过对这些丰富多彩的人类活动和现象的研究,布洛赫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些活动和现象都是人类希望在人类文明中的各种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7.
恩斯特.布洛赫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做出创新的人物。在研究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正确评估布洛赫在20世纪精神史中的地位,特别是他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做出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当然,我们强调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以及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所具有的意义,并不意味着他的所有创新观点都无可指摘,而是肯定他的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他对问题的独特阐明以及他寻求解答的科学态度和理论勇气。  相似文献   

8.
金寿铁 《社会科学》2012,(6):119-126
在《这个时代的遗产》中,恩斯特·布洛赫展开了他的关于法西斯主义的理论。与各种社会学的、经济学的和社会精神分析取向的法西斯主义解释尝试不同,布洛赫用一种大多数专家学者所忽视或无视的原理即"非同时性"来解释法西斯主义这一现代政治现象。20世纪30年代,纳粹之所以上台执政是由于动员"非同时性"的力量,骗取广大中小资产阶级的支持,实现了"第三帝国"的神话,而左翼之所以失败是由于放弃了继续存在于"非同时性意识"中的市民阶层的革命可能性,没有辩证地、创造性地占据可利用的乌托邦领域。  相似文献   

9.
恩斯特·布洛赫的早期著作《作为革命神学家的托马斯·闵采尔》是关于德国农民起义的弥赛亚社会主义研究,而他的《乌托邦的精神》、《希望的原理》、《基督教中的无神论》等代表作的主旨也贯穿着类似的弥赛亚社会主义方向。布洛赫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在于建立了希望哲学,以乌托邦为哲学范畴,以可能性为"现实的原型"。  相似文献   

10.
布洛赫重建的马克思哲学的希望本体论 ,通过对 2 0世纪 3 0年代原苏联哲学界建构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自然本体论、机械论和静态思维等严重缺陷的冲击 ,在很大程度上阐发了马克思哲学内在的现代意义 ;若与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哲学界提出的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体论相比 ,则又显露出忽略唯物史观的客观性、规律性和真理性的重大不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布洛赫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评估布洛赫哲学思想在20世纪精神史中的历史地位以及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带来的可能收益。布洛赫哲学是一种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历史定位与研究模式对于用"诺斯替主义"、"人本主义"、"弥赛亚主义"、"乌托邦主义"、"博采主义"乃至"修正主义"等模式解读布洛赫及其哲学思想,将起到纠偏作用。  相似文献   

12.
哪里有希望,哪里就有宗教——布洛赫的“元宗教”理论安希孟60年代开始的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使布洛赫(ErnstBloch)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的哲学对希望神学及其形形色色的政治神学起了一种酵母的作用。他对宗教抱着同情的理解的态度,其出发点与结...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的物质观虽作为列宁和布洛赫共同的思想资源,但他们在物质概念的解读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布洛赫通过"尚未存在"的逻辑预设,把物质理解为"过程物质",把自然物质看作是自然主体,最终走向了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而列宁则站在实践的基础上肯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从主体与客体、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界定物质概念,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走向.列宁物质概念和布洛赫的物质概念的比较研究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正确评价布洛赫的哲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乌托邦与意识形态的张力中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卡尔·曼海姆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质疑,首先指出马克思本人对其理论的意识形态性质是有着清醒的自觉意识的。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指出后人之所以常常对马克思主义作一种决定论式的解释,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上的其他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即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不是理论的立场,而是乌托邦的立场。最后,作者通过简介恩斯特·布洛赫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乌托邦的思想,进一步指出马克思正是通过站在乌托邦的立场上来应对现代人的根本危机的。这在理论上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仅只能是批判的,而且还是不断地走向自我批判的。  相似文献   

15.
恩斯特·布洛赫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角,全方位考察了乌托邦的功能与作用。乌托邦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范畴和艺术范畴,也是20世纪一个重要的哲学—马克思主义范畴。虽然在布洛赫之前,就有了各种文学乌托邦类型和社会乌托邦构图,但是布洛赫第一次把"具体的乌托邦"上升为哲学—马克思主义范畴,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不仅为人类描绘了一幅共产主义自由王国的美好图像,而且动员人类筑梦—追梦—圆梦,让人类世世代代的美好梦想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相似文献   

16.
由蔡仪先生主编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计划重点科研项目之一的《美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美学诸问题,取得的新成果.美学原属于哲学的一部分,近代美学虽说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仍然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因此美学与哲学在根本性质上是一致的,而哲学的根本问题正象恩格斯所指出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问题".《原理》首先肯定物质的第一性和精神的第二性,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客观事物决定主观观念,在"前言"部分明确写道:"客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从抽象、理想化的"人"及"人的本质"出发来说明社会历史问题的,因此《手稿》不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著作.笔者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根本性质疑,认为《手稿》历史观的真正出发点,不是抽象、理想化的"人"及"人的本质",而是感性、现实的劳动实践活动,马克思正是以劳动实践活动为根本出发点来说明社会历史问题的;劳动实践的观点,是理解《手稿》历史观及其理论实质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8.
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当代批判社会理论对马克思"空间缺失"问题的批判和质疑,应当立足于《资本论》这一最经典的文本,深入挖掘和阐释马克思丰富的空间理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出了"劳动"、"资本"和"时间"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双重空间"本质:劳动是"价值增殖过程"与"协作生产"的空间,资本是"资本的文明面"与"个人受抽象统治"的空间,时间是"工作日的缩短"与"人类发展"的空间。在此意义上,《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最终追求的就是以"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取代"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建构一个"自由王国"的"希望空间"。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6,(2):81-86
"Vor-Schein"是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美学的核心概念,其中译有多个版本,普遍译为"前假象"。作为真理的显现,它是与现实相关涉的本质世界图像的抽象中介。布洛赫赋予前假象以"尚未"维度,使其具有超越的"趋势-潜势",从而使之与表象和假象相区别。在文学与艺术中,尚未形成的客观事物显现为一种到处寻求自身的事物,因此,文学与艺术不仅是前假象的载体,同时本身亦作为前假象而存在。在可能性的现实主义中,前假象以其预先推定的愿望图景,展现文艺的乌托邦功能,从而使其成为建构性的意义生成机制与可能性的实验场所。  相似文献   

20.
恩斯特·布洛赫的《世界的实验》是一部新的范畴学说.在这部著作中,布洛赫借助于一套新的范畴体系,重新启动传统逻辑范畴的静态结构,把预先推定的乌托邦内容和人道主义-革命实践导入范畴之中,从而内在地修正了亚里士多德、康德的范畴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